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再生沥青进行流变性能测试、微观结构表征、结构特性分析及宏观性能测试,研究生物油对老化沥青自愈合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再生沥青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构效关系。借助分子动力学软件及Wool-O’Connor自愈合模型计算得到最佳愈合温度时的最短愈合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再生沥青(BRA)的愈合行为包括黏性流动和弹性恢复,在高温(60℃和80℃)环境下,BRA的愈合行为取决于黏性流动,而在低温(20℃和40℃)环境下BRA的愈合行为取决于弹性恢复。在60℃的愈合试验温度、5%的疲劳应变条件下,BRA的最佳愈合时间为30 min,最短完全愈合时间为32 min;试验结果和模型计算结果相近,自愈合模型可较好地分析BRA的完全愈合时间。老化3年、5年、10年的BRA在其最佳愈合温度时的最短愈合时间分别为32,52,78 min,表明生物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旧路面老化沥青的部分自愈合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生物油再生沥青胶结料的路用性能,分析比较了基质沥青与生物油再生沥青胶结料的流变性质与化学特性。首先通过三大指标与黏度测试确定生物油在老化沥青中的最佳掺量;之后重点分析最佳生物油掺量下再生沥青与基质沥青的高温与疲劳性能,高温性能通过多应力蠕变回复试验(MSCR)测试,疲劳性能通过DSR时间扫描测试;最后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分析2种沥青的化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0%生物油可恢复老化沥青针入度与延度至基质沥青水平;基质沥青与10%生物油再生沥青的PG分级分别为PG64-16与PG70-16;MSCR结果表明再生沥青相比基质沥青具有较好的高温性能;Nf50指标表明再生沥青的抗疲劳性能较基质沥青胶结料更好,因为2种沥青模量相近,再生沥青的弹性组分含量更高;FTIR结果表明生物油稀释了老化沥青中高极性的亚砜基;GPC结果表明生物油降低了老化沥青中的大分子和小分子含量,改善了老化沥青分子量分散度。生物油改善了老化沥青的路用性能和化学特性,是一种较有潜力的沥青再生剂。  相似文献   

3.
生物油是一种绿色、环保、可再生资源,具有恢复老化沥青物理、流变性能,改善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潜力。为了推动生物油在老化沥青材料再生领域的深入研究,概述了生物油的来源、制备及物化性能,探讨了生物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机制,综述了生物油再生沥青和生物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围绕生物油再生老化沥青材料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后续的研究方向。研究现状表明,压榨油类生物油在老化沥青材料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较为系统,其次是富木质纤维植物基生物油,动物粪便类生物油的应用研究相对最少,但这3种类型生物油在老化沥青材料再生中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富木质纤维植物基和压榨油类生物油在老化沥青再生中既发挥“稀释”作用,也体现出“溶解”作用,从化学平衡和分子结构修复2个层面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动物粪便类生物油在老化沥青再生中主要发挥“溶解”作用,通过其富含的极性酰胺基团化合物促进了沥青质聚集体的解缔,从分子结构修复层面实现老化沥青的再生。此外,富木质纤维植物基和压榨油类生物油可直接用于老化沥青再生,而动物粪便类生物油更适合与富油再生剂复配应用,由此才能充分发挥再生作用。在这些生物油中,压榨油类生物油体现出更好的再...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0,(1)
为研究长寿命复合路面面层沥青老化特性及就地热再生材料特性,采用钻芯取样、常规性能试验、运动黏度试验、DSR试验、BBR试验、红外光谱试验,从外观、宏观、微观全方位分析其老化及再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路面长期老化后面层宏观病害典型表现形式为纵、横向裂缝;旧沥青25℃针入度大于20(0.1mm),但延度数值偏小,基础数据满足现行再生规范就地热再生技术要求;适量再生剂可改善旧沥青高低温性能,但随再生剂掺量增多,某些指标可能会超出规范要求;再生剂的加入改善了沥青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组分,使旧沥青中轻质组分增多,弹性成分减少,黏性成分增多,并改善了旧沥青低温性能;旧沥青和再生沥青红外光谱图主吸收峰相近,但吸光度不同,表明再生剂的加入未引入新物质,二者化学成分相似且发生了物理共融现象。  相似文献   

5.
沥青混合料具有自愈合能力,而目前沥青混合料损伤愈合行为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因此,本文对多因素条件下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特性进行了研究,从而有助于确定有效的沥青路面养护策略。基于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对不同损伤程度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进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愈合时间和愈合温度对不同损伤程度的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而低温条件对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具有较大不利影响。给定足够的愈合时间及愈合温度,100%湿度条件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能力影响显著,将使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效率降低至15%-45%左右。损伤程度的增大对沥青混合料自愈合能力的削弱作用显著。损伤程度过大时,部分微裂纹相互贯通扩展为宏观裂纹,超过裂纹自愈合的临界宽度,导致无法愈合。此时,需借助其他增强愈合性能的手段进行外界干预,从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效率,进而一定程度恢复路面的服役性能。  相似文献   

