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描述了17自由度汽车全工况操纵与制动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模,仿真与验证。该模型考虑了侧风,有无防抱系统,高速,变车速,双移线转变制动等各种极端工况,仿真结果与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仿真结果十分吻合,证实了该算法与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研究汽车动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动力学方程及求解方法,编制了汽车动力学性能计算机仿真程序(ADPCSP),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汽车的空气动力特性是汽车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计算流体力学(CFD)与汽车空气动力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崭新的技术-汽车空气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概要介绍了汽车空气动力学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意义、理论背景、计算方法和目前国际上应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汽车减震器新型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国产夏利汽车减震器为研究对象,按照被称为新型数学模型的Besnger模型结构,确定了一组参数值,多组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表明Besinger模型至少适用于被研究的国产减震器,对于确定的非线性模型,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工具,在参数变化的较大范围内进行了性能仿真。 相似文献
6.
基于MATLAB汽车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影响汽车行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车体6个自由度加上前轮转向系统1个自由度的汽车数学模型;该汽车数学模型不需引入很多的人为假设;可以实现给定汽车前轮转角,也可以不给定前轮转角;不依赖需要复杂测定的侧向力函数及相关模型参数;考虑了轮胎的滚动特性。利用MATLAB语言开发了一个模块化的仿真软件,该软件能够满足所建模型的校验和在特殊工况下的仿真研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该软件使之服务于汽车运行的其他方面的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10.
汽车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与ADAMS软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讨论了多体动力学的概念、方法在汽车设计领域中的应用,阐明了ADAMS软件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求解方法及其应用于整车系统动力学特性仿真模型建立,分析优化的关键步骤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汽车动力传动系实时动力学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动力传动系视为刚体系统,建立适用于开发型驾驶模拟器的动力传动系4自由度实时动力学仿真模型,输入驾驶员的点火开关信号、油门踏板信号、离合器踏板信号及挡位信号,在一定的传动系各部件及驱动轮的运动状态下,传动系模型可向整车动力学模型输出驱动轮上的驱动力矩,从而完成车辆的实时动力学仿真,并进一步向驾驶模拟器输送整车的实时运动状态。仿真与动力性试验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具有实时性,而且可通过整车模型使开发型驾驶模拟器为驾驶员提供逼真的整车运动响应。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介绍了刚弹耦合模型建模理论——部件模态综合方法。利用MSC.Nastran软件建立了某轻型客车的车身有限元模型,将其转化为MSC.ADAMS模型中的柔体部件,并与底盘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整车刚弹耦合模型。对整车模型在C级路面上低速匀速行驶进行仿真,计算出车身振动响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与刚体车身模型仿真计算结果的比较,探讨了刚弹耦合模型对整车振动响应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于不平路面车辆动力学仿真的轮胎模型综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介绍了轮胎在不平路面的动力学特性。在回顾不平路面轮胎动力学模型发展的基础上,以近期的研究工作为重点,对用于不平路面车辆动力学仿真的轮胎模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概要地阐述了各种轮胎模型的建模理论、方法,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最后,总结了不平路面轮胎力学建模的核心问题及发展方向,对不平路面车辆动力学仿真选择合适的轮胎模型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然坐标系下的整车动力学模型,模拟变速或转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四电动轮独立驱动的电动汽车仿真。仿真试验表明,在变速或转向的过程中,各轮的输出转矩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此类电动汽车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对变速或转向时各轮的转矩加以控制,以提高操控性能。 相似文献
17.
汽车碰撞模拟计算技术已在汽车行业中广泛应用MADYMO软件的假人数据为中混合Ⅲ型标准假人模型已被工程技术人员广泛用地碰撞模拟中,以评估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对该种假人头部,颈部,躯干,骨盆的大量验证工作已见诸文献,而假人下肢,特别是脚踝部的模型验证工作则开展很少,在实际汽车碰撞事故中,下肢保护已成为突出的问题,所以本文根据碰撞试验数据,对混合Ⅲ型假人肢数学模型进行了改进,对评估乘员保护系统,可提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常用的汽车自适应前照灯(AFS)转角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对汽车车身侧倾角与转弯半径及车速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建立面向配光特性的汽车AFS动态转角数学模型,通过AFS的二维转动对侧倾后AFS照射方向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与常用的AFS转角数学模型相比,AFS动态转角数学模型求得的前照灯转角在yz平面上补偿角αx(t)最大达0.7°,占yz平面上设计旋转角度的28%,解决了侧倾后常用的AFS配光特性难以达到国家标准GB4599-2007要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