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祖国东南海滨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早在南朝陈至五代年间就有海船远航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的广阔海域。到了宋元时期,来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00多个。 频繁的海上交通,促进了泉州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泉州被誉为“梯航万国”的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于世。 每年秋冬之际,我国东南沿海多刮北风,正是泉州港海船启程南下的大好时机;到了春夏之交,南风劲吹,又是我国商船或外国商船归往泉州的最佳时节。如果遇上季候风不顺和,不仅威胁海上航行的安全,而且要延误船期。 因此,在宋代,泉州除了大兴造船业之外,海港官府还要举行向海神“祈风”的祭典。 泉州西郊7公里处的晋江下游北岸,有一座“一似  相似文献   

2.
随着水上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和船舶密度的增加,全国很多港口都建立了VTS中心。泉州VTS中心的建设为保障船舶安全航行、提高海运效率、促进港口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述泉州VTS的现状,以及对泉州VTS中心现存问题的浅析,提出建设泉州VTS中心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加强泉州VTS中心对海上交通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港口》2016,(Z1):33-36
元代时,泉州港因繁荣的海外贸易而繁盛一时,至今留下众多的相关史迹,本文通过对元代泉州城史迹的描述,一方面重现当时泉州城繁荣的境况,海外交流、多元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分析泉州城当时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再现当时泉州城的聚落形态概貌。  相似文献   

4.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历史上曾经以"刺桐"之名为世界所熟知。刺桐港是12-14世纪(宋元时期)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和东西方交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刺桐港的发展史,来说明没有历史上的"世界的刺桐港",就没有现在的"世界的泉州学";通过举例论述两百多年来世界各国、各界人士对泉州和"泉州学"的关注、兴趣和研究,验证"泉州学"具有的世界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林锦龙 《中国海事》2006,(11):16-16
为推动泉州口岸的行风效能建设和“大通关”建设,支持和促进泉州市建设亿吨大港和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泉州海事局、泉州海关、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泉州边防检查站四个口岸查验单位建立联席机制。四个部门经过共同协商,制定并签署了福建省首份共建和谐口岸  相似文献   

6.
陈荣芳 《中国港口》2003,(12):11-11
<正> 泉州港是“海丝之路”的始发点,也是宋元时期驰名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经过长达20年的艰辛创业,泉州港这个千年古港重新孕育着生机与活力。特别是近10年,泉州港已实现了历史性的三大跨越——2000年、2001年,泉州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2年为全国沿海港口第16位;集装箱运输量为全国港口第12位;1999年、2001年,港口吞吐量2次位列全省第二。今日的泉州港已成为福建省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的重要基地,是泉  相似文献   

7.
泉州古港     
《航海》2005,(4)
泉州每年为出航和归航的船舶举行祈风仪式,九日山祈风石刻记载了泉州海上交通的重要史绩。  相似文献   

8.
吴少群 《集装箱化》2011,22(2):20-23
通过梳理泉州港口企业上市的政策背景、泉州港发展现状和规划布局,分析泉州港口企业上市的必要性,参照国内其他港口企业的上市模式,探讨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泉州港口企业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荣亮  任志宏  袁晓莉 《航海》2011,(6):42-43
今泉州古有泉南、鲤城、刺桐城之称,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之东南海滨晋江、洛阳江入海口处,扼晋江下游,为江海交汇之所,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泉州港港湾曲折,水深港阔且其避风条件好,临江面海适于泊船,具有优越的港区条件。自唐景云二年(711年)设泉州城治以来,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在历朝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组合对影响泉州湾航道二期工程战略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各因素权重,在此基础上确定泉州湾航道二期工程战略。结果表明:在众多因素中,促进泉州湾水域交通安全、增加投资成本与增加管理人员工作负担、国家军事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某些航段存在通航安全风险等是影响泉州湾航道二期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