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蓓蓓  蔡大富 《水运工程》2014,(12):110-115
戴家洲河段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之一,该河段采取分期治理措施。戴家洲右缘下段守护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为巩固一期工程成果,抑制戴家洲右缘下段的冲刷后退,制止直水道平面形态向不利方向发展,为后续工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分析认为:工程的实施有效稳定了右缘下段岸线,改善了直水道航道条件,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戴家洲右缘护岸工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蔡大富 《水运工程》2011,(10):95-99
为巩固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成果,制止直水道平面形态向不利方向发展,为总体工程的全面实施创造条件,实施戴家洲右缘护岸工程十分必要;分析了戴家洲右缘崩退情况、演变特点,研究了岸线守护部位及长度,确定了守护原则与目标;对工程方案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对水面线、流速场、近岸流速、汊道分流比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确定了工程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水道港口》2015,(6):533-536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在实施护岸工程前,戴家洲右缘持续发生崩岸。文章结合戴家洲右缘崩岸情况,从地质、地形、水流条件等角度分析了该处发生崩岸的原因。采用稳定岸坡作为崩岸发生的临界判别指标,基于三峡蓄水前后戴家洲右汊典型断面多年实测资料,得到了戴家洲右缘稳定岸坡值。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河演较为剧烈,尤其是分流比相当的分汊河段河床演变规律较为复杂。以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为例,分析了分流比相当的分汊河段的演变特点,河势变化、浅滩演变及航槽特点,并结合三峡蓄水前后河道边界、上游河势、来水来沙条件等变化,确定了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闫军  蔡大富  黄卫  黄蓓蓓  曾方 《水运工程》2015,(10):112-117
戴家洲河段属于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河段之一。一期工程实施后,航道条件有所改善。但戴家洲右缘下段受冲崩退,影响一期工程效果和后续工程的实施,使已出现的有利趋势向不利方向变化。结合戴家洲右缘地质组成,提出了守护工程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结构稳定性验算,有助于提升对类似工程的比较认识。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总体工程和一期工程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一期工程的整治效果。一期工程整治效果主要体现在:稳定了戴家洲水道枯水期分流条件,直水道进口段弯道形态得到改善,弯道凹岸边界得以延长,弯道水流特性变强,进口段河宽受到控制,浅区航道条件改善,为总体工程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叶志伟  刘玉娟  杜勇 《水运工程》2021,(11):116-122
戴家洲河段是长江干线武汉—安庆段6 m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最复杂的滩段之一,是实现6 m水深通达武汉的重难点河段。针对戴家洲河段6 m水深不足的问题,分析新水沙条件下戴家洲河段航道条件及变化趋势,提出治理思路、原则与工程方案。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后,戴家洲水道可以实现6.0 m×110 m×1 050 m的建设目标,在不利水文年需实施少量维护性疏浚,为后续达到200 m航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天然水流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的来水来沙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该河段水流动力轴线的位置、戴家洲洲头局部流态、分汇流点的位置以及各级流量下断面平均水深、断面平均流速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各级流量下的比降、分流比进行了研究,并对两汊平均流速、平均水深,涨、落水期的水深、流速、比降等进行了比较,以加深对河段水流运动规律的认识,同时为工程方案整治效果的分析比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口岸直水道是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重点整治河段之一。基于多年实测地形资料对口岸直水道的河床演变趋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口岸直水道12.5 m深水航道治理思路,提出了工程治理方案,并采用非均匀、不平衡输沙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方案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计算表明:口岸直水道河势总体稳定;落成洲左汊放宽段存在过渡段浅滩,过渡段浅滩航道条件随水文年过程的不同而存在好坏变化;鳗鱼沙心滩在不同水文年冲淤变化频繁,但受上游来沙大幅减少的影响,冲刷、萎缩是鳗鱼沙沙体变化的主要方向或趋势。该水道航道治理的基本思路应以稳定落成洲头部和鳗鱼沙心滩的守护工程为主,并配合丁、潜坝适当增加浅区的冲刷能力。通过工程措施可以达到12.5 m深水航道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0.
长江干流分汊河段众多,自然条件下,分汊河道内心(边)滩冲淤交替,主流随河床冲淤在多汊间调整,不利于航槽边界稳定,对于分流比相当的分汊河段(如戴家洲河段)航道治理技术则更为复杂。本文以戴家洲河段为例,分析了河段、浅滩演变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整疏结合”的治理思路,并通过试验分析优化了整治方案。成果可为类似河段河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航道整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对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的航道变迁及碍航特点进行了分析。依据河床演变分析,对分汊河段的择汊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航道整治原则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确定整治原则为:维持分汊、择汊直港,守控洲头、调整水流、护岸守滩,综合布局、统筹兼顾。进而提出了3个航道整治基本思路,并根据航道整治目标河型的概念选择了目标河型。在河床演变分析及整治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航道整治工程总平面布置设想。  相似文献   

