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政策法规     
《西部交通科技》2014,(2):I0001-I0001
交通运输部取消“一船一议”明确靠泊等级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沿海码头靠泊能力管理规定》(简称《规定》),取消港口接靠超码头设计船型船舶时“一船一议”,明确除按照《规定》进行减载靠泊和移泊外,货运船舶必须按照靠泊等级靠泊,在保障港口和船舶安全的前提下发挥码头潜力。《规定》将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2.
<正>船舶污染主要是指船舶在航行、停泊港口、装卸货物的过程中对周围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产生的污染。近几年,随着沿海各地经济建设、港口建设的不断加强,船舶污染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开始被更多人所重视。作为在上海海事局备案许可的清污骨干单位,上海夕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是专业从事油污水接收,围油栏布设和船舶清洗舱的公司,更是较早参与"交通运输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并获得A级资质的企业单位之一。在多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1月20日,《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防污条例》)宣贯会召开。据悉,《防污条例》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防污条例》对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进行了全面修改,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4.
《运输经理世界》2013,(7):75-75
连金英(北京市远东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研究中心庄任) 交通运输领域针对环境污染的法规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法规以及《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5.
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定量模拟了我国近周边海域船舶运输活动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沿海区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沿海周边地区船舶活动对所产生的NOx、SO2、PM2.5和PM10年度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95%、2.20%、1.46%和1.41%。船舶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时间差异性显著,船舶4月和7月的平均贡献约为10%和3.5%,在1月和10月的贡献仅为2%和0.93%。我国近周边海域域船舶活动对年均浓度的贡献率低于6%,沿海船舶营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总体较小。  相似文献   

6.
沿海各直属海事局应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力争在3至5年内在全国沿海交通密集区、船舶汇聚区和事故多发区实施船舶定线制,10年内达到全面落实。海上运输承担着我国93%的外贸货物运输量、99%的进口铁矿石运输和95%的进口原油运输。每年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已达400多万艘次,预计到"十二五"  相似文献   

7.
五洲纵览     
<正>政策法规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沿海码头靠泊能力管理规定》(简称《规定》),取消港口接靠超码头设计船型船舶时"一船一议",明确除按照《规定》进行减载靠泊和移泊外,货运船舶必须按照靠泊等级靠泊,在保障港口和船舶安全的前提下发挥码头潜力。《规定》将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提出,码头靠泊等级按照码头工程竣工验收证书所确定的设计船型吨级,或已通过码头结构加固改  相似文献   

8.
<正>1月26日,交通运输部通过官网发布《沿海码头靠泊能力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预计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明确,适用对象为沿海、非液体散货、靠泊等级为25万吨级及以下的码头,并规定有"接靠的船舶必须减载至该码头原靠泊等级所允许的最大船舶载重吨之内"等原则。翌日,多位航运专家认为,巴西淡水河谷公司40万吨散货船Valemax将得以在减载后进港,  相似文献   

9.
船检机构作为船舶质量把关机构,需加强对防止生活污水污染的检验,保证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或系统的配备满足法规、规范的标准,减少船舶对内河水域造成的污染,有效控制内河水域污染源,为打造绿色内河水运环境发挥作用。文中以"十二五"内河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改造为背景,通过对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以及排放控制等简要介绍,重点研究了内河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安装和检验要点,为船舶装设符合法规要求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周边海域船舶排放清单及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我国沿海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本研究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为基础,收集整理国内外船舶静态数据、排放参数,结合船舶实际航行资料,采用动力法估算了中国近周边海域2014年的船舶排放清单,并分析了靠港、锚泊、港内机动、低速、巡航5个船舶状态下的排放特征,按不同海区对排放进行了统计,并给出了我国三个排放控制区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中国近周边海域范围内由于船舶活动一年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PM10分别约为87.98万吨、137.84万吨、11.73万吨。排放源分析表明,在船舶的主机、辅机和锅炉3种排放源中,主机是主要排放源,且在航行状态上低速巡航状态排放最大。船舶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析表明,90%的船舶排放发生在海岸线至领海基线外96海里范围内,即距离陆地200公里的海域内。  相似文献   

11.
《船舶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船舶登记立法的主要程序性法规。自1995年1月1日全面实施以来,我国的船舶大都进行了登记,"三无船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2007年《物权法》颁布对《条例》修订起到导向作用,在立法认识、登记程序等方面对船舶登记制度产生一定影响,也加速了《条例》的修订进程。  相似文献   

12.
正2月,上海市交通委、上海海事局发布了《关于上海港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的通告》,规定自2016年4月1日起,上海市将要求船舶靠岸停泊期间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此前,交通运输部颁布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ECZ方案")要求于2017年1月1日起,包括上海港在内的11个核心港口区域内的船舶靠岸停泊期间应转用低硫油;有条件的港口可提前实施。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介绍了《MAREOL 73/78》公约及其附则的技术要求,并针对公约技术要求和执行时间,阐述了航运企业在船舶管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特别介绍了"附则Ⅵ——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航运清洁发展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路运输高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石油及其制品的运量快速增长,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对水域环境造成的污染风险越来越大,大湾区内各市均不同程度面临着严峻的船舶污染防治形势。为保障国家、行业以及《规划纲要》关于船舶污染防治措施和要求的落实,本研究对大湾区船舶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大湾区船舶污染防治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S轮2004年初航行在荷兰北海海域,与最近的陆地大于12海里处的一天晚上,当地的巡航飞机呼叫该轮,并告知S轮正在排污,由于当时天黑,船舶没有发现海面油污,船长当时给予否认.  相似文献   

16.
动向     
正最高法发布涉海案件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8月2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相关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司法解释),为我国涉海行政管理部门对我国管辖海域实行综合管理,依法维护我国海上秩序、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提供明确法律依据。司法解释自8月2日起施行。司法解释规定,我国管辖海域,不仅包括内水、领海,还包括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其他海域。因在我国管辖海域内发生海损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管辖该海域的海事法院、事故船舶最先到达地的海事法院、船舶被扣押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海事法院  相似文献   

17.
政策法规     
《西部交通科技》2011,(1):I0001-I0002
交通运输部部务会审议通过三项规章 2010年12月30日,交通运输部召开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海员外派管理规定》、《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  相似文献   

18.
五洲纵览     
政策法规交通运输部修改五部规章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12年第1号至第5号部令,《关于修改〈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的决定》、《关于修改〈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的决定》、《关于修改〈内河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的决定》、《关于修改〈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决定》、《关于修改〈长江干线船舶港务费征收办法〉的决定》先后颁布施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济宁市为例研究了船舶污染物排放的现状,对其船舶污染物排放进行了预测,为济宁港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管理制定了详细的模式,以此对京杭运河沿线地区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为京杭运河沿线地区提高污染物接收处置能力,提升污染物管理控制水平,促进生态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燃油价格的飞速上涨,造成船舶运输行业经营成本的剧增,特别对那些以轻质柴油为主要燃料船舶的船主和经营者更是雪上加霜,生产成本的剧增是企业处于艰难状态。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是每一个经营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船舶改烧重质油,降低燃油费用是一项很好的方案。作者根据对柴油机燃油系统和燃烧过程的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老船改烧重质油,较详细的论述了在船舶燃油系统设备改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