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基于VMAS的碳平衡法汽车油耗测量方法。根据测量原理和测量系统构成,将汽车油耗测量结果影响因素分为气体浓度测量、流量测量、燃油品质、设备同步性和车况对其进行分析。在稳定工况下,通过实车试验数据分析各影响因素引起的油耗测量误差。试验证明,稀释氧和二氧化碳浓度测量传感器精度需进一步提高,超声波涡街流量传感器精度不能满足油耗检测系统的要求,在稳定工况下检测系统中设备同步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小等。指出为提高油耗测量准确度,油耗测量系统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在采用碳平衡法原理的汽车尾气直采式油耗测量中,排气的体积流量精确度直接影响到油耗测量的精确度。本文针对常用的热式、V锥、孔板三种气体流量传感器,基于Fluent测试模型进行流体仿真分析,确定对管道内流场改变最小的热式气体流量传感器作为测试系统中的最佳流量传感器选型。  相似文献   

3.
消音器安装于机车发动机的排气尾管上,用于吸收发动机运行排出的气流,气流经过多孔消音管,噪声衰减后排入大气。目前,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会产生不同的排气流量和排气背压,摩托车消音器整体常采用焊接或铆接结构,其排气流量不能根据发动机的排气流量进行调节,即消音器与发动机的排气流量匹配度低,易造成发动机排气不畅和排气背压升高,从而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转矩,抑制发动机热效率转换,增加油耗。另外,发动机排气不畅,影响消音器吸收发动机运行排出的气流及相应的噪声,从而发动机噪声大,形成噪声污染。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自主开发的VTCL—VETS车辆排放试验计算机主控制系统;通过开展汽车排气稀释定容取样系统的排放测量和分析技术研究,探讨了排气稀释定容取样系统中气体输送及分析延迟的产生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基于稀释排气流量与成分浓度和C平衡技术的汽车瞬态排放率和累积排放量计算方法;给出了VTCL—VETS整车排放性能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实例。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经济车速油耗流量的测量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试验项目,测试仪器的先进性及安装使用是否方便可靠,直接影响到试验工作的效率和测量精度。MF型量管式油耗流量测量仪,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和工作可靠,克服了进口高档油耗仪安装复杂和排气困难的缺点,经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汽车维修》2002,(5):50-50
汽车的燃料消耗量是用汽车燃油消耗仪(简称油耗计,包括油耗传感器和仪表)来测量的,油耗计种类繁多,按测量方法可分为:容积式油耗计、重量式油耗计、流量式油耗计、流速式油耗计.大多数油耗计都能连续、累计测量,但测试的流量范围和流量误差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试仪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标准以及常见的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阐述了碳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在CVS(定容取样法)基础上提出开式排气稀释取样系统;针对当前车辆燃油消耗量测量操作不便的问题,根据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量原理,建立了采用流量计的碳平衡法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模型及测量系统;分析研究了燃油密度、氢碳比、排气成分以及整个系统的同步和负荷测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实车上进行试验验证,与油耗仪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及稳定性,为车辆燃油消耗量的不解体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全流定容取样对排气污染物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全流稀释定容取样系统(CVS)的原理和相关计算理论,并以某汽油机为例分析了CVS系统对排气污染物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计算稀释系数与实际稀释倍数存在差异,导致计算所得CO2浓度与实际浓度产生理论计算误差,且CO2浓度偏离理论排气浓度越远,各排气成分的浓度计算误差越大;各排气成分的浓度计算误差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稀释空气中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车用柴油机排气微粒分流式稀释取样测量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忠长  何平 《汽车工程》1997,19(1):45-51
本文设计了一种测量车用柴油机排气微粒的分流式稀释取样系统并制出了实验样品。文中说明了系统的布置和主要参数。重点是用CO2示踪法标定了不同发动机工部下的稀释比。用该系统测量一台车用柴油机的排气微粒结果表明该系统效果好,很实用。  相似文献   

10.
7.进排气系统 空气流量传感器用于测量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直接对空气流量进行测量,比从其他传感器输入获得的空气流量计算值精确。空气流量传感器中安装有集成式进气温度(IAT)传感器,其结构如图29所示,电路如图30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