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国内多条高速公路节地技术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节地技术的应用的情况,为后续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成绩及主要经验,并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面临的形势,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绿色化发展策略及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雁  魏庆朝 《综合运输》2006,(11):20-23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全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对于维系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环境污染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生活环境具有双向影响,是城市内部最活跃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作为发展代价的不断恶化的环境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准确把握城市交通问题的实质,认识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影响规律,科学地制定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以一种新的战略思想破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不断升级的难题,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供有力的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4.
《西部交通科技》2009,(1):20-24
当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交通运输部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组织开展了“材料节约与循环利用专项行动计划”。通过专项行动大力推广路面再生技术、废胎胶粉筑路应用技术、机制砂混凝土技术以及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技术等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成果,以为交通建设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提供示范。本刊现以专栏形式介绍上述成果的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交通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2005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都强调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温家宝总理在2004、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近期工作重点之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中,也均将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此外,我国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也正在加紧研究制定中。总之,循环经济已由一种理念提升为国家战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输》2005,(12):4-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输》2010,(5):90-90
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指出,高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第二,有利于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第三,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四,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五,有利于释放我国铁路的货运能力。他说,发展高速铁路,可以节省大量土地,节约大量能源尤其是宝贵的石油资源,可以大量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8.
2006:我国物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鸣 《综合运输》2006,(3):5-8,19
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不仅国家推进物流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而且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地位,提出了要在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原则下大力发展;其次,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于2005年5月召开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具有复合产业特征的物流发展所需要的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参与发展协调工作的正式启动;第三,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9月22日在青岛召开了对物流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全国物流工作会议,物流业的地位更显突出;第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