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质量联用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对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和甲醛进行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烷烃、芳香烃和烯烃分别占41.4%、27.6%和20.7%;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甲醛和苯系物在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含量较高。随着长途客车停放或运行时间的增加,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测量不确定度对乘用车内部VOC管控限值的影响,通过建立车内VOC数学模型,分析车内VOC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出车内VOC测量不确定度,从而得出了基于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5种物质测量不确定度的精确管控限值。车企内部应用该VOC的精确管控限值作为VOC管控目标,可以提升整车VOC开发目标的一次性通过率,同时,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法规要求,以及其他领域中验证周期较长、验证成本较高的同类别开发目标的确定,本研究方法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4.
相关研究表明,车内空气污染程度是城市空气污染的10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车外空气质量和车内人员呼吸、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车内浮尘、细菌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均超过车外大气环境.车内空间小,乘员多,非常适宜细菌的传播,如不及时消除,将影响车载人员的身体健康,诱发各种疾病,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现象,特别是救护车,还会形成伤病员的交叉感染.车内空气污染还源于新车内部装饰材料中含有的有毒气体(主要包括苯、甲醛、丙酮等有害物质),它们易使人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轿车内苯系物的质量浓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对轿车内苯系物进行检测,利用逐步回归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轿车内苯系物浓度相对较高,车内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质量浓度均值分别是89 2、230 2、80 6和196 4μg/m3;车外环境、车龄、温度、湿度、气流、排量、通风方式、内饰类型和车辆档次对车内苯系物浓度都有影响,其中车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  相似文献   

6.
对车内污染物的组分、来源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描述,基于环境行业标准HJ/T400-2007的试验方法,选取了进口品牌、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覆盖了高、中、低各档次的,有代表性的14种型号的汽油乘用车进行车内污染物测试,获得了不同污染物的检出率和平均浓度.其中检出率达到100%的物质为苯、甲苯、苯甲醛、丙醛、丙酮+丙烯醛、丁醛、环己酮、甲醛、乙醛、己醛和丁烯醛.测试结果还表明,不同污染物的平均浓度随车辆档次的变化趋势不同;同一型号的车辆污染物的种类基本相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内污染物总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车内污染物主要为甲醛、苯、甲苯、丙酮、铬和镉等各种易挥发的物质,新车空气中的化学性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新车本身。如今我国家用汽车市场的旺盛需求使很多汽车一下生产线就立即进入了市场,各种配件和材料中的有害气体没有释放期。这些塑料件、地毯、地胶、座套垫和胶粘剂等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然会造成车内的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述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现状,包括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两个方面:行业标准为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和认证认可行业标准《汽车乘员舱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动态采样测定方法》(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为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和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在分析了各个标准中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技术内容后,文章得出结论:未来我国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要求将逐步加严,政府管控力度将逐步加大,汽车企业需未雨绸缪,做好技术储备,不断提高汽车产品车内空气质量水平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May 《汽车杂志》2005,(6):176-177
据国外一项测试研究发现,新车出厂后,车内有害气体浓度很高,挥发时间可持续6个月以上;而甲醛、苯等车内主要污染源挥发期限更是可达3-15年。当你驾车时感到有些头痛、恶心,这是提醒你该关注车内空气污染的警报信号!  相似文献   

10.
VOC是常温下易于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甲醛、甲苯、苯、二甲苯、乙醇类及酮类等各种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车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车内VOC主要来源于车内装饰材料.本文通过TDS-GC-MS方法检测了几种常用汽车内饰用原材料的VOC成分,对查找车内环境污染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1.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受到大众广泛关注.将35辆典型试验车的普测数据作为样本,经过分析可知,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不合格率最高的控制物质为乙醛,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不合格率最高的车系为欧系车;模拟阳光暴晒模式下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最高,暴晒后开空调可有效降低大部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抽样中检测出3项含量不合格的控制物质,分别是甲醛、乙醛、二甲苯.甲醛为基本对人致癌物质,乙醛为可能对人致癌物质,二甲苯为未确定是否致癌物质.  相似文献   

12.
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将影响到乘员的健康,从汽车内饰材料、通风和维护保养等角度分析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来源和危害,又从行业政策、技术发展和用车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倪佳  夏捷 《北京汽车》2015,(3):27-30
随着我国汽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及车辆的急速增加,车内空气污染问题逐步显现。相对于我国而言,国外对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就开始注意研究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并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基于以上考虑,有必要对常用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采样方法进行解读,并对其差异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车内空气污染的种类及危害汽车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有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丙酮等。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甲醛、苯和一氧化碳。甲醛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哮喘,甚至肺气肿;对孕妇和女性来说,可引起胎儿体质和智力发育下降。甚至流产,或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对儿童来说,则会引起智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汽车舒适性、安全性,研发具备智能监测车内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及强制换气功能的安全防护系统,该系统在原车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加装一个便携装置,当检测模块检测到车内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设定限值时启动预警装置进入预警状态,当车内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时强制进行通风换气,起到安全保护、智能调节车内空气舒适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家用车已经越来越普及,有些家庭甚至拥有好几辆家用车,车子在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车内的空气质量,调查显示所有家用车内空气都存在VOC浓度超标的情况,在静态封闭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会对乘车人员造成致癌风险。改良VOC是提高材料环保指标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家用车内空气质量的VOC及气味评价作出实验和探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寻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详细阐述车内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并提出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方法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公路与汽运》2006,(4):37-37
《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有望在10月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好坏将有法律依据。据了解,我国早在2年前就启动了《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原计划在2005年年底实施,但因为存在争议推迟了出台时间。据悉,由于车内空气污染物标准并不等同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其制定工作存在较多技术难题。国家环保总局标准处相关人士透露,《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目前已经走过了论证和征求意见的两大阶段,最快将在10月出台,届时消费者和汽车企业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监督将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论述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车内污染物主要来源。同时基于某款车型分析了温湿度、车内装饰件及车内通风情况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以及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由于汽车的普及,车内的空气质量引发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糟糕的车内空气质量会增大人们罹患某种特定疾病的概率,因此控制与减少车内空气污染成为汽车生产设计商所追求的目标。微颗粒污染物,即PM2.5是车内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负离子因能有效沉降空气中的微颗粒,成为车内快速去除微颗粒污染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我们通过在车内进行微颗粒沉降实验,记录微颗粒物浓度在负离子仪以及车内空调内/外循环净化模式下的变化,并通过SPSS与MATLAB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负离子仪器并无法有效降低车内空气的颗粒浓度,而必须配合车内空气循环系统。在负离子作用下,结合车内空气循环系统,微颗粒浓度迅速下降,下降速度与空气交换速度和微颗粒在空气中的迁移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