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 50838-2015)规定,给水、雨水、污水、电力、通信、天然气等市政公用管线皆可纳入综合管廊。鉴于此,文章简要介绍了常规入廊管线的设计情况,主要从设计角度分析雨水、污水管道入廊的可行性,并针对污水管线入廊范围与横断面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为类似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海采矿船矿物水力输送时管线在船舶运动作用下的受力问题,建立了管线和管内流体的耦合模型。综合考虑船舶运动及管内部流体耦合作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管线的变形、应力及支座反力。计算结果表明:受船舶运动的影响,在某些工况下管内流体载荷对管线的作用力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在管线设计时需重点考虑惯性力和重力叠加的工况。这项研究可为船舶上管线、支座、接头、法兰等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涂塑防腐工艺的优点,详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热熔滚动法管线涂塑工序,分析了涂塑管线加工设计的技术特点和设计要点,并结合现场施工特点,综合考虑工作量.施工进度和涂塑成本,优化了涂塑管线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4.
综合管沟作为一种集约化的管线敷设方式,解决了道路"开膛破肚"的问题,节约了港口宝贵的土地资源。通过综合管沟在大连港矿石码头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综合管沟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综合管沟在港口工程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舒开连  刘洋 《水运工程》2022,(10):105-109
针对港口室外管线工程在传统设计中存在占地广、开挖多、管道容易损坏、管线及沟井在后期维护性差等质量缺陷问题,以及该方案会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和人员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通过引入城市综合管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设计理念,结合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平面布置和管线分布的特点,提出适用的港口综合管沟总体设计方案,并通过工程案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并且方便后期管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集装箱码头平面布置设计为实例,主要在水域疏浚设计、陆域平面布置、高程设计和综合管线设计方面,总结说明海外集装箱码头的平面布置设计与国内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刘毅 《水运工程》2022,(10):143-148
综合管沟是近10 a来我国城市地下管线铺设的新型设计思路,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港口工程具有独特的平面布置,场区内管线类型、地基条件、荷载、地面设施、交互节点等均与其他管沟大不相同,结构设计条件非常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在广州港南沙四期工程综合管沟结构设计中,结合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特点,对荷载条件、沉降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功能盖板段、渐变式复合地基等方面的优化设计思路,完成了适用于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综合管沟结构设计,有效解决了管线综合的问题。本文所阐述的结构设计经验对后续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综合管沟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主体建筑作为珠江口伶仃洋上的标志性建筑,是集交通、管理、服务、救援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业主对净空要求高,管线综合难度大,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管线复杂,运用BIM技术可对项目进行建模和优化,提前发现项目中管线碰撞问题。通过协同设计,同时把管综问题反馈至给排水专业,局部生成节点大样以指导现场施工。文中详细说明BIM技术的运用,以及总结实战经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各种管线数量及种类增加,沿线堤防年代久远,地下情况不明。本次结合南外滩滨水岸线综合改造工程实例,介绍了遇到地下障碍物,同时周边管线较多,施工场地较小时的防汛墙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部分老城区基础设施更新过程中管线迁改复杂的问题,以徐州市奎河综合整治项目为例,以物探数据为基础,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实现了基于BIM技术的既有管线快速建模,并结合周边环境信息进行可视化综合展示,为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可视化指导依据。项目应用表明,两种方法建模速度效率明显,应用展示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1.
刘敏  许伟航 《水运工程》2019,(9):104-107
港珠澳大桥桥隧转换人工岛的机电管线类型众多、管线数量巨大、净空要求严苛、项目工期紧张。运用Revit软件对机电管线进行深化设计,建立各专业BIM模型,通过模型链接、碰撞检查和管线调整等设计工序,绘制出具有BIM特色的节点平面图、剖面图和三维图。通过深化设计,满足了空间净高的要求,提高机电管线布置的美观性,减少设计变更的次数,促进了港珠澳大桥项目按期保质的顺利完工。  相似文献   

12.
