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乘客舱的空气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有效控制车内的空气质量,各整车生产厂和相关国际组织都对内饰件有害物质的散发性能提出了相应要求,并制定了相关的试验标准,以期在前期零部件的设计和试验过程中控制有害物质的散发量。目前,内饰件散发性能试验主要包括4项:气味测试、甲醛挥发量测试、雾化测试和总碳挥发(TVOC)测试。分析了车内挥发物质的形成原因,介绍了各主机厂和国际组织对散发特性的试验要求、内饰件散发性能试验的试验方法,并给出了相关物质含量的限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汽车内饰用聚丙烯材料及制品气味及VOC的改善措施。通过试验研究和车内空气质量改善实践经验,总结了影响聚丙烯零件散发特性的因素,提出了聚丙烯材料在聚合过程中、改性过程中和注塑生产过程中减少产生挥发性物质,降低车内VOC、气味和雾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选择环保原材料、采用环保工艺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零部件的后处理,聚丙烯零部件VOC和气味大幅下降,能够达到企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不同温度(25℃、65℃)条件零部件及整车(25℃、6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散发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下整车及零部件VOC散发量增加,不同VOC物质散发增加量存在差异,其中整车及零部件散发的VOC物质中醛类物质释放增加明显,最大增加倍数达28.9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塑料、皮革、橡胶等典型材料车内零部件仪表板、前排座椅和密封条,进行挥发性有机物全谱分析;同时,结合嗅阈值、气味类别和散发物质浓度,对零部件恶臭散发物质进行筛选排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种类的零部件,其恶臭物质释放量及种类明显不同;三种零部件中,前排座椅恶臭物质的释放量最大,仪表板恶臭物质释放量最低,其中,座椅中散发的三亚乙基二胺稀释倍数高达273.9;另外,零部件散发恶臭物质主要来源于零部件生产使用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汽车气候老化研究仍处于耗时长、成本高、操作难度大的试验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离散的试验数据,无法全面、准确地描述汽车整车或零部件的抗老化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气候老化的数值研究方法。基于汽车整车气候老化试验,在考虑了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水分、气温、风速等),车内热辐射的多次反射和车内空气吸热、传热的影响的条件下,建立了自然曝晒下汽车内外表面的传热模型,并进行仿真和测试,仿真结果与测试数据基本一致。仿真和测试的结果,得到了车身外表面温度分布和传热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比了热辐射、热对流和热传导3种传热方式的强度和总传热量,确定了零部件表面温度场中局部高温点、低温点的位置。该数值方法和仿真模型可用于预测和评估各种典型气候下汽车的耐候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内外对车内空气质量严格的管控标准条件下,为了指导车企更有效地控制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的含量,从汽车内饰件所用材料的角度对VOC的产生和散发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高分子材料本身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分析车内VOC含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高温、氧化剂等因素有利于VOC的释放、湿度对VOC释放的影响情况则与有机物本身的水溶性有关。同时,进一步从原材料的选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及工艺设计、汽车的结构设计以及消费者端等4个角度提出控制车内VOC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汽车杂志》2004,(12):176-176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轿车迅速进入家庭,对有车族而言,轿车堪称生活与工作的第二空间。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00辆轿车车内空气检测时发现,82%以上车辆存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据权威部门介绍,车内自身的污染源一是来自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释放的有害物质,如苯、甲苯、甲醛类;二是车内积累的污染物,如尘埃和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试和分析,确认了车内甲醛的主要来源是发泡材料、皮革和织物材料。验证了除醛剂对发泡材料和整车的除醛效果,结果表明:有机含氮类除醛剂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饰材料及整车的甲醛和乙醛散发,使用除醛剂1天后分别降低座椅发泡材料92%和整车53%的甲醛散发,以及座椅发泡材料94%和整车63%的乙醛散发,而且有持续的除醛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简要的介绍了车内空气质量的管控方式以及现状,同时也通过我国国内某公司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管控体系来进行相关的介绍,并且利用云处理分析具有较低VOC的材料,而且通过大数据总结了车内禁用材料清单。同时还通过与汽车零部件供应相关的VOC数据库来进行高危风险零部件的筛选。希望而已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驾驶园》2015,(7)
