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快速路进出口多选用先进后出的形式,而“入口-出口”的规范要求最小间距最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常出现不满足规范值的要求。本文对“入口-出口”间距进行分析,其由变速车道长度、交织长度和安全距离组成,分别对加减速车道、过渡段长度、交织长度、安全距离进行计算,得出“入口-出口”的最小间距,给出相对合适的最小间距要求。对于不同间距的条件下,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规范在匝道连续入口间距值规定未考虑合流区整体交通流运行安全的情况,该文从安全角度出发,将匝道连续入口间距分为三角区Lt,交通流稳定距离Ls,反应距离Lr,操作距离L.进行分段计算.从主次匝道速度组合最不利情况考虑,利用Vissim仿真技术进行仿真试验,并从上游合流点开始以20 m为间隔进行数据采集,对仿真所得的...  相似文献   

3.
隧道和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构筑物,其科学合理的间距直接影响高速公路路线走向和运营安全。通过界定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定义并分析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间距过近路段的交通事故特点,探讨影响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的因素。基于车道变换行为,给出3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计算模型,并提出条件受限情况下的最小间距推荐值及安全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级公路最小接入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秀成  卢光明  冉江宇  马莉 《公路》2007,(12):12-16
一级公路接入口设置间距不合理,是导致一级公路交通安全隐患和运行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应用接入管理策略中的多种方法确定一级公路最小接入间距值,并对这些值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一组推荐值。最后,对接入口按推荐值设置的一级公路运行状况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行业特征和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与隧道洞口距离较近的工程实际情况,在分析相关标准规范规定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模拟仿真技术,从交通安全、通行能力、驾驶员反应时间和车辆操作时间需求等角度,对间距值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条件受限情况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与隧道的最小间距推荐值.并进一步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安全对策措施,供设计人员和营运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在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中,为解决高速公路互通最小安全间距问题,以某高速公路为例,基于交通流理论和可插入间隙理论,分析了最不利驾驶条件下、内外分幅多车道高速公路饱和流状态下相邻互通立交间路段车辆的换道行为,建立了饱和交通流状态下多车道高速公路互通最小间距计算模型,确定了服务水平、设计速度和交通量不同情况下的互通最小间距,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该高速内外分幅条件下互通最小安全间距为1.5 km。  相似文献   

8.
公交停靠站与出入口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快速路公交优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将出入口分为公交出入口、非公交出入口,将停靠站分为路边型停靠站、路中型停靠站,解析了两类出入口与两类停靠站相互影响的机理,得到了停靠站与出入口的最小间距应该满足的条件。基于运动学原理、交通波动理论、概率论等知识建立了最小间距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蒙特卡罗等方法求解模型。利用天津市快速路大量的实测数据给出计算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单渡线的设置用于临时折返列车,增加列车运营时的灵活性,实现列车的转线运行。单渡线一般靠近车站端部设置,当设置成曲线时,有利于减少车站开挖长度,降低施工造价,节约成本。根据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的定义,基于车辆、道岔等相关技术参数的条件,对城市轨道交通单渡线设置成曲线的最小线间距进行研究,得出4种不同组合情况下的最小线间距,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单渡线的设置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B型喇叭形立交出口分流鼻楔形端与前方跨线桥之间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解决此问题为出发角度,结合交通心理学建立驾驶员驶出过程的四阶段行为模型,重点建立基于了混合型正弦曲线变道模型和二阶爱尔朗车头时距等待段距离模型。通过所建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规范中关于此问题单一标准的不合理性。并运用模型计算了不同设计速度下双向四车道和双向六车道B型喇叭形立交出口端与前方跨线桥的最小间距。通过建立UCWin/Road和驾驶模拟器进行仿真实验,以驾驶员的心率变化和运动轨迹为指标,实验结果既验证了理论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同时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最佳间距区间。  相似文献   

11.
童林 《中南公路工程》2011,(4):68-71,75
基于最小弯曲能量原理,推导了拱梁组合体系吊杆成桥张拉力的索力计算方程,并考虑构件拉压力与索力影响矩阵,得出了相应的最优索力矩阵方程。  相似文献   

12.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矩形梁的抗弯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设计参数与加固构造对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对4根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矩形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数值与理论分析。试件测量内容主要有荷载、挠度、应变、滑移、裂缝的发生以及发展状况等;然后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试验梁加固后的抗弯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依据试验梁达到极限抗弯承载能力时的塑性破坏特征,建立了承载力理论简化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可显著提高原梁的极限承载力;植筋间距对加固梁的承载力、新老混凝土界面纵向相对滑移具有显著影响,植筋间距越大则承载力越小,且界面出现纵向相对滑移的荷载值越小;剪跨比对试验梁的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界面纵向相对滑移、结构延性均具有显著影响。数值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型能较好模拟试验梁发生弯曲破坏时的受力性能,而对界面滑移与剥离破坏的模拟尚存在不足;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在塑性弯曲破坏时吻合较好,脆性剥离破坏时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3.
冯联武  魏军 《公路》2011,(7):95-99
总结分析了混凝土和钢混组合梁的收缩徐变的计算理论,探讨了钢-混凝土组合桥面系收缩徐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应用这些理论对某双层钢桁桥的钢-混凝土组合桥面系进行了收缩徐变效应分析,比较了双层混凝土板的收缩徐变效应.  相似文献   

14.
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界面滑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是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的上、下交界面都会产生界面滑移.对3根钢-混凝土双面组合2×2.9 m连续梁模型进行试验研究,测得了受拉混凝土裂缝扩展状况、典型截面沿梁高的应变分布和钢与混凝土界面相对滑移及滑移应变沿梁长的分布.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模,给出了组合梁的滑移曲线和滑移应变曲线,与实测结果对比吻合较好.双面组合梁上混凝土板与钢梁间的界面滑移分布与单面组合梁相似,但最大滑移量减少了20%多;负弯矩区的截面刚度提高了27%左右.  相似文献   

15.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城市高架桥梁结构的重要形式,以扬州万福快速路钢-混凝土组合梁为背景,介绍了采用组合结构桥面板的组合梁在组合桥面板、剪力钉、桥面板钢筋等方面设计及研究的相关成果,为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以长沙市轨道交通6号线梧桐路停车场出入场线梅溪湖大桥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基础,介绍单拱肋连续梁-拱组合结构的桥型方案研究和主桥结构设计,并对该结构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静力和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单拱肋连续梁-拱组合结构具有良好的静力和动力性能,其结构强度、应力、刚度、整体稳定性及动力效应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宁波市明州大桥主跨450 m特大型中承式钢箱系杆拱桥为背景,研究探讨了钢-混凝土组合拱座在特大型钢拱桥中的应用,分析研究了钢-混凝土组合拱座的受力特性,并进行了模型试验,为今后同类型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带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裂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和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带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开裂弯矩较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得多,当裂缝出现后结构能更有效地抑制裂缝发展;带肋肋板区混凝土在钢板与箍筋的共同约束下可比拟为共同受力体,极限拉应变较钢筋混凝土高。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钢-混组合结构桥梁连接件的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中外各国规范对常见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与抗剪刚度计算的差别与联系,在对连接件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常见连接件的构造形式、适用范围、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并对常见连接件的发展进行展望分析,供我国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的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