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城人叹行路难 重庆是座山城。其东西向受真武山、歌乐山的阻隔,属中梁山与真武山间的丘陵地带。市内楼房建筑随山坡地形,高低错落,成立体布局。市民形象地描绘这一居住特点是“开门见山,出门爬山”。  相似文献   

2.
从事摄影工作几十年了,全国也去过不少地方,呼伦贝尔草原却是空白,它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多少年前曾去过呼和浩特和包头等地,都没有留下难忘的记忆.朋友说有机会去看看呼伦贝尔草原,那里是摄影人的天堂,从此愿望埋在了心中.打开中国历史,会发现“呼伦贝尔不仅现在是内蒙古的一个最好牧区,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相似文献   

3.
休息片刻     
幽默 最后一趟 “请问,最后一趟火车什么时候开往巴黎去呀?” “最后一趟?恐怕今生今世您我都没有福气见到它吧!”(童建国) 货架上存了好多 在火车上,一位作家问身边正在读书的年轻人:“您很喜欢读小说吗?”“读过很多。”作家指指小桌上的一本书问:“我写的这部小说看过吗?”“在书店里看见有好多——”“有好多人买吗?”作家眉飞色舞地抢过话茬。“不。我看见货架上存着好多。”(马炳营译)  相似文献   

4.
“热心的大姐” 1998年9月6日凌晨。来自甘肃两党县24岁的农家妹子刘春艳走出上海车站,望着车站广场璀灿的灯火,不由一阵激动。她准备在上海住一宿,第二天转车去杭州求老乡给自己找个工作。她从没来过上海,人生地疏,转了好久总算在车站附近的上铁工程公司采购供应站招待所住了下来。 “妹子,你是第一次来上海吧!是不是到上海来打工?” 同房间邻床的一位大姐很热情地问她。 刘春艳答道:“听说上海工作不好找,我打算明天去杭州,到那儿再找有老乡……”  相似文献   

5.
休息片刻     
幽默 我必须去 有两人同乘一列火车赶去某地。其中一个问道:“您是去参加今天史密斯的报告会的吧?” “是的。”另一个答。 “不要去。”第一个说,“您不值得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听他讲的东西。他是一个很蹩脚的演讲者。” “我必须去,”第二个道,“我就是史密斯。”  相似文献   

6.
朋友,你去过周庄吗?你听说过周庄吗?如果没有,且让我为你作个简单介绍。俗话说干什么吆喊什么,我在铁路,自然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去周庄乘火车最方便,京沪线苏州站下车后,去周庄的长途汽车就在车站旁边,一个半小时后你已经小船悠悠,荡漾在周庄纵横交错的河道上。 周庄的扬名要归功于上海旅美画家陈逸飞。1984年,他将周庄的双桥绘成油画,题为《故乡的回  相似文献   

7.
正为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对行业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2016年5月18—22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的城轨交通行业第三期师资培训班在山城重庆举行。此次培训由协会副会长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18日上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  相似文献   

8.
休息片刻     
洞穴前的遭遇 “你知道,我常常发些意外之财”,猎人对自己的朋友说。“当我遇到洞穴时,我便站在洞口大喝一声‘嗨’,野兽跑出来,我将其杀死便可卖钱!” 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听说朋友受伤住院了,便跑去看他。奄奄一息的朋友解释道:“我是完全照你的成功经验去做的:带上武器,走到洞穴前,大喊一声‘嗨!’,但从洞中朝我窜出来的却是辆火车!”(童建国荐)  相似文献   

9.
不要说纽约的市民,即使是纽约的过客,没有乘坐过纽约地铁的也不多见。这是因为纽约的地铁四通八达,25条线路贯穿全市四大区,坐上地铁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而且,除少数线路外,地铁大都是24小时运营。班次也相当多,每天约有5000多节车厢投入运营,上下班高峰时间,两三分钟就有一班车通过,并有普通车、快车、短程直达车的区别。再加上实行“一票到底”制,只要不出站,无论换乘几次车,也都不必再买票了。若自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本刊收到一封台湾省读者杨鹏飞先生的来信(原信附后)。 杨先生幼年就读于唐山扶轮小学,1946年去了台湾,服务于台湾铁路45年,1992年退休。杨先生一直关注祖国的铁路事业,是本刊每期必读的忠实读者。当他看到本刊1996年第3期登载的《铁路与邮政的故事》一文时,发现其中“能代火车票的邮票”一节内容有误,就及时来信指出并寄来了一百多年前台湾用以代替火车票的龙马邮票的影印件。 也许我孤陋寡闻,老实说,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些无论在中国邮政史还是中国铁路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的“能代火车票的邮票”的仿真面目。我想,广大读者也  相似文献   