<正>暴晒后进车就开空调的致命伤害炎热的夏天,爱车免不了要在烈日下暴晒,这时你如开车马上打开空调,就可能会给你带来致命伤害,因为你会吸入汽车内饰在高温下散发出来的苯、甲醛等致癌"毒气"。建议先开车窗通风,等有毒物质释放出去后再开空调。赤日炎炎,开动在烈日下停放的爱车,往往车内会有一股热气冲出。如果是新车,车内的新车味也会格外浓重。但许多车友并不清楚,多半会一上车就打开空调,车内的有毒气体就会被马上吸入体内,这对人体绝对是个很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汽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及车辆的急速增加,车内空气污染问题逐步显现。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释放到车内环境,造成车内空气污染。由于汽车空间狭小,车内空气流量有限,加上汽车密封性好,因此车内的有害气体超标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极大。基于以上考虑,有必要对车内空气污染预防及治理进行解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整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满足国家标准GB/T 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需要对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的VOC含量进行检测和控制,这项检测工作主要包括采样和样品分析两个步骤。目前常用的汽车内饰零部件及其材料VOC含量分析的采样方法有5种,即采样袋法、检测舱法、顶空法、热解析法和甲醛挥发法。主要介绍了这5种采样方法的检测对象、采样过程、应用范围、特点和使用成本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汽车顶棚、前档玻璃、以及其他相关部位的温度测量结果,采用fluent软件模拟出在不同条件下、达到稳态后的车内温度分布情况,通过在车顶钣金内部加装高效保温材料的方法来改善夏季车内高温的状况,其可行性较高,市场空间大。  相似文献   

15.
汽车整车在海南湿热环境下的大气暴露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品牌国产汽车整车在海南湿热气候环境下暴露1年的车内外微环境条件状况、失效数量、失效类型和车内气味变化等进行了整体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车内外的太阳辐照紫外截止点差异较大,并且由于车身箱体的蓄热效应,车内零部件表面温度会显著升高;另外,国产品牌汽车失效数量多并且有安全失效行为,车内气味等级也逐渐降低。说明国产品牌汽车在耐候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必须重视整车大气暴露试验在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汽车密封条是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密封、减振和装饰。密封条的存在能有效防止外部风雨、尘土等有害物质侵入车内,减小汽车在行驶中门、窗等部位产生的振动以保持车内的乘坐舒适性和清洁性,并使被密封部位或装置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延长车内零部件的工作寿命。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对汽车在环保、舒适、安全、美观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密封条产品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汽车所处环境对车内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对车辆在不同静止时间、不同光照条件下车内VOC的不同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汽车所处环境对车内VOC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评价车内空气质量,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给出应对策略。对日常人们使用汽车的状态进行模拟,进行车内VOC数据测试,对比分析模拟测试方法与国标测试方法的差异,规范人们对车内VOC的正确认识,为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研究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8.
VOC是常温下易于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甲醛、甲苯、苯、二甲苯、乙醇类及酮类等各种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车内VOC主要来源于车内装饰材料.本文通过TDS-GC-MS方法检测了几种常用汽车内饰用原材料的VOC成分,对查找车内环境污染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9.
乘员保护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一部分,它主要有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二者共同作用,当汽车遭受一定碰撞力后,系统会点燃引爆材料引发化学反应,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身体与车内零部件碰撞之前及时到位,在人体接触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背面气孔排气,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我国及国外发达国家对车内VOC的管控历程,分析了国内外汽车车内VOC法规的状况,并将国内外VOC相关法规和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整车、总成零部件和材料级别的车内VOC检测方法,通过对国外相关VOC法规及检测标准的介绍,为我国车内VOC法规及测试标准提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为国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