孙政策  林钟明  姚艳萍 《中国造船》2004,45(Z1):217-225
现用海底管线的地震应力计算方法存在着计算应力过大、管线几何参数和埋设深度对计算结果几乎没有影响等问题,研究在考虑了海底管线实际埋设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发现在设计地震条件下,管土之间的约束实际上已进入了塑性滑移状态.结合理论分析,给出了考虑地震时管线周围约束土壤进入塑性滑移状态后的极限地震应力计算方法,来计算海底埋设管线在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最大地震应力.并用该新方法分析了一实际管线工程的地震应力,通过与现用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证明该方法克服了现用设计方法仅考虑管土之间为弹性约束、管线几何尺寸对抗震设计影响很小等问题,有效反映了实际铺设环境对海底管线地震应力的作用.最后通过新的应力计算法,结合工程实例计算,进一步明确了管线几何参数和埋设深度对极限地震应力的影响规律,为准确计算海底管线的地震应力、制定海底管线抗震规范、进行在役海底管线的地震风险评估和寿命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侧扫声呐系统、海洋磁力仪、管线地层剖面仪及浅水高精度多波束系统等海洋测量设备获取的原始海底管线探测数据,探讨其处理及图像解译,并综合取舍绘制管线平面位置图;再以管线平面位置图为依据编写程序自动生成管线埋藏状态统计表、管线埋深信息表及管线埋设状况图;最后使用Caris Hips多波束处理软件对裸露及悬空管线的隐患位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弗里迪运河底部分布有若干海底管线,成为运河航道疏浚施工的重大安全隐患。海底管线种类多、埋设位臵及深度不明、管线探测环境复杂等特点使得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纳仪以及磁力仪等常规海底管线探测方法因其探测原理的局限性而难以适用。文章采用了小型抽砂设备在海底开挖"V型探槽"的管线探测新工艺,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探测中,有效排除了海底管线对航道疏浚施工的影响,保障了船舶施工安全。科特迪瓦阿比让港口扩建工程航道疏浚分项施工的顺利实施,说明小型抽砂船开挖"V型探槽"的管线探测新工艺可行、有效,为海底管线探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介绍香港珠江口段海底管线检测工程的基本情况和使用设备,提出了在管线检测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了工程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陈文  李丕安 《水运工程》2019,(4):164-169
针对长江上游铁水联运翻车机系统装卸流程复杂、设备与管线干涉多、室内布局紧凑、施工作业面窄等难点,采用BIM技术进行了多专业协同设计、干涉检查、模拟分析、动态交付及施工管控等应用研究,探索并实践了大型散货项目BIM实施的技术路线,为类似工程的BIM实施提供方法借鉴。分析表明:BIM技术可与复杂工程项目紧密融合,有助于提升设计、施工等阶段的效率、质量,以及指导项目实施和成本控制,在水运交通行业的潜能值得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7.
卢俊  杨艺平 《水运工程》2019,(10):181-186
针对传统集装箱港区电气室外管线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新设计方法。依托实际集装箱港口工程项目,结合集装箱港区室外管线的设计要点,采用基于BIM的三维设计方法,利用Revit等三维设计工具,详细阐述了整个设计过程,并对BIM设计方法的输出成果与传统设计方法的输出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BIM设计方法的优点。据此,为集装箱港口工程中的电气室外管线详细设计提供一种新的三维设计方法和相应的技术路线,以改善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水电管线众多,而港区传统管线埋地敷设的方式存在着占用港区用地、维护不便、抗不均匀沉降差等特点,无法适应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无人化、集约化的管线敷设要求。通过分析港区综合管沟与城市综合管廊的区别,结合广州港南沙四期码头工程、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程等综合管沟的应用情况,提出港口工程常用综合管沟的断面形式。结果表明,适用于港口工程综合管沟的主要断面形式为方便开启的单舱结构形式,该形式对一般港区、工业园区、城中村改造等管线较多、用地受限的区域也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谷文强  周野  覃杰 《水运工程》2019,(9):145-149
针对海港锚地与建构筑物和海底电缆管线等的安全距离问题,对沿海各锚地使用管理单位进行调研,将国内外规范中对于锚地布置安全距离的规定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已有的船舶走锚事故报告并结合实时船舶操纵模拟试验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海港锚地与建筑物、构筑物和海底电缆管线等的安全距离建议值,为海港锚地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对某沥青仓储现场的管线系统进行改装设计,在保持原沥青装车、装船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中的一座储罐改装燃料油,并通过管线装车装船.着重介绍实现各种操作功能的管线设计及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