11.
10月22日,一座现代化的新火车站——重庆北站正式亮相山城。连日来,作为重庆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重庆北站及周边配套设施,以它那造型美观的建筑、先进和人性化的设备引人瞩目,吸引着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去参观,异口同声啧啧称赞。新北站为旅客创造了优美舒适的乘车条件,也为山城重庆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休息片刻     
万无一失 一位中年妇女问站长:“请问,往北开的列车几点到站?” “3点30分。”“往南的什么时来?”“4点17分。” “喔,多谢您!”沉思片刻,妇人又问:“往东开的呢?”“今晚8点”。站长不耐烦,拔腿欲走。 妇人紧跟上去,再次追问:“去西边的呢?”站长大叫:“西行的不是刚刚开吗?到明天傍晚前,不会再有来车!我说你要去哪?”  相似文献   

13.
公铁两用车     
前言“从公路到铁路”、“从铁路到公路”不用换乘这一梦想最初始于70年前。初次尝试是1932年在英国的LMS铁路上试行的,随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做过试验,日本也曾尝试过实用化,但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化。  相似文献   

14.
对于接入网,我不甚了解,但有三件事记忆犹新。 一是去年年底我去沈阳铁路局采访程控交换机一次割接成功的典型经验,在直属通信段的主机房中,见到正在进行传输光缆施工。我问身边局电务处的工程师,他说,正在进行的是按入网的传输线施工。他还告诉我,接入网主体设备还没有到位,但不早做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把“命”比作“船”,把“运”比作“河”,认为“船只能在河里走”。说得一点不错。中国的改革开放如同大江浩荡东去,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掉队,如舟一般与江水一同前行。1978年,我已届不惑,正在家乡苏州的工人业余大学里为工人师傅讲授“材料力学”课程。年初,时任铁道部部长的万里同志在大力整顿铁路之后签发文件,责成有关部门要把文革期间流失的铁路专业人才找回来。于是,就在这一年,我得以回到此前任教的上海铁道学院。1986年7月22日,万里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现代化管理研讨班的全国62个铁路分局的分局长和28个大站的站长,并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铁路改革座谈。开会刚入座,时任铁道部部长的丁关根同志便在扩音机里喊我的名字。我忐忑不安地走上前。原来万里同志在报纸上读到了我撰写的《铁路大包干的由来及其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要意义》,那张报纸就摊开在他的面前。万里同志先问我年纪多大、哪个学校毕业,然后表扬我写了一篇好文章。这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篇章,鼓励我不断进取。1994年,我参加了《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报告》的评审。这一研究课题揭开了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序幕。我仍记得,那次评审组组长是时...  相似文献   

16.
梦想终成真 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在安徽芜湖段急转弯,划出一道宽宽的弧线向南流去。江东、江西隔岸相望,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有路无桥凭轮过,百年古渡愁煞人”成了芜湖人民过江难的写照。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跨江近海,邻接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江开放重点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但是,裕溪口与芜湖隔岸相望,火车过江靠轮渡,因此,在芜湖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芜湖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芜湖市几代人的夙愿!199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芜湖长江大桥,  相似文献   

17.
虽然刚刚步入九月,可山城重庆依然骄阳似火。时值金秋时节,这个火辣辣的城市迎来了国家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会——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9月9日,由中国铁道学会主办的中国科协年会第十三分会场——”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建设技术研讨会”在重庆西亚大酒店召开。铁道部原副部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铁道部总工程师、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何华武出席了会议。有二百多位铁路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梅主持。  相似文献   

18.
在铁路行车工种中,列车上的运转车长得了这么一个雅号——离地三尺的“活神仙”。 1992年5月,我从呼和浩特铁路局成人中专学校毕业分到临河车务段实习运转车长,担负起了“活神仙”的神圣职责。说起这“活神仙”,可实在是不好当。铁路具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的工作特点,要是出了一点差错,吃不了也得兜着走。在列车最后那一节离地三尺高的“小庙”里,运转车长正守护着祖国钢铁大动脉上整个列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登古钓鱼城     
清华 《铁道知识》2005,(4):49-51
说起钓鱼城,许多人肯定会一头雾水,钓鱼城在哪儿?好玩吗?别急,我也是刚刚结识这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长者”的,700多年来,她默默无闻,守望巴渝屏障。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只有2.5平方公里的小城,却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英雄城。6月6日这天,是个难得的好天气。上午8点,我们乘汽车从重庆辖区的合川市出发东行,穿过合阳嘉陵江大桥,来到了距合川市只有5公里远的钓鱼山。鲜为人知的钓鱼城就座落在钓鱼山上。  相似文献   

20.
与比罗先生成为笔友,已是七年前的事了。 1990年在肯尼亚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份英国出版的《火车模型》杂志。由于我从小就喜爱火车,一下就被上面图文并茂的内容吸引住了,我把杂志翻来翻去,猛然从一个角落发现几行小字,仔细一看,是意大利维琴察的一个地址。我抄下地址带回住地,连夜写了一封询问信寄了出去。约两周后,收到了一件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套介绍火车模型的书籍和样本,内附一封短信,落款是“你的真诚的马里安罗·比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