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钢支撑由于其架设进度快、轴力可复加、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基坑工程的支护系统中。但大量的实测数据表明,钢支撑架设并完成预应力施加后,实测轴力往往远小于设计要求。以长三角某城市地铁深基坑工程钢支撑施工现场试验为例,观测支撑轴力在施加预应力前后的动态变化,得出钢支撑在架设后的轴力变化规律,提出适当提高预加轴力峰值及进一步减小千斤顶回撒前轴力损失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某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进行了基坑分步开挖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围护桩入土深度和钢支撑预加轴力对桩身内力及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入土深度减小会明显增加坑底处桩身水平位移,但能显著减小桩身最大弯矩值;支撑预加力均匀施加方案不可取,进而确定了合理的围护桩的入土深度以及钢支撑预加轴力加载方案。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孟家村站为例,通过建立PLAXIS有限元岩土模型,模拟地铁基坑施工全过程,研究加密围护桩、加强钢支撑、改变钢支撑预加轴力等参数对周边地层附加沉降的影响,从而达到支护体系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施工时严格按规定施加钢支撑预加轴力能有效减少周边建筑附加沉降,同时基坑第三次开挖步引起的基坑变形较显著,需加密该期间施工监测频率。  相似文献   

4.
以大连市某地下三层地铁车站深基坑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对 4 组不同内支撑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选,并通过价值分析方法确定最优设计方案。基于该方案,从价值的角度探讨支撑刚度、支撑水平间距和支撑预加轴力 3 个设计参数的合理化选择。结果表明,理论上存在使价值最大化的"理想刚度",本工程可采取适当方法减小刚度提高工程价值;在不影响基坑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支撑水平间距,可提升工程价值并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支撑预加轴力参数对工程价值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为依托,结合现场土体性质以及围护结构参数,运用FLAC 3D软件模拟不同钢支撑预加轴力下基坑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变形量随着钢支撑预加轴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当预加轴力达到3倍标准值时,与不预加轴力钢支撑相比,基坑最大变形量可减少64.7%;当钢支撑预加轴力达到3倍标准值时,基坑内部会出现变形异常,不利于基坑的稳定,钢支撑预加轴力宜为1~3倍标准值。  相似文献   

6.
钢支撑具有材质轻、强度高、可预加轴力等特性,在地铁深基坑支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地铁基坑支护中钢支撑预加轴力消散过快的问题,以昆明地铁4号线某监测标段范围内若干钢支撑实测轴力数据为例,分析钢支撑预加轴力消散的原因。研究表明:地连墙成槽质量、钢支撑体系安装质量不达标及温度等方面的因素是造成预加轴力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紧邻深圳地铁线11号线某超深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上软下硬地层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和开挖过程中采取的变形控制技术,包括双重护槽和三机联动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坑底破碎带交替双液注浆技术、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伺服技术等,并通过三维精细化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上述施工技术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坑内支撑预加轴力影响下最大侧向变形/开挖深度关系曲线,分析其对既有地铁隧道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顶锋 《铁道建筑》2015,(10):101-104
以北京东部地层中地铁车站明挖基坑施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围护桩+锚索、围护桩+内支撑、地下连续墙+内支撑三种支护形式的监测变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墙撑结构较其余两种支护形式基坑地表沉降值及其离散性均较小;三种支护形式的基坑桩体水平位移情况类似,最大值发生在约5-10 m埋深位置。通过分析桩体水平位移最大值与埋深之间的关系,预测桩锚、桩撑和墙撑形式基坑桩体水平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0-20 mm,12.5-25.0 mm,8-16 mm。通过对支撑轴力(锚索拉力)实际预加值与后期轴力增长之间关系的曲线拟合,得到实际轴力预加值小于设计预加值50%之后,随着预加值的减少,最终的轴力将存在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北京东部地铁车站明挖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东部地层中地铁车站明挖基坑施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围护桩+锚索、围护桩+内支撑、地下连续墙+内支撑三种支护形式的监测变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墙撑结构较其余两种支护形式基坑地表沉降值及其离散性均较小;三种支护形式的基坑桩体水平位移情况类似,最大值发生在约5~10 m埋深位置。通过分析桩体水平位移最大值与埋深之间的关系,预测桩锚、桩撑和墙撑形式基坑桩体水平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0~20 mm,12.5~25.0 mm,8~16 mm。通过对支撑轴力(锚索拉力)实际预加值与后期轴力增长之间关系的曲线拟合,得到实际轴力预加值小于设计预加值50%之后,随着预加值的减少,最终的轴力将存在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时,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较高,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采用钢支撑伺服系统进行支护。为探究钢支撑伺服系统在基坑变形中的控制效果,文章基于软土地区某基坑工程,选取钢支撑伺服系统支护典型断面,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分析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各道钢支撑轴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基坑开挖期间支撑预加轴力维持在设计预加轴力附近,伺服段土体最大深层水平位移较普通段小36.6%。在软土地区,钢支撑伺服系统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针对围护结构变形要求较高的基坑,可以积极采用钢支撑伺服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弹性支座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重点分析了弹性支座的施工测量、选型、安装、调整等施工技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装配式双构件顶拱结构的实际拼装过程中,因托拱千斤顶行程不同步,易导致千斤顶虚托现象发生。基于三维数值计算,分析不同虚托条件下装配式双构件顶拱结构的力学性能,并依据最大主应力失效准则,完成不同虚托状态下装配式顶拱结构的力学性能评价。研究分析发现:上部承托平台虚托时,结构内部最大主应力向压应力趋势发展;下部承托平台虚托时,结构内部的最大主应力向拉应力趋势发展;仅上部承托平台虚托时,装配式双构件顶拱结构主体均满足最大主应力抗拉设计限值;出现任一下部承托平台虚托时,装配式双构件顶拱结构局部区域不满足最大主应力抗拉设计限值。  相似文献   

