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正>我国是"自行车王国"。传统的自行车结构简单,稳定性差,缺少安全保护装置和设备,所以,自行车在交通伤亡事故中(非机动)比重较高。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于自行车的各种安全保护设施和装备日趋增多。一、自行车LED警示背包转向灯图1是—款专用于自行车夜间骑行的安全背包,主要作用于自行车的尾灯及转向灯警示,从而引起后方车辆及行人的及时警觉。该  相似文献   

2.
现代交通设施布局选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面临着多属性多方案优先级排序、在多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等问题。本文将多目标决策分析法-TOPSIS法应用到自行车停车场布局选址研究中,采用熵权系数法进行决策指标权重的计算,避免了传统方法中主观性强等弊端;并且针对南京鼓楼地铁站确定合理的自行车停车场选址决策指标,基于TOPSIs法完成鼓楼站自行车停车场选址的理论研究;最后通过对鼓楼地铁站的实地调研,进行了详尽分析,对理论上获得的自行车停车场选址结果进行分析检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是中国公认的自行车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通过交通要素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其自行车交通空间保障。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包括脚踏自行车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交通空间包括通行空间和停放空间。指出杭州市自行车交通发展面临小汽车竞争空间使用权以及电动自行车超速、超重等挑战。自行车通行空间层面,详细阐述杭州市在自行车道路体系构建,休闲自行车道建设,公共汽车站附近、占道施工情况下对自行车通行空间的保障,以及通过智能化手段保证效率和安全等方面的实践。自行车停放空间层面,探讨了自行车停车配建、路侧空间停车、大型会展活动、公共自行车停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1997年以来,日本持续推动自行车交通发展,通过在法律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分层次编制规划逐级落实政策、发布技术标准指导具体建设工作、建立官民协同体制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源头强化自行车产品安全性、加强交通教育提高安全和规则意识等一系列措施,建构了由国家主导的自行车交通发展框架。同时,针对自行车交通主要功能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了自行车通勤引入、国家自行车路线认证、自行车损害赔偿保障等重要的发展保障制度,在体系化推动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了发展重点、提升了成效。中国自行车交通发展条件及现状问题与日本类似,借鉴日本经验,应从加强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等顶层设计、发挥宣传教育和基层组织作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健全自行车交通规划体系以及确立建管并重的自行车交通设施发展思路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自行车交通发展、促进自行车交通的复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深圳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38%,未来如何构建自行车交通系统亟须探讨。首先通过对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出行需求与特征、公众意见调查等分析,指出自行车道、停放设施不完善是导致自行车出行比例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影响因素及前景分析,结合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出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重点从区域差异化发展、自行车道网络、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设施、公共自行车以及电动自行车六个方面阐述构建与公共交通和谐发展、骑行环境友好的深圳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苏州公共自行车合理布局,从苏州公共自行车总体使用状况,租用区域,租用时间等方面深入剖析苏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现状特征,总结苏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自行车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对公共自行车进行分类,并提出各类公共自行车点位的配车建议,进而预测公共自行车配车总量,提出苏州市公共自行车总体布局原则和指导,并对姑苏区公共自行车提出具体规划方案。规划实践对发展和完善苏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构建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慢行交通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确定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通过设计调查 问卷,从个体属性和出行特征两方面对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进行随机调查。随后,从使用者特征、出行时耗、出行距离等方面分析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 对出行特征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公共自行车出行频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出行主要目的为上、下班和购物。相比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较多选择公共自 行车出行。采用换乘模式出行的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占62.5%,早晚高峰时段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比例均较高。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分别为1~4km、15~30min时,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出行者每周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频率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拥有小汽车、出行目的和出行时耗。基于分析结果,掌握公共自行车出行规律,可为提升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高科技园区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分析高科技园区特征以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必要性入手,归纳总结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提出规划、设计、管理不同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北扩区为例,探讨在规划、设计、管理中落实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先的途径。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需求特征、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关系角度详细阐述步行和自行车通道和节点规划方案。同时,探讨如何在设计和管理阶段落实规划中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先理念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站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提出分层分级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方法。根据用地性质、居住人口和各层自行车方式分担率,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划分为中央节点、一级网点和二级网点,进而确定各级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模和公共自行车数量,随后基于免疫优化算法选取合适的二级网点作为公共自行车管理点。最后以南京市一号线南沿线天印大道站为例,给出其辐射范围内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0.
