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峰 《铁道通信信号》2007,43(7):38-38,64
新长铁路海安县站驼峰自动控制系统是TW-2型组态式自动控制系统,调速制式采用线束减速器+减速顶的线束打靶点连式,利用一个部位的减速器来完成间隔制动和目的制动2种功能。作为铁道部定点试验性驼峰场,海安县站驼峰2005年4月投入使用,随着解体作业量的增加,控制系统异常问题越来越集中地暴露出来,给解体溜放作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驼峰减速器控制电路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威南编组站半自动化驼峰三部位车辆减速器前后2台制动轨由同一个控制电路控制,通过接收计算机控制命令,使制动轨缓解和制动,控制溜放车辆出口速度,达到自动控制车辆溜放的目的。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驼峰减速器控制电路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车辆解体和编组效率,制约运输效率的提高,甚至危及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进行27t轴重货车驼峰试验,发现重载条件下编组站驼峰存在制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将导致驼峰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有所降低。为适应重载运输需求,对驼峰改造提出两个方案:分别在各制动位增加调速设备能力;集中在调车线内增设四部位减速器。本文就两种方案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其优势和不足,选取典型站场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间接验证,重点通过构建仿真测试平台模拟两种方案在27t轴重条件下的溜放作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方案2在溜放作业效率和安全两方面都比方案1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驼峰控制系统包括进路控制和速度控制两个方面。进路控制指根据联锁关系实现调车进路与溜放进路;速度控制指根据减速器性能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完成间隔制动与目的制动,保证溜放间隔与安全连挂。本文通过分析驼峰溜放过程中的速度控制策略与减速器原理,结合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进行建模仿真,实现溜放过程中控制系统策略与减速器动作的模拟,为更好地改进驼峰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1 问题提出 海安站驼峰为TW-2型单推单溜自动化驼峰.10股道、13台转辙机、6台(3组)减速器.调速制式采用线束减速器 减速顶点连式线束打靶,利用一个部位减速器来完成间隔制动和目的制动.在作业过程中发现道岔、减速器、信号机电源电路的设计方面还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我国铁路驼峰编组场对溜放车辆的调速制式,从采用铁鞋、手闸和减速器等点式调速,到减速顶连续式调速,随着调速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驼峰编组站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驼峰调车作业的安全情况大为改观,为编组站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溜放车辆调速问题的分析,看到某些调速设备和调速制式的一些不足,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为...  相似文献   

7.
柳州南站驼峰三部位T·JK1-C50(6 6)车辆减速器于2000年7月投入使用,采用微机自动化控制,现在的日解编量已超过设计的60%.由于柳州南站地理环境不理想,驼峰峰高较高,达到3.94m,坡长短,从一部位到二部位车辆减速器的距离只有73m,从二部位到三位车辆减速器的距离也只有185m,股道平均长度不足600m,通过三部位车辆减速器的车辆人口速度高达18~19km/h,要降到安全连挂速度5km/h以下,就要钩钩制动,同时还要保证轻车的溜放到位.由于设备频繁动作、使用,造成故障发生频率高,危及到溜放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我国铁路驼峰编组场对溜放车辆的调速制式,从采用铁鞋、手闸和减速器等点式调速,到减速顶连续式调速,随着调速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驼峰编组站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驼峰调车作业的安全情况大为改观,为编组站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溜放车辆调速问题的分析,看到某些调速设备和调速制式的一些不足,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为适应新形势下铁路实现高速和重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车辆减速器制动原理的分析,针对驼峰调车场在特殊工况(车轮有污染或雨雪天气情况)下溜放车组经减速器制动后出口速度超出控制系统定速精度范围这一问题,深入研究溜放车组超速产生机理,提出在特殊工况下溜放车组超速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现场测试验证此方案对防超速的可行性,最终成功研制出能满足车辆减速器各项性能要求的防超速设备。  相似文献   

