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交通运输车辆、船舶的急剧增加,柴油机排放的尾气已经成为对地球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世界各国业已开始寻找和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主动地减少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柴油机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是一项较为成功的控制排放污染的新技术,现以Bosch公司共轨式电控柴油喷射系统为例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2.
华龙 《城市车辆》2005,(2):32-32
控制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主要在于控制NOX和PT(颗粒)。欧盟在柴油机排放控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所制定的排放标准也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欧盟控制排放污染物所有的技术措施如下:欧Ⅰ:采用非直喷燃烧室 分配泵燃油系统或直喷燃烧室 分配泵 燃油系统 增压技术(可采用中冷);欧Ⅱ: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车用柴油机排放中的主要污染物。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欧Ⅲ标准,从燃烧、喷油、燃料和排气后处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控制柴油机排放的技术措施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排放NOx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 与其它类型的内燃机相比,柴油机在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及耐久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柴油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柴油机的优势不断得到提升,世界范围内的车用发动机出现了柴油机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汽车发动机的有害物质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各国相应制定越来越严格的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法规.车用柴油机排放的有害物质主要是CO、HC、NOx及颗粒物PM,其中由于柴油机自身的燃烧方式,NOx及颗粒物PM的排放特别受到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颗粒物PM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微粒捕集器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上.本文仅对NOx排放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排气污染物的净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汽车排放污染,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目前主要有改进发动机结构,采用多气门、EGR、稀薄燃烧等技术控制排放,辅以三元催化转换装置进一步降低排放有害物质。此外,积极开发使用低排放污染的代用燃烧发动机的汽车。作为改善环境的手段,日美等国已开始研究对排气污染物有吸收能力的植物的种类、特点,以期全方位地进行消除空气污染工作。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油机排放的大量微粒和NOx对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回顾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柴油机排气微粒控制的三种方法,指出虽然采用缸内措施及燃油质量的改善可大幅度降低微粒排放,但面对未来更为严格的排放法规,需要使用微粒后处理装置,对催化转换器和捕集氧化系统的技术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由于柴油机具有大扭矩、低油耗的特点,及随着现代柴油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发动机的柴油化已成为节能减排措施之一。为了控制柴油机的排放,在已经强制实施的国Ⅲ排放法规下,实现汽车柴油机电控的方案是明确的最优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即要求柴油机用电喷系统全面取代现有的机械式喷油系统。柴油机电喷技术属于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直接决定了车用柴油机的排放和综合性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柴油机具有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的特点,一直以来是全世界中重型卡车的主要动力。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汽车有害排放物的控制日益严格,柴油机排气净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清洁柴油机已成为世界各国汽车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热门课题。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最主要的污染物是NOx和PM。总体来讲,降低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措施不外乎机前处理、机内净化和机后尾气处理。1机前处理  相似文献   

9.
《汽车情报》2007,(2):13-13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柴油机企业已能适应排放标准,很多企业已在开发符合国4排放标准要求的产品,而国4排放标准对柴油机来讲,是一个技术的转折点。国4标准之前,柴油机排放可以通过机内净化技术来解决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从国4开始,除了改进燃油喷射系统、优化燃烧过程等机内净化措施外,还必须增加机外后处理装置才能使排放达标。欧洲主要采用了两条技术路线:其一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路线,它是通过优化喷油和燃烧过程,尽量在机内控制微粒的产生,在机外后处理过程,采用尿素溶液对氮氧化物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其二是EGR+DPF(废气再循环加微粒捕集器)技术路线,它以废气再循环为基础,在机内抑制氮氧化物的产生,在机外后处理过程中采用微粒捕集器对微粒进行微粒捕捉。  相似文献   

10.
排放法规集中体现了各国的排放控制技术和水平,现在的3种主要车用重型柴油机法规即相互独立,又有一定联系,了解它们的差异对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本文从三大法规的适用范围、试验工况、实验方法。是否扩展、认证方式、排放贸易等各方面进行对比、介绍各法规的特色和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