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艳滨 《隧道建设》2010,(Z1):284-291
上海外滩通道工程明挖区段紧邻风貌建筑群,其长大深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风貌建筑群的使用和安全。外滩通道深基坑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体系,用封堵墙和加固墙将长大基坑化长为短,提高地下连续墙插入比,槽壁两侧土体采用三轴搅拌桩预加固,坑内加固结合降水措施等,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减少地面沉降和周边建筑变形。通过对保护建筑的专业检测、评估,确定基坑施工的保护标准;坚持信息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的监测及数据分析,为制定和实施深基坑周边风貌建筑群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研讨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问题 ,并介绍地基沉降计算、采用的保护措施和施工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苏州市某全地下污水处理厂深大基坑为例,介绍了紧邻地铁盾构区间的深大基坑设计的关键技术,对深大基坑工程"分区顺做"的设计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围护结构方案选型、基坑围护设计方案、地铁专项保护措施、实施工况等。同时针对该深基坑一侧堆载一侧临河现状,分析了偏载对深基坑的影响,为今后类似紧邻地铁盾构区间或两侧偏载的深大基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岩  郭瑶 《路基工程》2008,(3):114-116
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针对某些保护建筑在施工中经常采用基础托换的方法.沈阳站改造初期工程新建旅客通道位于国家二级保护建筑的下方,为保证施工安全,在施工影响范围内开展了对周边建筑物和托换主体的沉降监测.监测方法科学、规范,监测数据准确,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各个施工阶段各监测对象沉降和变形规律,为安全施工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依据.监测成果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为类似工程的施工监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某综合管廊深基坑距离长,且位于磁悬浮桥墩位置处,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基坑支护,并采用滑动体力学模型进行设计,施工时对现场进行精确监测,确保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磁悬浮桥墩的安全运营。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能有效控制深基坑变形、磁悬浮桥墩沉降及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确保基坑自身、磁悬浮桥墩、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在综合管廊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适用于长距离、高精度要求的综合管廊深基坑。  相似文献   

6.
姜峥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5):229-232,251
该文介绍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地道工程基坑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进行的分析。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南地道开挖过程对紧邻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并与监测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值与监测值基本吻合,可以较好地模拟基坑紧邻建筑物的沉降规律。最后用此方法预测了北地道开挖对紧邻基坑北侧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对北地道工程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召林  李元海  李竹 《隧道建设》2012,32(5):719-724
中间柱的稳定性是超深地铁车站盖挖逆作法成败的关键之一,中间柱的沉降监控对结构的安全施工至关重要。以天津站交通枢纽超深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为背景,首次采用静力水准量测技术对超深基坑盖挖法中间柱的沉降与隆起进行了远程自动化监测,并通过对监测数据与实际工程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中间柱沉隆控制基准值应根据开挖深度及分层开挖阶段进行适当增大的建议,解决了中间柱沉隆的连续远程监测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基坑自身的稳定性,还要保证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安全,因此,研究深基坑开挖后的变形及土体与支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此,以杭州市某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基坑开挖后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位移及锚索轴力变化和分布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得到基坑开挖会对距坑边缘2到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表沉降产生影响,对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工程深基坑施工实例,分析了紧邻高压输电线路的深基坑施工的技术特点与难点。介绍了该工程土方外运线路的合理规划、对高压线与周边管线的保护、对密集居住区内支撑拆除方案的确定、对施工全过程的监测分析。该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因为城市地铁隧道建设中会存在埋深较浅、施工环境复杂的特点,若不对地面沉降进行严格控制,则会产生大幅度沉降,造成周边建筑、道路、地下管线损坏。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工程案例,其次对地表沉降监测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施工地表沉降控制的具体方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有效地带动了沿线物业开发,在产生大量深基坑工程的同时如何有效确保基坑及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稳定成为基坑支护设计的关键。文中以贵阳市某紧邻轨道交通桥梁侧深基坑工程实例为依托,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变形控制要求及当地成熟施工经验合理确定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采用结构设计及数值模拟计算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并通过基坑监测成果验证了基坑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层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依托地铁1号线某盾构井深基坑工程实例,结合工程结构特点、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选取地表变形实际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基坑周边地表变形特性,同时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对地表沉降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主要集中在开挖和拆支两个阶段,拆支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应引起重视,特别是拆除中板支撑时的地表沉降可能比开挖阶段还要显著,必要时应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可以预测开挖和拆支两个阶段的地表沉降,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丁国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68-171,I0018
目前,抽灌一体化设计在基坑降水领域的应用仍属于探索阶段。以上海市首条市域铁路浦东机场站深基坑工程为例,其紧临上海磁浮线,桩基沉降需控制在2 mm以内,为减小基坑降水引起的坑外重点保护建筑的沉降,基于沉降控制的回灌技术运用于该基坑工程中。现场试验监测资料表明,采用坑外回灌效果明显;常压下,单井回灌量约为单井出水量的1/3;对于悬挂式止水帷幕,绕流作用明显,水位下降幅度可达50%以上,但超过一定深度后,绕流效果出现拐点,抽灌一体化可应用于控制降水引起的沉降。  相似文献   

14.