10.
驼峰溜放速度控制是驼峰溜放过程控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既要兼顾解体作业效率,又要兼顾安全,因此在运用中需要进一步减小驼峰溜放速度控制的误差,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利于驼峰作业效率和安全系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驼峰空压机自动控制系统是驼峰场风动设备(ZK3转辙机、车辆减速器)的动力源,其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驼峰场溜放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海安县站驼峰采用TWX-2型驼峰线束打靶自动化系统.该系统自2005年4月投入使用以来,体现出良好的控制精度等特点,但驼峰主体信号机的闪光一直不明显,几乎接近稳定灯光,给推峰溜放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驼峰调车场在车辆车轮有污染或雨雪天气情况下溜放车组出口超速及车辆减速器普遍存在的制动噪声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溜放车组超速和减速器制动噪声产生的机理,结合试验室对复合制动夹板的摩擦性能试验,研制出适用于既有减速器安装的防超速降噪声制动梁。并根据上道样机各项性能的测试结果,对防超速降噪声制动梁的结构和对摩擦副材料、成分、组织及结构进行优化改进,最终成功研制出能满足车辆减速器各项性能要求的防超速降噪声的制动梁。  相似文献   

14.
柳州南站驼峰于2000年进行自动化改造,间隔制动位和目的制动位使用的设备都是重力式减速器,其中目的制动位使用T.JK1-C50型车辆减速器.在近几年的现场使用中,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了减速器的正常使用,威胁溜放车辆安全,增加了工区的维修成本和维修工作量.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柳州编组站驼峰由于受到地理环境限制,峰高达到3.94m,从一部位减速器到二部位减速器的距离只有73m,从二部位减速器到三部位减速器的距离也只有185m,是名副其实的峰高脖子短,有时甚至造成溜放车辆钩钩必夹。随着提速和行车密度加大,目前日均解编量已超过设计的40%,使减速器制动次数更加频繁,机械设备更容易达到疲劳的极限。特别是2006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商品汽车JSQ6型铁路专用运输车车辆的使用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为解决JSQ6型车辆无法正常通过驼峰进行溜放调车及影响编组站作业效率等问题,在阐述JSQ6车辆溜放作业现状的基础上,以武汉北站为例,通过建立仿真计算模型、优化驼峰线路、组织溜放试验等方法,对上、下行驼峰纵断面线路进行适应性整治,验证了JSQ6型车辆在驼峰线路进行溜放作业的安全性。JSQ6型车辆在优化改造后的驼峰纵断面条件下,提高了在编组站的解编作业效率,同时降低了取送作业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间隔调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组溜放速度控制是驼峰自动化的重点和核心内容。由于间隔调速位位于驼峰咽喉,溜放坡度大,车组速度快,车辆密集,所以间隔调速是速度控制的难点。传统的间隔调速思想是:首先根据车组溜放的物理数学模型,建立车组溜放方程,确定出口定速,然后调节车组的溜放速度,使之达到出口定速,即以“出口定速”为控制目标的静态间隔调速。这种控制方法由于没有实时考虑车组间的间隔 ,所以容易导致溜放事故或解体作业效率的降低。随着溜放作业自动化的发展,传统的静态间隔调速模型开始受到挑战,建立根据前后车组间的距离——间隔动态控制出口速度的间隔控制模型,应当成为当前驼峰自动化的研究重点。本文是利用智能控制和神经网络原理,建立动态控制出口速度的间隔制动位速度控制模型。该模型以前后车组间的实时间隔作为控制参数,动态控制车组的溜放速度。  相似文献   

18.
减速器出口速度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驼峰溜放作业的效率和安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驼峰车辆溜放速度控制模型主要是基于车辆走行阻力的统计特性。但车辆走行阻力是随机、离散的复杂变量,难以准确测定;而且,基于这个统计模型的出口速度计算法比较机械,没有自适应能力,使得某些溜放环境变化后,溜放作业的安全连桂率有所下降,安全善恶化。为此,本文基于模糊神经网络(FNN)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车辆减速器出口速度的智能控制模型。该模型采用五层的前向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以模拟熟练的调速作业员给定出口速度的模糊和自适应策略,并在相关的先验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了改进的误差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在驼峰溜放环境变化时,控制系统能通过自学习,自动校正减速器计算出口速度模型,改善控制品质,使系统保持设计的安全连挂率。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模型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车辆减速器是机械化驼峰和自动化驼峰编组场用来调整车组溜放速度的设备。新丰驼峰场在溜放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控制机系统给出减速器上追钩的报警。作者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车辆减速器超速出口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昆明东驼峰使用的是T·JK3-A(二部位)和T·JK2-B(三部位)浮轨重力式车辆减速器。间隔制动减速器大多安装在编组站头部(一、二部位),其主要作用是保证溜放车组间的间隔,同时兼顾调整目的制动减速器的入口速度。目的制动减速器大多安装在编组线内各股道中(三、四部位),其主要作用是保证溜放车组的安全连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