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评价小口径锁扣式管幕在大断面超浅埋暗挖山岭隧道中的适用性,以福州市工业北路延伸线南段工程为依托,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 NX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结合施工现场的监测数据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小口径锁扣式管幕在大断面超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作为超前支护,可有效控制隧道拱顶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在本项目中管幕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地表公园的景观完整,具有一定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赵志江 《现代隧道技术》2011,48(3):136-139,143
文章介绍了在确保上方高速公路地面交通正常通行的情况下,超宽断面、埋深仅为0.5~2.5m的超浅埋平顶直墙下穿隧道工程采用管棚超前支护,结合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多导洞施工方案和微台阶开挖法来达到控制地表沉降和保证施工安全的"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隧道浅埋暗挖富水段施工技术水平,以实际隧道项目为例,研究隧道浅埋暗挖富水段施工技术难点,阐述隧道项目浅埋暗挖段采用的施工技术,证明其安全性和可行性,为后续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超浅埋暗挖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广州地铁林和村段暗挖区间工程为例,通过采用结构内力的监测手段,获得了超浅埋暗挖隧道的围岩径向压力及结构内力的分布规律,并进行了围岩压力、结构内力的稳定性分析.对类似的工程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本构模型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扰动的影响,本文基于FLAC3D软件,将莫尔库伦(Mohr-Coulomb,MC)本构模型以及Peck公式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处地层沉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Peck公式的计算结果相比,MC模型的计算结果在隧道中心线处的沉降量较小,且在远离隧道中心处的地层出现明显隆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生隆起的原因,提出由于隧道下方的回弹土体受到刚度较大的衬砌的约束,从而引起地面产生隆起的假设,并在降低支护结构的刚度条件下,证明了该假设的准确性。通过进一步采用MC模型和修正剑桥(Modified Cam Clay,MCC)本构模型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发现MCC模型计算在地表各处的沉降量与Peck公式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均大于MC模型的预测,而且MCC模型能避免地表非真实隆起的产生。可见,相较于MC模型,MCC模型更适于软土地层浅埋暗挖隧道的地表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6.
以抓马山隧道下穿青兰高速连接线为分析对象,运用MIDAS/GTS建立数值模型,采用地层-结构法计算,计算施工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应力、位移值,论证了隧道暗挖法下穿高速公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和平西站至北土城东路站区间隧道施工实践,对地铁渡线地段浅埋、大跨、变断面隧道暗挖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在从小断面向大断面施工、大断面向小断面施工以及双连拱地段等的施工技术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市地铁隧道下穿河流和桥梁时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的工程特点,通过在河底铺设防水毯,起到了防止河水渗漏的作用;通过对地层超前降水,起到了提前疏干地层水,防止隧道施工时发生突泥突水工程灾害;通过对降水过程进行三维渗流-应力耦合分析,预测了桥基的施工响应和评估了降水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隧道超前预加固方案的比选,提出了采用小导管加密注浆辅以临时仰拱作为隧道施工方案;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时空效应分析,预测了桥基的时空效应和评估了隧道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该工程现已顺利竣工,施工期间没有安全隐患发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施工业绩。工程实践表明,既有的施工方案是可行的,研究和分析手段是科学合理的,较好地反映了工程实际,为实际工程的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确保了该工程顺利实施,提出了地铁隧道过河过桥施工安全控制模式,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埋暗挖中洞法施工三联拱地铁隧道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地铁施工常用的施工方法中,浅埋暗挖法由于避免了大量拆迁,受自然和天气影响小,以及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小,十分适用于在人口、建筑密集的繁华城市内施工,尤其在城市地铁工程。随着浅埋暗挖法在城市地铁隧道的成功运用,已经要求此工法不仅在单线区间隧道上,而且因运营需要要求在双线甚至三线隧道上更广的运用。中洞法施工三联拱隧道作为应运而生的新型工法,很好的解决了地铁区间三联拱隧道的施工;同时,其良好的控制地层变形特性确保了在城市密集区域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0.