6.
翟龙  黄湘宁  高夕力 《交通科技》2024,(1):136-138+143
为研究生物油复配SBS再生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将生物油及SBS掺入经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和压力老化试验(PAV)的原样沥青中制备再生沥青,通过三大标指标试验研究生物油掺量对老化沥青常规性能的影响,进而通过动态剪切流变(DSR)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研究生物油复配SBS后再生沥青的高低温性能。结果表明,生物油能恢复老化沥青三大指标,但恢复不同指标的掺量有明显差异,恢复低温性能指标时高温性能存在过渡软化问题;生物油复配SBS可恢复老化沥青高低温性能,且随SBS掺量增加效果逐渐变好,采用6%生物油复配2%SBS用于老化沥青再生时,再生沥青高低温性能均优于原样沥青。  相似文献   

7.
沥青材料作为一种黏弹性物质,具有自愈合性能.为研究影响70#基质沥青的显著性因素,设计正交试验选取了间歇温度、间歇时间、损伤度三个因素并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进行"疲劳-愈合-疲劳"试验,根据极差、方差得到各因素对自愈合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表明:影响自愈合性能指标HI1的主要因素是间歇时间,间歇温度和损伤度几乎无影响,认为采用指标HI1评价基质沥青的自愈合性能欠妥;对影响自愈合性能指标HI2的因素显著性排序为间歇温度>间歇时间>损伤度,且随间歇温度的升高、间歇时间的延长将大幅提高沥青材料的自愈合程度;自愈合指标HI3"考虑了加载次数与模量的联系,从而对自愈合指标H3"修正得到,各因素对指标的显著性HI3"排序为损伤度>间歇温度>间歇时间,且随着损伤度的增大,自愈合程度逐渐降低,体现自愈合性能良好的最优组合为间歇温度30℃、间歇时间4h,损伤度10%.  相似文献   

8.
再生沥青路面(RAP)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再生剂来保证其整体性能。然而,关于再生剂在RAP中的再生机理,很少有原子尺度的解释。本文主要聚焦老化沥青再生行为的原子建模,分别构建了三种类型的沥青模型(新沥青、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对比分析了其热力学、玻璃化转变行为、自由体积、自扩散和原子结构。结果表明,掺加10%再生剂后,老化沥青的自由体积增加了4.43%,玻璃态转变温度降低了11.82℃。再生剂通过增加RAP粘结剂的内聚力,以提高其抗裂性。沥青氧化老化后形成致密且平行堆积的沥青质结构,再生剂的引入起到解聚作用,扭转老化的负面影响,恢复粘结剂的微观结构,从而恢复其部分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恢复老化SBS改性沥青的各项性能,并确定合适的再生剂掺量,对SBS改性沥青进行不同时间的旋转薄膜加热老化。老化试验时间段分别为160、200、240、280和320 min,试验温度为163℃。对老化前后的试样加入不同剂量(2%、4%、6%、8%、10%、12%)再生剂后形成的再生沥青试样进行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等物理指标检测,分析再生剂对老化沥青各项指标性能的影响。基于SBS改性沥青老化时间与再生剂添加剂量关系的分析,进行插值拟合,得到最佳再生剂用量的计算公式,从而确定实际工程应用中老化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再生剂用量。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纳米二氧化硅对生物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通过温度扫描、线性振幅扫描以及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分析了老化沥青、生物油改性沥青以及亲疏水基纳米二氧化硅/生物油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亲水基与疏水基纳米二氧化硅分别在掺量为5%与10%时存在最佳相容性,生物油改善了亲水基纳米二氧化硅在沥青中界面作用。疏水基纳米二氧化硅生物油改性沥青高温抗永久变形能力优于亲水基纳米二氧化硅生物油改性沥青。在2.5%与5%两种应变下,两种纳米二氧化硅推荐掺量均为10%。纳米二氧化硅可改善生物油改性沥青弹性恢复性能,进而提高沥青的抗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和分析现有沥青自愈合指标的不足,以模量下降速率重新定义自愈合指标,该指标值越小说明沥青材料的自愈合性能越优。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对7种沥青进行不同间歇时间和不同损伤度下间歇加载式的自愈合试验,以毛细扩散理论下的自愈合行为方程对自愈合指标进行线性拟合,获得代表沥青瞬时自愈合和后期自愈合的参数,用以研究沥青的自愈合性能。结果表明:沥青的自愈合指标随着间歇时间的增大而减小,但其变小的速率趋于缓慢;7种沥青在不同损伤度下的自愈合指标值与间歇时间的0.25次方存在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判定系数R2均在0.85以上,无论是基质沥青还是改性沥青,新指标都具有较好的适用性;SBS改性沥青的瞬时自愈合优于基质沥青,随着添加到SBS沥青中改性剂掺量的增大,改性沥青的瞬时自愈合表现出先弱后强的趋势,而这7种沥青的后期自愈合性能与其瞬时自愈合性能正好相反,代表瞬时自愈合和后期自愈合的参数具有较好的负相关,说明瞬时自愈合性能优的沥青其后期自愈合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质重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掺量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粘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同老化条件下生物质重油的最佳掺量,并分析了生物质重油再生沥青的老化特性和工作特性。结果表明,考虑到再生沥青性能的稳定性,推荐生物质重油的掺量为RTFOT时10%、PAV时15%;生物质重油掺量对再生沥青的老化特性具有显著影响,掺量越高,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越差;生物质重油具有明显的降粘作用,掺量越高,再生沥青的粘度降低越明显;RTFOT再生沥青的最佳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分别为170~175、155~163℃,PAV再生沥青的最佳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分别为161~166、146~155℃。  相似文献   

