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介绍了国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抗干扰技术现状,概述波束形成抗干扰方法与自适应零陷抗干扰方法的原理与实现方法,通过仿真对这两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给出了北斗卫星导航抗干扰系统的技术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程绪红  焦永强 《港口科技》2012,(11):22-25,32
为适应海洋工程发展的需要,研制了北斗卫星系统。阐述北斗卫星系统的定位、授时及短报文功能及其在航道工程中所要发挥的作用。分析海洋工程面临的问题。对北斗卫星系统对海洋工程施工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与展望,提出北斗卫星系统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方案,为北斗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拓展了思路与空间。  相似文献   

3.
北斗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全球定位与通信卫星,基于北斗卫星,舰船、汽车、飞机等能够实现准确的定位、通信等功能。在基于北斗卫星的船载通信监控系统中,北斗高频信号的捕捉、译码是实现通信与监控功能的前提,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介绍基于北斗卫星的船载通信监控系统原理,然后结合北斗高频定位信号的特点,开发一种高频信号捕捉电路,有助于提高船载北斗通信监控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为探索北斗系统应用于船舶导航的定位的可行性,对比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与GPS技术的单历元双频模糊度解算固定率和载波相位差分动态定位精度差异,结果表明北斗导航系统与GPS技术定位精度差异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满足船舶导航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航海》2017,(5)
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不断成熟,北斗技术呈现出应用范围扩大、功能不断增多、针对性不断增强的趋势。物联网、E航海、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为航标信息化加入了新的元素,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融入到航标新技术中去,成为航标信息化系统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阐述了北斗卫星技术和航标信息化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初步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从2000年我国北斗一号启动,到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有8颗卫星在轨组网,实现区域性卫星导航,2012年有望覆盖整个亚太地区。预计2020年将有35颗导航卫星飞天织网,像美国的GPS系统一样覆盖全球。目前,导航卫星有GPS的32颗、格罗纳斯的22颗和2颗伽利略实验卫星,再加8颗北斗卫星,增加了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  相似文献   

7.
介绍国内外卫星定位跟踪浮标的技术现状,研究提出了基于北斗卫星定位通信技术实现海上溢油跟踪的微型浮标,优化了相关技术参数,其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海上溢油的快速跟踪技术水平,增强海洋环境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8.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北斗系统的应用涉及到国家各个领域。本文对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军、民用领域的应用场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信号捕获作为实现北斗卫星船载导航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为此研究基于北斗卫星船载导航信号并行捕获算法,在短时间内捕获卫星信号,为船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建立北斗卫星导航信号模型,依据模型生成的北斗卫星导航信号,采用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算法以及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算法,通过并行频率搜索和并行码相位搜索分别将伪随机码相位、载波频移的二维搜索变成一维进行并行搜索,获取北斗卫星信号的伪随机码和载波频移,实现北斗卫星船载导航信号并行捕获。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成功地捕获船载导航信号,并且捕获耗时短;对船载导航信号的载波频率估计误差小。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北斗卫星组网完成,北斗技术在航海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且更加成熟,其中北斗技术在航标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般航标上主要使用北斗的定位和短报文功能,利用北斗定位精准确定航标的经纬度,再使用北斗短报文功能,每间隔1小时发送1次航标的设备数据信息,实现航标的远程遥测遥控。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舰船上采用的导航系统存在北斗卫星信号接入识别率低、目标识别精度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北斗卫星的舰船导航系统定位目标精准识别方法。针对传统方法对北斗卫星信号运算过程资源消耗大,运算率低的问题,引入Cstx小波融合算法,对北斗卫星信号进行定向专属计算。同时,为解决目标识别精准度低的问题,引入神经追踪特征算法,对专属解析后的北斗卫星图像目标进行动态特征追踪与提取锁定。最后,通过仿真模型实验证明,提出的基于北斗卫星的舰船导航系统定位目标精准识别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精准锁定识别北斗卫星导航内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北斗短报文技术和ISPS规则下的人员安保要求,设计了船舶人员安保管理系统。研究了北斗卫星天地海网络和短报文技术,设计了高可靠性的北斗ISPS船舶网络和船舶人员出入口信息点布局及低功耗便携式BDS北斗卫星微基站,并安装于救生设备上,以便船舶遇难时,无论船舶还是救生设备都能够及时通过北斗卫星网络向总部求援,实现双向通信。提出并采用了Super-Bluetooth算法以便实现蓝牙多对多通信,提出并采用了基于RSSI信号模糊集合和贝叶斯函数的IB-FSB模糊智能算法,以便实现蓝牙手环的查找和定位,设计了支持IP67防护标准的专用智能手环和BR通信微基站方案,讨论了系统可靠性设计、编码设计和软件设计。研究和试验成果表明,本系统解决了蓝牙组网和模糊识别问题,达到了设计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海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覆盖,讨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服务在水上安全通信领域的应用,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功能和北斗卫星无线电测定(RDSS)业务为水上领域不同行业众多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共享、短报文信息转发等服务。分析基于北斗短报文服务的航标建设、虚拟航标、水上安全信息播发、应急救援等具体应用,以北斗分理服务平台为例,阐述其作为统一平台的功能和优势,为实现救援及其他服务提供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军装备保障指挥的军事需求,分析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和MGIS的功能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和MGIS的海军装备保障指挥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将计算机技术、MGIS、北斗卫星定位通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装备保障指挥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使定位信息与电子地图实时地、准确地进行配准,使指挥员对战场环境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大大加强对装备保障的全面控制和管理,提高装备保障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徐建豪 《中国海事》2011,(12):34-35
一、北斗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户终端3部分组成。其中导航通信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执行地面控制中心与客户端的双向无线电信号的中继任务;地面控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气象传真图的压缩与复原技术,比较不同的压缩方式,选择出其中最适合气象传真图的压缩方法,并应用"北斗"信道进行实际传输测试和仿真试验,得出不同传输频度、不同格式气象传真图的传输时间,比较不同的传输方式,从而选出最优的传输方式,实现气象传真图的远程传送。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港口企业在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北斗导航终端设备价格较高,多数用户难以接受,容易使港口企业更加青睐GPS终端设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助力实现交通运输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中国再次一箭双星,北斗家族又增加了两个新成员。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以及应用技术的不断提升,加强北斗品牌建设,让北斗系统深入人心,使得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北斗的内容和核心,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中国北斗,并称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 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  相似文献   

19.
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架构,自主研发我国的海上安全与通信系统,以更好地保障海上生命和财产安全,掌握核心安全数据信息,及时有效地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实现时间域、空间域和数据域的三维信息通信与交互,为船舶提供全时域、全海域的高保密性以及连续可靠的通信、导航和监视服务。系统通过融合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和卫星增强系统两大资源,采用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收发扩容技术、模块化开放式系统架构设计和基于北斗技术的海上安全与通信机制等关键技术,构建基于北斗技术的全球海上安全与通信体系。系统可实现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海上安全信息监控、区域选择性海上安全信息播发与接收、特别业务及海上常规数据通信等功能。开发该系统对提高船舶航行安全性、加强安全数据监控、保障海上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电子海图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船舶监管系统。该系统利用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实现船舶状态上报、遇险求救调度及公共信息发布,通过网络电子海图实现船舶状态、监控区域等信息展示,为海事管理部门提供调度救援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