新寨隧道进口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寨隧道位于西秦岭褶皱系中,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进口段位于滑坡左侧边缘,洞门左侧发育冲沟一条,最小埋深13~18 m,在此偏压、浅埋、软弱围岩条件下安全进洞施工难度极大。论文以在建新寨隧道为依托,较详细地记录、分析、总结了施工全过程,得出一些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在指导自身施工的同时,还对类似隧道的施工有着借鉴、指导意义,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厦门淤泥地层大跨度浅埋暗挖地下通道三维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市典型淤泥地层修建大跨度浅埋暗挖城市地下通道为工程背景,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市中心某地下通道的三维变形效应和特征,对不同工况下的预加固效果做出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地下通道下承的大体积淤泥中采用高压旋喷桩斜向加固地层,在开挖区域及其两侧采用高压旋喷桩水平向加固地层,并结合长管棚超前预加固可以很好地控制基础沉降和地表沉陷,若进一步用易切削玻璃纤维锚杆对"待挖核心体"进行纵向加固,则可以更好地控制土体变形,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浅埋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洞一直是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而洞口工程的顺利完成是暗洞正常施工的前提。目前,采用超前管棚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等超前支护方式基本能够保证隧道顺利进洞,但是大部分隧道进洞后在洞口段均会出现初期支护沉降变形较大的现象。山西省高(平)-陵(川)高速公路郭家川2#隧道洞口段围岩极其软弱破碎,在隧道采用超前管棚支护顺利进洞后,为了防止洞口段初期支护再次出现较大的沉降变形,提出在洞口段采用联合支护的方案,即将洞口段初期支护的钢拱架与护拱连接,并加强初期支护钢拱架之间的纵向连接,实践证明此方案是切实有效的。分析对比表明,对于浅埋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联合支护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小洞口段初期支护的变形量,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保证隧道安全、快速进洞。  相似文献   

13.
深圳中信地下商场位于城市繁华地段,地面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密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采用了以浅埋暗挖和洞内加固为主的施工技术.文章重点介绍了超大管棚预加固技术、开挖方法的研究及优化、二次衬砌的体系转换及监控量测,对其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怀长路改建工程西四渡河隧道工程爆破开挖为背景,对隧道工程开挖施工爆破地震的震动监测以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监测爆破引起的地表及结构的质点震动速度,研究了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并进行了频谱分析,最后提出了合理的控制技术。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质点爆破震动的速度大小与爆破单响最大药量以及测点位置到爆源中心距离密切相关;(2)下台阶在分左右两幅爆破掘进时,第一次爆破对岩石的夹制作用大、爆破震动响应较大、震动速度较高。由于第一次爆破给第二次爆破提供了新的临空面,使得爆破震动效应减小、震动速度减小;(3)爆破地震波质点震速主频的高频成分不丰富,震速主频主要分布在低频段;(4)明挖段处套拱上设置的通风窗口引起应力波的反射作用,爆破震动对钢筋混凝土套拱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母元林 《现代隧道技术》2011,48(5):125-128,13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为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地铁工程日益增多,如何提高施工进度、降低成本,确保施工安全,特别是针对大跨度软岩隧道来说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重庆市轻轨一号线马家岩Ⅳb型大断面隧道施工中首次在国内采用的五部开挖法,详细叙述了五步开挖法的工艺原理及主要施工步序。由于采用了五部开挖法,使本工程节省了工序转换时间,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缩短工期五个多月,节约成本260多万元,确保了施工安全,赢得了业主、监理、设计及参建各方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万里 《西部交通科技》2014,(4):27-29,79
隧道掌子面的开挖炮眼设计是爆破开挖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是否将直接影响到开挖炮眼的施工质量及掌子面的爆破效果,对隧道的掘进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文章以宝石山隧道为例,从炮眼数量、药量、深度、布局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隧道掌子面开挖炮眼设计的具体要求,为类似隧道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铣挖法是适合软岩隧道施工工艺的一种开挖方法.文章以两水软岩隧道为例,介绍了铣挖机工艺特点、采用铣挖机的隧道施工方案,从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方面进行了钻爆法和铣挖法的分析对比.实践结果表明,铣挖法与预裂爆破相结合是比较安全、经济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主应力方向的旋转变化,研究了主应力旋转与隧道裂隙塑性变形的关系,验证了"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原理"的正确性,并将数值模拟结果和相关试验成果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旋转基本在隧道开挖前后10 m左右的距离内完成,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应力旋转可以引起裂隙塑性变形的突变,且对竖向和斜向裂隙的影响较大;可以根据应力旋转的变化规律合理地选择支护时机,依据应力旋转对裂隙的影响对隧道的重点部位进行超前加固。  相似文献   

19.
结合连拱隧道工程实践,对隧道施工中先行洞室支护体系应力进行相关监测,分析不同开挖工序下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先行洞室上台阶及仰拱开挖引起了支护应力较大变化及重分布,为支护稳定的控制点;隧道开挖对支护应力的纵向影响距离大致为隧道跨度的2倍,约为20~25 m;开挖效应消失后,左右拱圈45°处应力的时间效应较其它位置要明显;封闭支护结构是改善结构受力的有效途径,应及时施作仰拱和形成封闭环。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