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大鼠下丘脑NOS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体外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氮 (NO)和NO合酶 (NOS)广泛存在于大鼠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神经元 ,在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1 ] 、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活动方面均起一定作用。由于这些神经元或以核团形式存在或以分散状态出现 ,加之下丘脑结构复杂 ,在体研究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已建立了下丘脑神经元分散培养技术[2 ] ,但有关NOS神经元的体外发育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对不同培养时间的NOS免疫反应性 (IR)神经元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以探讨其体外生长、发育和功能变化的规律。1 材料与方法 1 .1 动物 选用当日出生的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光镜和电镜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幼年(3月龄)和老年(24月龄)大鼠下丘脑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产物的衰老变化。与幼年相比,老年TH阳性细胞,尤其是位于下丘脑后部和背内侧核/未定带的阳性细胞,其染色强度明显降低。在数量方面,除视前区外,老年下丘脑的弓状核、室周核、背内侧核/未定带以及下丘脑后部的TH阳性神经细胞呈显著性减少。另外,老年正中隆起的TH阳性神经纤维明显比幼年者减少。电镜下,TH标记的轴突终未呈现退行性改变的迹象。上述衰老变化可能是导致老年下丘脑和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免疫金银染色法和图像定量分析,观察幼年(2个月)、中年(10个月)和老年(24个月)大鼠脑干中缝核群酪氨酸羟化酶祥(THL)神经元的衰老变化,结果表明:THL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缝背核、中央上核和嘴侧线形核內;THL神经无从中年即开始丧失,到老年,其数量几乎减少1/3;图像分析表明,THL神经元的截面积随增龄而增大,但形态观察发现,老年组的阳性神经元的胞体萎缩,边缘皱折而呈不规则状,突起缩短、锐化或扭曲;THL神经元的灰度值随增龄而升高,说明儿茶酚胺的含量和转换率在衰老进程中是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4.
应用种经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新生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β-END)神经元的形态及其体外发育规律。β-END神经元多为梭形双极,可见细胞间接触。培养1d,β-END神经元甚少,3~7d其生长迅速,细胞数量、胞体大小、染色强度和突起长度均达最高峰。培养14d,β-END神经元基本维持在7d时的水平。结果提示,下丘脑β-END神经元在体外培养的第1周内迅速发育趋于成熟,并可维持到第14天左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性脑病(HE)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GABA能中间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HE模型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HE模型大鼠与假手术组比较,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从(8.33±0.75)Hz减至(3.89±0.37)Hz(P<0.05),爆发式放电从14.29%增加至44.44%(P<0.05)。结论 HE状态下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结合免疫金银染色法及图像定量分析,观察了幼年(2个月)、中年(10个月)和老年(24个月)(各12只)wistar雄性大鼠海马结构内生长抑素(SOM)样神经元的衰老变化,结果发现,SOM样神经元的数量随增龄而减少,且各年龄组间存在高度显著差异(P<0.01)。中年组SOM样神经元胞体面积显著增大(P<0.01)。老年时的胞体有轻度萎缩现象,且边缘不规整,突起仲长增粗,但边缘粗糙,有断裂现象。SOM样神经元的灰度值随增龄而升高,提示神经元的SOM含量和活性在衰老进程中是降低的。  相似文献   

7.
