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海底输油管道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施工缺陷、机械损伤等原因可能造成管道凹陷变形,超过6%的严重凹陷变形不仅影响管道内检测,而且可能造成管道断裂,导致原油泄漏。文中以册镇海底管道凹陷缺陷修复为例,提出了结构管卡、机械连接器、复合材料、提升法换管、水下焊接修复技术方案,并分析了5种方案的优缺点,通过实践应用,采用复合材料补强、结构管卡对海底管道严重凹陷变形进行修复,管道恢复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文中阐述了管道地理坐标在内检测缺陷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首先建立基于APDM的内检测数据库,通过特征点的匹配,利用线性拉伸算法实现管道地理坐标与内检测里程的对齐与校准,精确计算内检测缺陷点的三维坐标,实现管道地理坐标与内检测里程统一,并通过内检测维护系统进行可视化展示。校准成果有助于缺陷点的开挖修复,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营。以实际应用案例为例,详细说明管道地理坐标在内检测缺陷精确定位中的作用及应用方法,通过开挖验证说明缺陷定位精度控制在0.5 m以内。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管道内检测通径仪仿真牵拉实验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该仿真实验系统可以有效地对通径仪各种工作性能进行验证,解决了进行实际牵拉实验困难的问题,对管道内检测设备在进行管道现场工业施工过程中准确地测量管道里程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在进行管道维修开挖时能够更准确,明显减小了管道维修开挖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在埋地管道腐蚀评价中的有效性,分析了金属磁记忆原理、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程序,对实际检测效果进行开挖验证,对检出缺陷评定结果与超声波测厚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埋地管道的金属腐蚀和机械损伤缺陷,通过磁异常综合指数对检出缺陷的等级划分与超声波测厚结果一致。可以采用非接触式磁应力检测技术,在不开挖状态下对埋地管道进行腐蚀检测,并给出与实际相符的腐蚀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管道腐蚀检测技术中,一般采用逐点测量管壁厚度的方法检测管道的局部腐蚀,无法实现管道的全面检测,并且无法对占压、跨越、穿越和未开挖等处的地埋管道进行腐蚀检测。目前,导波技术在国内外压力管道腐蚀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同时,此项技术在应用过程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特别是管道缺陷信号的提取和辨识。文中介绍了管道导波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导波应用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直接开挖检查是开挖管道直接观察和测试管道腐蚀及防护状况的过程.文中探讨了ECDA检测中的直接检查的现场检测技术,通过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给出直接检查各个阶段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可以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应用ECDA技术进行检测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使用某地探仪对地埋地管道埋设位置、走向进行定位,对管道埋深进行测量;对管道露铁点全线检测。现场开挖结果表明:用地探仪及其测试方法对该埋地管道路由测量基本无偏差,对在地面检测到的露铁点现场开挖,准确率基本达100%,从而为该管道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不停输的状态下对原油管道进行腐蚀检测,开发了漏磁管道内检测技术,并成功在多条管线上进行了应用。文中介绍了该检测技术在甬沪宁原油管道上试验过程及结果,并在检测结果中选取了4个腐蚀点进行了开挖检测,验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该次检测,管线全段共发现了缺陷点308处,其中3个缺陷点腐蚀比较严重,需要立即进行维修,该次检测结果为管道的后期维护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对该次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检测结果精度的因素,为后期检测技术的升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深基坑开挖及降水过程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文章引入随机介质理论中的地层损失概念,推导了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计算公式,推导并改进了容重变化和渗透力变化引起的地表沉降公式,并考虑了支护结构-土界面摩阻力对沉降的影响,探讨了随机介质理论在基坑开挖计算中关键参数的确定问题,最后与文献[10]计算结果及实测地表沉降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得到的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分布与实测沉降更为接近,能更准确地预估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因考虑了土体的持水度和支护结构侧摩阻力的影响,在1.5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计算精度远高于传统方法,在基坑1.5倍开挖深度范围外的计算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有支护结构并使用坑内降水的敞口基坑,应用本文计算方法预测地表沉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管道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缺陷,主要以腐蚀造成的体积型缺陷为主。采用有限元弹塑性分析方法,基于Von—Mise屈服准则,对含体积型缺陷的压力管道进行非线性分析,研究腐蚀缺陷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对压力管道极限载荷的影响。与含腐蚀缺陷管道的水压试验结果及ASME B31G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有限元方法在分析腐蚀缺陷管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理地钢质管道防腐保温层的检测技术是确保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为了对外覆盖层的状况做出有效评判,论述了理地钢质管道防腐保温层检测技术原理;针对防腐保温层结构的特殊性,即防腐层、泡沫塑料保温层、塑料防护层三者的结合,提出了埋地钢质管道防腐保温层的组合检测技术与方法,分为非开挖检测与开挖检测.工程应用表明,提出的组合检测技...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通过对矿区地面沉降分析和应力计算,尤其是通过内压引起的轴向应力计算,确定矿区内管道路由、管材性能、柔性设计措施、管沟开挖和回填,管道防腐和检测,水工保护、警示和监控等。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锦郑管道工程,节省工程费用,保证工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进先进的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和借鉴现有标准的做法,提出了针对站场管道腐蚀缺陷、外防腐层、区域阴极保护、土壤腐蚀性、杂散电流干扰的综合检测与评价方法,建立了输油气站场管道的腐蚀检测方法体系,明确了油气站场管道腐蚀检测中的关键节点.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体系能够帮助检测人员实现对站场管道的非开挖或局部开挖检测,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站场管道的腐蚀状况.  相似文献   

14.