13.
采用智能化监测设备获取就地热再生高温加热后的沥青路面温度分布,研究就地热再生施工过程中高温加热对SBS改性沥青的老化与再生效果的影响;采用常规试验和红外光谱分析,对比室内外再生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沥青经过长期自然老化后低温性能下降,黏性增强,再生剂加入可改善老化沥青的低温延展性能,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再生剂加入有助于调整老化沥青的组分。就地热再生高温加热后沥青路面的表面温度可达230℃,原路面老化改性沥青经过加热机高温加热后发生二次老化,此外,现场再生沥青的性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综合室内外原路面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提出需根据原路面老化沥青的现场再生情况,为现场施工质量的保证留出一定的再生剂余量。  相似文献   

14.
选择SBS和SBS-MAH(马来酸酐)作为沥青改性剂,通过分子模拟软件从微观角度分析沥青愈合性能,研究改性剂对沥青自愈合性能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软件建立基质沥青体系模型,并通过密度、溶解度和均方位移3个参数证实体系模型作为沥青分子的代表性;建立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和SBS-MAH改性沥青的自愈合模型体系,对比在298 K(25 ℃)条件下,设置10,20,30?(1?=0.1 nm)空隙间隔的自愈合模型,进行愈合模型的愈合全过程分析,计算愈合模型的扩散系数和愈合体积比率参数,分析SBS改性剂、SBS-MAH改性剂对愈合模型的愈合影响。结果表明:基质沥青愈合能力最好,SBS改性沥青次之,SBS-MAH沥青愈合能力最差,SBS改性沥青、SBS-MAH改性沥青的愈合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Wilhelmy吊片法测试了不同温度下再生剂的表面张力及其与老化沥青间的接触角,计算得到润湿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浸润功和动力学参数润湿速度(润湿时间),研究了再生剂自身性质、环境温度及沥青老化程度对界面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大豆油(ESO)的掺入降低了再生剂的接触角,增大了浸润功,加快了润湿速度,缩短了润湿时间,提升了再生剂的润湿性能,促进了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而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的掺入则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有不利影响;温度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扩散行为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再生剂的黏度降低,接触角减小,润湿速度加快,再生剂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充分包裹老化沥青表面;再生剂表面张力越大,其在老化沥青表面浸润功越大,界面扩散动力越大,扩散过程更易自发进行;再生剂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接触角越小,其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润湿速度越快,再生剂液滴更容易形成包裹老化沥青表面的再生剂膜;再生剂的黏度越低,流动性越好,其在老化沥青表面的润湿速度越快,有利于再生剂-老化沥青界面的扩散;沥青的老化对再生剂-老化沥青的界面扩散有不利影响,随沥青老化程度的加深,再生剂在其表面的润湿性能下降,界面扩散程度降低。故为保证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在再生剂选择及研发时,应优先选用表面张力更大、黏度更低且与老化沥青间接触角更小的再生剂。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21,66(7):1-6
基于沥青的自愈合能力,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了原样沥青、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的自愈合过程,通过均方位移和扩散系数对3者自愈合能力进行了评价;然后通过径向分布函数,分析了3种沥青各个组分间的聚集状态。结果表明:再生剂可起到活化润滑作用,提高老化沥青的扩散速率,同时改变老化沥青各个组分的聚集状态,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至原样沥青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圆弯曲(SCB)试验评价了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在低温环境中产生宏观开裂后的自愈合性能。