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铸造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造行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费密集型行业,生产铸件要耗用大量的能源和多种原辅材料,同时在铸造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当今废弃物的资源化被人们称为"二次物料的工业革命",铸造厂三废(废砂、废渣尘、废气)的再生及再利用已成为各国铸造工作者和环保专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5.
化工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高效的废弃物物流体系。本文主张把废弃物物流业务进行市场化运作,把废弃物处理外包给专业化的废弃物物流服务企业,政府对市场化运作进行监督及宏观管理,化工企业作为废弃物的源头要进行减量控制,三者相互协作,提高废弃物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降低化工企业废弃物排放率,保护环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9.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迅速增长,对建筑废弃物在道路工程领域的应用指标要求与设计方法展开研究。针对不同再生骨料特点,通过试验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砂浆、水泥稳定再生基层的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等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了对应的再生集料合理掺量;研究成果进行了实体工程应用,并最终编制了深圳市地方标准《道路工程利用建筑废弃物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0.
11.
从水资源的属性看 ,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三重效益。也只有水务一体化区域才能实行三水 (地表水、地下水、处理水 )三统 (统一分配、统一价格、统一管理 )用水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前.19本每年的汽车报废数量为500;~辆以上.报废车辆回收再利用的实际总质量达到75%~80%。近些年来报废车辆的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了一项重要课题一些相关的综合性车辆回收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同时,汽车厂商正在设计和制造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汽车.联同产业台作伙伴和相关运营商一起汽车业界也积极参与主动在全国范围提供帮助,确保对报废车辆的回收有适当的处理。此外.根据2005年1月起实施的《日本汽车回收再利用法》.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减少在由其生产的车辆上使用所谓的”削减物质”(SOCs).这样可以有助于降低以垃圾掩埋法处理最终粉碎性残渣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虹桥枢纽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建筑废弃物急需外运处理的现状,通过研究将原计划外运的建筑废弃物作为筑路材料,在对其加工处理并添加不同剂量、不同组分的固结剂后,使固结材料达到我国现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以此来替代枢纽新建道路原设计所采用的路基、垫层以及底基层。在室外试验路铺筑的基础上,总结并形成《建筑废弃物用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施工及验收导则》,用于指导工程施工及验收;同时已初步形成产能,可以就近供给、满足枢纽内道路工程需要。枢纽内的建筑废弃物就地减量化、资源化应用于道路工程,起到了降耗减排、节约资源、降低造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汕湛高速公路吴川支线建设项目为依托,通过室内试验对建筑废弃物的压实度、CBR值、渗透系数等进行了分析,结合换填试验段总结了换填建筑废弃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同时通过室外试验对建筑废弃物作为浅层软基换填的基底承载力及路基的稳定性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建筑废弃物是一种承载力较好的筑路材料;采用建筑废弃物换填浅层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洛偃一体化的交通、产业、环境、措施、政策、机制和实施步骤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划和大胆的创新。在产业规划上,提出了生态高效农业园区的规划,从而使洛偃一体化在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做到产业一体化的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农村建设作为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探索洛阳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在园区管理上,提出了以园区替代乡镇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经营模式进行总结,对不同模式从竞争环境、核心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模式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企业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模式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11年5月1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试点城市餐厨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利用和处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造升级,以及法规、标准、管理体系等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第十三届东盟首脑会议,第三届东亚峰会等东盟系列峰会11月20日起在新加坡相继举行。今年又恰逢东盟成立四十周年。从1967年8月诞生至今.东盟在各层面的合作日益深化.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周边和全球形势.继续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如期实现2015年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战略目标,是这次峰会的重要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城乡一体化建设既是农民的要求,同时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存在一些障碍,不过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而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必须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商业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