13.
<正>接触网是电气化铁道和城市轨道交通所特有的一种向电力机车或电动车组提供电能且无备用的供电设备。接触网支柱作为接触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列车的运行安全。随着铁路客运专线运营速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在移动过程中获取Internet服务,如何采用NEMO (Network Mobility)技术为列车等移动子网提供移动性支持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当前,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具有多种网络接口,可同时接入Internet获取服务.采用多接口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大终端或子网的移动范围,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并实现负载均衡.但是,当前的NEMO协议只提供单一接口上的移动性支持,而无法实现多接口的移动性支持.本文在研究多接口移动网络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多接口NEMO的子网移动性支持方案,采用多种连接方式为列车等移动子网提供服务.为了测试该方案的性能,搭建了一个实验环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为移动子网提供全局的移动性支持,并可以在多个接口之间实现无缝切换.  相似文献   

15.
重庆南站为了降低运输成本,给货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针对煤矿用液压支架的运输提出新的装载加固方案,并按《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要求进行了加固强度计算,证明该方案可以更好地保证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以深圳地铁装配式车站中医院站为工程背景,结合车站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装配式车站的施工工序,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地层-结构模型,重点分析装配式车站施工过程中基坑的变形规律、支撑轴力变化规律及倒换接续支撑的受力特点。首先,分析装配式车站基坑变形,主要分为开挖阶段和车站拼装阶段,地连墙总变形为10.31 mm,其开挖阶段占比较大,占总变形的88.6%,开挖过程中基坑变形趋势与现浇车站一致;其次,在支撑倒换及结构拼装过程中,地连墙变形占总变形的11.4%,变化范围为0.05~0.99 mm,其变形的量值及变形的范围同现浇车站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再次,分析拆撑、换撑的工序及受力特点,拆撑及换撑是装配式车站施工的重要施工步序,在靠近拆撑环的中板临时支撑轴力较大,占整个换撑轴力的80%,因此在布置接续撑时,靠近换撑的1环接续撑数量可适当增加,远离换撑1环接续撑可减少支撑数量;最后,对比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结果,两者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验证数值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对数据资源需求的广泛性,研究利用Internet WEB 服务器组成基于数据仓库的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作者详细阐述了需求分析,系统功能,体系结构和主要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研究超前小导管参数对其超前支护的影响程度,通过三维数值模拟计算,重点研究超前小导管管径和小导管长度对其超前支护"棚架"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超前小导管管径的改变对超前支护的影响较小,增大管径不能明显控制围岩变形,超前小导管长度的增加对超前支护的影响趋势由强而趋于平缓,从而得出小导管的最优长度。  相似文献   

19.
开发铁路运输安全综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制定了适合于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现状的评价指标28个,同时引人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技术方法,开发了决策支持系统,文中全面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结构,模型库结构和系统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隧道变形预测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隧道变形预测新方法。支持向量机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是一个凸二次优化问题,能够保证所得解就是全局最优解。采用RBF和Bspline核函数学习某隧道前30天的收敛监测数据,用学习得到的最佳支持向量机网络预测30天后隧道的收敛。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回归和预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6 5%。通过对比发现,Bspline核函数比RBF核函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