谷氨酸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明确谷氨酸作为一兴奋性氨基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兼有兴奋性和毒性作用的机理。方法 实验选择具有较多NMDA受体的海马作为研究对象,选用SD种大鼠,给予MSG(Monosodium L-glutamate剂量为18mmol/kg)皮下注射,在不同的时间内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和其海马神经组织受损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大鼠的早期行为表现较为兴奋,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表现为迟钝;神经网络早期为水肿,后期为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皮质和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DG)神经元的变化。方法采用尾动脉测压法测定SHR和Wistar大鼠(对照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和心率;甲苯胺兰染色观察额叶、顶叶、颞叶及海马CA1、CA3区及DG神经元数量改变。结果SHR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心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SHR组与对照组额叶、顶叶、颞叶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海马CA1、CA3区及DG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SHR海马CA1、CA3区及DG神经元损害明显,存在神经元丢失,而脑皮质神经元丢失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颌下腺细胞中是否表达降钙素(CT),为进一步证明颌下腺与甲状腺C细胞具有同源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SP法以及原位杂交法进行降钙素的细胞定位及基因定位,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培养液中降钙素的含量。结果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呈CT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胞核呈阴性反应。上述细胞同样含有CT mRNA杂交信号,信号物质亦分布于胞质内,胞核呈阴性反应。ELISA法测定大鼠颌下腺细胞培养液中降钙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能分泌CT,提示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可能与甲状腺C细胞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质 (GAP 43 )在发育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生后 5、1 5、3 0d正常雄性新生鼠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对其大脑皮质、海马及小脑皮质GAP 43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生后 5d ,GAP 43主要分布在神经元 ;生后 1 5、3 0d ,则分布在神经纤维网中 ,神经元胞体 (包括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 )不染色 ;图像分析显示不同日龄新生鼠不同脑区GAP 43灰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AP 43是轴突生长、延伸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结合免疫金银染色(IGSS)法和图象定量分析,观察了不同年龄大鼠脑干中缝核群P-物质(SP)样神经元的衰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中缝核群内,SP 样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和中缝背核内。中缝背核内的SP样神经元从中年即开始丧失,而其它核团的神经元到老年才开始减少(P<0.01)。从幼年到中年,各核团的SP 样神经元的截面积几乎增大一倍;但到老年,仅于中缝苍白核内的神经元还在继续增大(P<0.05),而其它核团没有明显变化。各核团的SP 样神经元的灰度值均呈增龄性升高,提示神经元的SP 含量和活性在衰老进程中逐渐降低。老年组SP 样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呈现为胞体肿胀,边缘不规整,免疫反应减弱,染色浅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和图像定量分析研究,观察了不同年龄组大鼠背海马内胆囊收缩素(CCK-8)样神经元的衰老变化:CCK样神经元见于背海马的所有区和层,主要分布于海马本部的锥体层,放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的多形层。除齿状回CCK样神经元数从幼年到老年一直持续缓慢增加外,其余各区表现为中年组CCK样神经元数显著性增加,老年时神经元数又减少;CCK样神经元胞体截面积呈增龄性持续增大,且各区,层的增大程度不均衡;背海马CCK样神经元灰度值呈增龄性升高,但老年时升高的速度减慢;CCK样神经元形态在老年表现为胞体边缘僵硬,胞浆染色不匀,突起变粗伸长,分枝增多。  相似文献   

13.
应用神经垂体逆向电刺激,于下丘脑室旁核内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寻找室旁核神经内分泌大细胞,并观察了3 月龄、12 月龄及26 月龄三组大鼠室旁核大细胞的自发放电及对脑室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反应的增龄性变化。结果发现,不同月龄组室旁核大细胞中呈慢不规则、快连续及位相型放电的神经元的比例相似;随增龄室旁核大细胞的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室旁核中加压素与催产素神经元对脑室注射NE的反应发生增龄性变化。这些结果提示:下丘脑室旁核大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增龄性变化,并可能因此导致其分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不同月龄组SD大鼠心脏神经肽酪氨酸(NPY)神经纤维的分布特征及其衰老变化。结果发现:心脏各部位、各结构具有不同密度、不同形式的NPY神经分布,纤维均为膨体型。电镜下,神经纤维行于心肌间隙并与心肌细胞贴近,轴浆内充满NPY阳性反应颗粒。随月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下降,纤维形态及分布形式发生改变,对心脏支配减弱。此外,在心内还发现NPY神经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和舒斯云的葡萄糖氧化酶-二氨基联苯胺-镍(Glucose oxidase-DAB-Nickel,GDN)呈色法研究了大鼠背海马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免疫反应分布。结果显示:CCK 阳性细胞体主要分布于CA1-CA4区光辉层、锥体细胞层、放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还偶见于槽层。阳性细胞突起清晰可见。阳性纤维终末呈带状,集中在锥体细胞层、槽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托亦有丰富的阳性细胞和纤维。采用舒斯云的GDN 法能明显地增加背海马CCK 阳性细胞染出率,尤以显示阳性细胞突起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Acupuncture,includingelectricalandmanualacupuncture,hasb'enwidelyusedinclinicalandexperimentalpracticetore-lievepain.Althoughbothproceduresseemtobeeffectiveinproducinganalgesi-ac1.3.7~9.l2.16~1B,,thephysiologicalmecha-nismsunderlyingeitherformofacupunc-ture,especiallyfortraditionalmanualacupuncture,thathasalonghistoryofef-fectivenessandhasbeenusedmorewide-ly,arestilluncleart14).Itshouldbenotedthatlittleattentionhasbeenpaidtoinves-tigationofthephysiologicalmechanismsofmanualacupuncturewhich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