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中心城内环线以内的高架道路,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地定位为城市主干路,由于其连续流快速交通.大容量的特征,在上海市道路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整个高架道路加快速路系统,共承担了上海市中心城60%以上的标准车公里。其中,在中心城区包括内环线在内,高架道路已占有全市30%~40%的标准车公里。因此,为内环线以内高架道路的交通“排堵保畅”,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现有"申"字型高架道路系统长64.19公里,是目前我国大陆最为完善的高架路系统.高架道路的建成充分显示了它作为上海交通大动脉的功能,起到了疏散市内、分流过境、集散对外交通的重要作用,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交通效益.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中心城内环线以内的高架道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定位为城市主干路。但是,由于其连续流、大容量的特征,包括内环线在内,实际上高架道路共同承担了全市30%—40%的标准车公里。因此.为内环线以内高架道路的交通排堵保畅,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设想两种不同的交通管理思路,提出对新客站地区的南北高架道路的交通管理措施的设想,以缓解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节点的交通矛盾,并希望假《交通与运输》杂志为载体.抛砖引玉,寻求缓解高架道路交通拥堵的良方。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高架道路车流,入口匝道车流及其所构成的系统。指出复合分布是适合高架车流分布的一个理想模型,匝道上车辆插入架车流的过程形成一个排队系统。当匝 到达车流服从Possion分布时,利用排队论建立了车流具有复合分布的高架道路的匝道入口处交通延计算公式,并推出具体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十分严重,尤其是“申字型”高架道路系统因其承担的车公里占中心区车公里总量的40%以上而显得格外拥挤。如何改善上海的交通状况,需要专家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本期刊登两篇缓和高架道路交通紧张的设想文章,很有新意,很有见地。希望读者踊跃来稿,如果角度新、措施实,哪怕有不同意见,也好。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中心城已完成的高架道路系统全长80.6km,肩负着快速集散中心区内部沿线交通、加强外部组团与中心区联系、接驳大型交通枢纽的重任,是上海市中心城交通集散的快速通道,构成了上海市中心城道路交通网络体系的主骨架。  相似文献   

7.
城市高架道路出口匝道衔接路段交通组织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大城市高架道路出口匝道衔接路段的交通组织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提出了各种衔接路段交通组织方式的适用情况,为出口匝道衔接路段及其关联交叉口的交通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我国快速路高架道路系统的交通运行,本文从土地规划角度分析了高架拥堵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出入口管理策略,给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技术手段,并提出了将土地规划以及之后的交通设计、管理等通盘考虑,系统解决高架拥堵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架道路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形成的我国城市布局不合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机动车辆数量迅猛增加,导致许多大城市的市中心交通压力高度集中,修建高架道路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有经济的办法。同拓宽道路相比,修建高架道路有很多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上海 面向世博会的ITS建设及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五三 《城市交通》2008,6(2):40-42
上海市ITS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2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开展了“上海市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项目,从系统、技术、管理和运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规划。在工程的实施范围内,交通流数据和视频监视信息的采集达到了高架道路全部覆盖,地面主、次干路基本覆盖;信息诱导发布做到高架道路全部覆盖、地面道路部分覆盖;实现了高架和地面道路的交通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1.
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衔接路段及其衔接交叉口的交通设计是城市快速路交通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我国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交叉口排队和拥堵日益严重的问题,分析了U-turn设计对交叉口车辆延误和饱和度等运行效益指标的影响,以及U-turn在改善交叉口交通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以“变交叉为交织或避免交叉和交织”为目标,分析了高架道路下匝道不同接地类型与不同U—turn形式的最佳结合方法;以交叉口延误与左转交通流路段延误加权最小为目标的最佳U-turn选择模型,给出了高架路下匝道交叉口和路段两种U-turn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海市某高架道路下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实施U-turn设计后,可以显著降低交叉口的饱和度,最大降幅达29%:交叉口的车均延误最大降低60%,交叉口服务水平由D级上升到C级。  相似文献   

12.
城市高架道路由于封闭性强、离地面较高,使得紧急救助及疏散难度大,防灾抗灾能力差,因此有必要设置高架道路的紧急救助系统。针对紧急救助系统在城市高架道路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在高架道路上修建港湾式紧急停车带及附属救助步行楼梯通道的原则、方法,以实现事故、灾害环境下高架道路的紧急救助与快速疏散。重点对港湾式紧急停车带的位置、尺寸以及紧急疏散通道的设置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推荐设计值及设计样例,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2005,3(4):77-78
如何构建中国城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交通构架,是目前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期刊出城市交通论坛网友Mikecaln关于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讨论,涉及了交通学科的理论基础、交通与能源、交通模式选择、对城市高架道路的认识等问题,希望给读者一些启发和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高架道路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形成的我国城市布局不合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机动车辆数量迅猛增加,导致许多大城市的市中心交通压力高度集中,修建高架道路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有经济的办法.同拓宽道路相比,修建高架道路有很多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一)工程概况 建设中的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是上海市区内跨越黄浦江的第四座大桥,是市区南北高架道路的南延伸部分.卢浦大桥的建成将全面贯通规划中的上海市"南北交通干道",它通过南北高架道路北接共和新路等可达宝钢,向南接浦星公路至星火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等,纵贯上海市南北两翼,对于缓解市中心区过江难的矛盾、减轻市区西南入口的交通压力、更加便捷地沟通浦东国际机场与市中心区的交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调查郑州市北三环道路区域交通流量,预测其路段未来的远景交通流量。根据预测结果,分高架道路与地面道路两个模块进行组织分析,其中高架道路近期服务水平为一级,中远期为二、三级,交通状况良好,符合设计要求,建设规划所采用的双向6车道能够满足远期交通需求,加上远期BRT专用车道,建议地面采用双向8车道的建设规模。对于完善郑州市经开区周边的交通条件、促进郑州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室内高架道路的首层层高为5米,净高为4.4米,二至六层的层高均为4米,中部净高3米,两侧最小净高为2.7米。室内高架道路和停车场的载荷较大,而梁高度又是越小越好,两侧的立柱纵向间距为15米,楼板,纵梁和横粱为现场整体浇制,整体结构可以降低梁的高度。室内高架道路和停车场的两侧均设置防护栏杆,采用敞开式  相似文献   

18.
第41届世界博览会(EXPO)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为期184天。届时,来自世界各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0余万游客到上海参观游览,人流和车流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空前规模。为确保世博期间高架道路的安全畅通,就目前高架道路通行情况,以及世博期间高架道路排堵保畅对策与措施进行调研,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出口匝道拥挤的成因的基础上列举可能采取的各项工程措施。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典型出口匝道建模,针对各工程措施进行仿真研究,指出机非干扰是影响交通改善程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评价模型中不同衔接段长度下的交通运行状况,研究延长衔接段长度对交织区交通运行改善程度。为高架道路出口匝道区域工程改造实施与否以及如何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架道路对维持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能起到重要作用,为探索高架道路出口区域交通拥堵原因,从交通流可靠性理论出发,选择概率可靠性评价指标,提出基于驾驶行为的高架道路出口匝道交通流可靠性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高架道路出口匝道交通流运行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