12.
鱼骨坝作为一种类型的整治建筑物,在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戴家洲河段为长江中下游一较为典型的分汊河段。以该河段航道整治为例,介绍鱼骨坝工程设计方案,归纳总结鱼骨坝设计方法和有关参数选取原则,对深入认识鱼骨坝在分汊河段航道整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类似河段航道整治中采用鱼骨坝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规划,岷江龙溪口—宜宾段将通过航道整治达到内河Ⅲ级航道标准.该河段多年历时保证率95%的流量仅能达到662 m3/s,但是岷江上游紫坪铺、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的建成对下游河段通航流量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紫坪铺水电站蓄水前、后高场水文站的径流、泥沙资料,分析紫坪铺等大型水电站建成后对下游河段水沙特性的影响,得知岷江上游...  相似文献   

14.
分析梧州水文站1955-2010年近50年的水沙系列数据及长洲枢纽建设前后2002-2011年间坝下近坝段的地形变化.结果表明:西江径流变化相对平稳,而来沙变化经历了3个时段,自2003年起梧州水文站输沙量及含沙量急剧减小,虽然其变化的时间在长洲枢纽建设前后,但长洲枢纽的建设并非是造成坝下梧州水文站输沙量和含沙量减小的主要原因;长洲枢纽建设前后河床的剧烈变形,主要为河道采砂和航道升级整治所造成.  相似文献   

15.
许清文  史本宁 《水运工程》2020,(S1):150-153
郁江的河道演变对河流的堤防安全、河势稳定、防汛抢险等影响重大。以郁江贵港市区河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河段的历史演变,对24个典型断面的断面特征和河床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在近30 a河槽变化不大,河势相对较为稳定,河道各个断面有冲有淤且变化幅度较小;在现有水沙条件下,未来河段将呈缓慢淤积的趋势,贵港和桂平航运枢纽对河势及冲淤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口南支河势呈现出良好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演变模式。这种演变模式的构成既与南支边界条件的改变密切相关,也受上游下泄水沙的影响。以历年地形和水沙资料为基础,详细分析南支沙体与沙体之间、沙体与主槽之间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关系,阐述上游水沙变化和周边工程对南支河势演变进程的影响,并对南支河势的演变模式作探讨性概括。  相似文献   

17.
武汉天兴洲洲头整治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年河道实测资料,对武汉天兴洲洲头整治工程河段历史、近期河道演变以及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龟山至阳逻河段,汉口边滩淤积发展,并已移至天兴洲北汊口门附近;滩槽相对稳定;天兴洲汊道自20世纪70年代完成主支汊交替转化后,两汊分流比总体上保持稳定;工程实施前后深泓线的走向没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夏云峰  闻云呈  梁婷 《水道港口》2010,31(5):501-505
通过建立大通至长江口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在实测资料验证的基础上计算得出沿程各站逐时潮位。利用计算得出的逐时潮位资料,研究了江阴、徐六泾和六效的高潮位以及日平均潮位与上游大通径流量的相关关系,分析上游径流与近河口河段潮位影响趋势。通过一维水沙数学模型结合不同潮差累积频率的代表性潮型作为下游控制条件计算,在比较河段实测冲淤量与计算冲淤量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潮差累积频率的代表性潮型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戴家洲右缘崩岸特点、崩岸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戴家洲右缘崩岸敏感性计算,分析了戴家洲右缘崩退与直港航道条件的关系。根据直港合理曲率半径以及崩岸敏感性计算结果分析了护岸时机,确定了对戴家洲右缘下段先进行守护,而戴家洲右缘上段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守护,并提出了先期护岸长度。对长江中下游已有护岸措施及其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护岸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