Φ 660气管道漏磁腐蚀检测器在陕京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漏磁腐蚀检测器主要通过漏磁原理检测管道上的腐蚀、凹陷等异常点 ,为管道管理者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 ,已在国内输油管线上广泛应用。介绍了Φ 6 6 0输气管道漏磁腐蚀检测器的研制背景、主要技术指标、人工腐蚀实验过程以及在陕—京输气管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对防腐层完整性检测尤其是对防腐层破损点的精确定位,及对检出大、中面积破损点开挖修补,是确保土壤跟管道的有效绝缘、提高阴极保护效果的关键。文中分析了常用埋地钢质管道防腐层破损点检测技术特点,结合现场检测实践,综合应用多种技术,能有效检测埋地钢质管道防腐层破损点。根据测量数据可以判断破损点大小以及是否开挖修理,在管道安全运行及检测的经济性之间寻找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管系应力计算在工业管道检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管道的检验过程中,采用商业化管系应力计算分析软件,对管道系统的整体应力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出应力载荷较大的危险点,有助于检验人员发现应力腐蚀开裂等缺陷,保障不停输全面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文中介绍了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该案例中发现了几处典型超标缺陷,说明在工业管道检验检测时,与管系应力计算有机结合,有助于检验人员找出危险管段,提高了检验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最后还提出了开展基于管系应力分析的工业管道检验检测的几个步骤与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埋地管道漏磁检测缺陷基于地面标记系统地面定位的准确性,根据不同漏磁检测数据在相应管线上进行开挖验证及开挖修复项目中缺陷地面定位实践,简述了漏磁检测缺陷点地面标记系统及地面定位原理,分析了地面定位误差来源及可能的偏差方向,总结了实践中不同情形下漏磁检测缺陷点准确定位方法及参考环焊缝确认方法。实践表明,地面定位技术利用MARK点定位管道特征点,从而定位缺陷;管道某些特征点是精确的参考点;开挖时根据现场条件推断误差来源及可能偏差方向;参考环焊缝利用开挖测量法或轴距测算法确认。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管道外检测信息数字化,结合GPS-RTK测量技术,将外检测数据与地理位置信息高度关联。利用该技术可实现外检测数据(如漏损点位置等)在空间上cm级精确定位,通过地图系统可直观查看检测数据在管道上的位置分布,为管道漏损点维修计划制订、现场开挖维修、内外检测数据对齐分析、管道中线测量等提供了精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文中研究目的是确定城市杂散电流对钢质管道的干扰及其影响,通过现场检测管道的腐蚀状况及测试杂散电流状况进行课题研究.在现场检测过程中,发现所研究的管道在不到10 m的长度上有7处穿孔、14处严重腐蚀坑(深度大于3 mm).针对这一特殊的事故情况,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现场检测情况,分析了事故原因,综合分析管道的腐蚀原因及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重车碾压的土层压力进行试验,总结计算出了车辆载荷引起土层应力的分布规律,综合土层应力的分布规律、土层参数和钢材参数,建立了重车碾压对管道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提出了应力在土壤中沿深度方向变化的计算公式,通过静载和动载分析,计算出了管道安全的最低埋设深度,对埋深大于1.5m且管道上覆土层均匀密实的管道,由车辆载荷而导致的管道附加应力与管道强度及管道内气压相比,不会危及管道安全,也不会造成管道的疲劳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