在0℃时将带有切缝的AC-13,SMA-13,AC-20混合料半圆试件进行SCB断裂-愈合-断裂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计算获得了半圆试件宏观开裂的临界荷载、临界断裂能和J积分断裂韧度,并将愈合后和愈合前的临界荷载比、临界断裂能比和J积分断裂韧度比定义为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指数,用其量化分析沥青混合料的自愈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CB试验可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宏观开裂自愈合性能,在0℃时发生宏观开裂的沥青混合料在一定环境中能发生自愈合,如在100℃环境中愈合8 h后,愈合指数超过50%;愈合指数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存在一个有效愈合期,超过该愈合期后,提高温度和延长时间对愈合能力无显著提高,在愈合时间8 h时,有效愈合温度宜为60℃,在愈合温度为60℃时,有效愈合时间宜为8 h;相同条件下,混合料开裂程度越大,愈合能力越低;沥青混合料自愈合性能除了与沥青用量有关,还受混合料级配矿料粒径大小的影响,本研究中沥青混合料愈合能力大小顺序为:AC-13SMA-13AC-20。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于回收废油再生沥青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其是否能使老化沥青的各项性能恢复至原有水平,而对再生沥青二次老化后的性能损失关注较少。基于此,研究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废食用油(RCOB)、废生物油(RBOB)、废机油(REOB)再生剂对具有13年服役历史的70#沥青进行再生,并对再生沥青进行RTFOT,PAV20h,PAV40h三阶段的老化模拟,跟踪每阶段老化后再生沥青的基本指标、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的变化,对各阶段老化后的再生沥青组分变化进行分析,探索其性能改变与组分变化间的深层原因。研究结果表明:3种再生剂都能以提升轻质组分的方式将回收沥青的基本性能恢复至原始水平附近;RCOB以提供饱和分为主,但其会在RTFOT后迅速流失,致使各项性能在该阶段迅速下降,继续老化后,组分状态趋于稳定,性能下降也逐渐缓和;REOB再生沥青由于原料中存在机械金属残渣构成的灰分,其对沥青的氧化和缩聚存在催化作用,导致REOB再生沥青在长期老化后性能迅速下降且没有逐渐稳定的趋势;RBOB再生沥青由于具备相对稳定的胶体结构,且不存在对老化起催化作用的灰分,在3阶段老化中其组分损失过程是最稳定有序的,因此,其性能也表现为阶段性的合理损失;研究基于组分变化提出了新指标"测试沥青与原始沥青各组分间的平均偏差σ"来衡量沥青的老化程度,该指标与针入度,延度,软化点,低温临界开裂温度,135℃高温黏度这5个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对于再生沥青的评价,不能仅注重再生后与原始沥青的性能差距,应更多地集中到再生沥青二次老化后的性能损失上,以筛选出真正性能优良,抗老化能力显著的再生剂产品。  相似文献   

19.
徐宁  王惠敏 《公路》2023,(3):57-62
利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进行了改进的“疲劳愈合疲劳”加载试验,采用毛细流动扩散理论证明了评价方法适用性,表征了沥青自愈合行为。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了愈合时间和损伤程度对沥青样品自愈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改进的“疲劳愈合疲劳”加载试验可用于表征沥青愈合特性。沥青损伤程度越大,初期瞬时湿润愈合能力越差,而后期扩散愈合率越强。延长愈合时间,降低损伤程度,对沥青自愈合有积极作用。影响沥青自愈合性能因素强弱排序为:愈合时间>损伤程度>愈合时间与损伤程度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评价沥青混合料的自愈性能,开发基于高压渗水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自愈性能的测试装置,提出评价指标,通过试验确定愈合时间、愈合温度与最小样本数等关键参数。通过测试不同愈合温度与时间、混合料类型与微胶囊掺量下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渗水速率比(ve),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与稳定性。对比分析ve与间歇式疲劳寿命及劈裂愈合强度比(SHSR),论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适宜试验参数为愈合时间12 h,愈合温度45℃,制缝温度5℃±2℃,最小样本数n=4;该方法能有效区分测试条件(愈合温度与时间)、混合料类型及最大公称粒径、微胶囊掺量对自愈性的影响,平行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在3.0%,满足敏感性及稳定性要求;ve与间歇式疲劳寿命及SHSR在评价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自愈性方面具有一致性,且具有试验设备简单,结果稳定等优点;在一定范围内,沥青混合料裂缝自愈效果随微胶囊掺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且自愈性能随愈合时间的延长呈非线性增长;公称最大粒径越小,自愈效果越好,悬浮密实级配AC的自愈性能优于骨架密实级配S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