电动自行车给居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难题。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和引发原因进行剖析,得出电动自行车定性不准、管理滞后、道路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主要原因,应通过完善电动自行车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引导和管理电动自行车,保障非机动车路权等措施使电动自行车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机动化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规划自行车交通系统有利于引导居民出行观念转变和城市交通结构良性发展.在总结中小城市自行车交通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常德市获批第二批国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对其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进行研究,从自行车通道、公共停车场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几方面对中小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思路和体系进行总结,并对相关设计指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升非常规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避免机动车和左转自行车在主信号处的冲突,针对U型回转交叉口、连续流交叉口、排阵式交叉口、借用出口车道左转交叉口、平行流交叉口提出行人自行车专用相位、在预信号处设置直行机动车预停车线和左转自行车过街通道、左转自行车二次过街、左转自行车跟随本向左转机动车一起过街等优化设计方法。此外,选择已落地实施的连续流交叉口,将现状方案和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左转自行车优化设计方法有效避免左转自行车和机动车在主信号处的冲突,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由于缺少信息积累和方法支撑,往往难以对已制定的自行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哥本哈根作为自行车友好型城市,于2015年发布了《哥本哈根市自行车骑车者统计年报2014》。统计年报分析了交通结构、战略目标及实现情况、关键指标、满意度指标、安全指标、便捷指标等。同时,总结推动自行车发展的成功措施——扩大自行车交通空间,调整、限制机动车。指出统计年报具有对落实自行车交通战略与政策的推动力和引导作用。最后,总结对中国制定自行车发展战略的启示:应将骑行者行为和意愿作为发展战略的关键内容和目标,将自行车交通统计制度作为制定战略的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确定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从个体属性和出行特征两方面对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进行随机调查。随后,从使用者特征、出行时耗、出行距离等方面分析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出行特征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公共自行车出行频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出行主要目的为上、下班和购物。相比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较多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采用换乘模式出行的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占62.5%,早晚高峰时段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比例均较高。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分别为1~4km、15~30min时,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出行者每周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频率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拥有小汽车、出行目的和出行时耗。基于分析结果,掌握公共自行车出行规律,可为提升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德国在德国,大车让小车,小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是"铁的法则"。德国的人行道比较宽,用白线或者红色的水泥砖明确标出了自行车道。汽车、自行车和行人老老实实地"各行其道"。每当自行车与行人发生路线交叉时,会让行人先行;如果自行车与汽车发生"矛盾"时,汽车会让自行车先行。  相似文献   

17.
公共自行车近期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数量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屈指可数发展到如今超过800个。通过综述近期公共自行车文献,总结公共自行车研究领域的若干议题。便捷性是出行者使用公共自行车的主要动机。省钱是促使低收入群体使用的原因,与停放站间距离是预测会员数量的重要指标。在一些国家,只有不到半数会员每月使用率少于一次。男性使用率高于女性,但性别失衡情况并未如私人自行车那样显著(至少在自行车使用率低的国家)。年会员最普遍的出行目的是通勤。与私人自行车使用者相比,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不常佩戴头盔,但在法律强制佩戴头盔的国家,其使用水平则受到影响。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相比私人自行车使用者不易受伤。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电动自行车集成、GPS全球定位系统、无停放站系统和改进的公共交通一体化。指出应开展更多研究量化公共自行车在出行方式选择、尾气排放、拥堵和健康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自行车交通的作用及我国建设自行车系统的必要性,根据厦门市集美区的性质和道路条件,提出建设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设想,并由此分析我国自行车发展趋势、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关系及自行车规划与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寒区公共自行车的特性和长春公共自行车统计数据,在分析总体借还特性的基础上,对院校站点、居住点、公建点、休闲旅游点、换乘站点等不同类型公共自行车站点,分析长春公共自行车借还特性,并对长春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研究结论对公共自行车站点的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居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意向和决策行为,对居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行为偏好进行探究。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态度认知。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EM)分析居民对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并采用SEM-Logit模型分析居民对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选择决策行为。最后,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弥补以往仅从定性角度分析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使用行为的不足。结果表明:男性、固定职业者、中等收入者、短距离出行者更愿意选择使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态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心理潜变量也会影响居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行为;与非高峰期相比,受访者在高峰期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意愿更高,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使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比例分别为19.58%和14.42%。根据研究结果,引入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对西安市居民现有的出行结构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因此,建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提前谋划、制定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