为确保既有轨道交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必须严格控制轨道交通线路周围施工对运营线路的影响。以广州市某运营地铁隧道侧方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深基坑紧邻地铁隧道侧的支护设计、施工方案及地铁隧道变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需严格控制紧邻地铁隧道侧深基坑的施工,选择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案对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2)紧邻地铁隧道侧分段施工,部分区段采用双排桩加直撑的支护形式,在提高支护刚度的同时方便基坑开挖,且施工时预留土台,可有效控制双排桩的变形,降低对地铁隧道的影响; 3)通过变形监测分析,地铁隧道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能确保基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涉水深基坑围护结构横向位移的影响因素,结合工程实际,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利用建立的计算模型,对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等级、厚度、深度等若干影响深基坑围护结构位移控制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各因素对控制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程度,可为深基坑工程的围护结构变形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对地下构筑物安全的影响,非开挖的管线施工方式已成为市政给排水管道的最佳施工方案之一.依托南昌市某新建道路排水工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双顶管施工对上部既有电力方涵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顶管同时并行施工和单一先后施工对既有结构沉降的影响有着差异,且双顶管同时并行施工产生的影响更大.在实际工程中,因为工期等综合因素,也可采用双顶管施工,但是需加强施工期间对于既有构筑物结构沉降的监测,并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下沉式立交软土深基坑工程施工数值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无厚度接触面单元建立了软土深基坑围护桩一土相互作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与佛山市佛山大道下沉式立交深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成果对完善软土地下立交深基坑工程的信息化施工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虹桥国际机场于2009年3~4月间实现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地下穿越工程,成为国内首例不停航条件下采用盾构法下穿繁忙机场跑道的工程。考虑到工后沉降的进一步发展,对穿越工程沿线深层土体变形及道面沉降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从监测项目、监测断面选择及测点布设方案三个方面对工后沉降监测方案进行了介绍,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穿越工程施工质量较高,工后沉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21,66(10):278-282
六安站改造工程新建旅客地道位于铁路正线下方,为确保正线运营,地道开挖采用便梁+明挖方式施工。深基坑开挖深度8m,针对不同环境条件采用不同设计方案,针对地道封头端紧邻运营线路的特点,采用支护桩+锚索支护的设计方案。正线下方作业空间有限,采用分级开挖、分级支护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对支护桩顶部位移、锚索应力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深基坑施工过程安全可控。其经验可供类似项目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建筑垃圾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后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提出了四阶段(填筑期、工后期、浸水期、浸水后)监测方案,对依托工程进行了持续141d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浸水前,复合地基的沉降主要发生在路基填筑阶段;停止浸水后,下卧层土体发生次固结沉降,但沉降量很小;复合地基在各阶段的沉降曲线沿路中心基本呈对称分布;建筑垃圾桩对桩间土的挤密作用以及桩身材料的高吸水率在复合地基的加固区起到了很好的隔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