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火凤山隧道的分岔小净距段由于其工程线路复杂,同时又位于城市建筑群下方,施工存在较大风险,为了保证分岔隧道的安全施工,同时考虑经济效益,选取最优的隧道施工参数极其重要。本文针对隧道分岔段的最优施工参数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包含隧道开挖进尺和初支混凝土厚度,并基于有限差分法对不同工况下的支护结构应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开挖进尺组合下支护结构的应力最大值差异较大,适当增加隧道的开挖进尺,不仅能缩短隧道整体开挖时间,同时能够有效缓解结构受力,并减少应力集中区域的应力。随着主线隧道和连接线隧道的喷射混凝土厚度的增加,隧道支护结构的整体刚度提升,支护结构的应力最大值相应减小,但对应力最小值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施工安全及经济效益,主线隧道宜采用1.6m的开挖进尺与26cm的喷射混凝土厚度,连接线隧道宜采用1.6m的开挖进尺和24cm的喷射混凝土厚度。  相似文献   

2.
分岔隧道是在西部山区交通建设中出现的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隧道形式,文章介绍了在八字岭分岔隧道实施的锚杆轴力现场监控量测,分析了分岔隧道围岩和锚杆支护系统的变形和受力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在分岔隧道中,小净距段锚杆受力最大,连拱段次之,大拱段最小.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科研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某隧道的工程概况,分析了其隧道开挖施工方案,详细探讨了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和洞身开挖施工技术,指出对于本隧道的洞门及明洞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对于洞身V级、Ⅳ级、Ⅲ级围岩均采用台阶法开挖,希望相关经验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连拱隧道施工中,采用无中导直中墙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加快施工进度,解决整体式直中墙连拱隧道施工工序复杂、转换多以及直中墙渗漏水等问题。结合贵州省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云庄隧道出口端路段施工实例,对无中导双壁式直中墙和无中导三层薄壁式直中墙连拱隧道施工工艺流程、连拱段开挖、直中墙施工等施工技术与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类似连拱隧道项目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四人八垴隧道通风方案、通风井井位选择、斜井与竖井的方案比选,并确定在ZK20+030处设置通风斜井.叙述了斜井平纵面、净空断面、衬砌结构、防排水的设计原则、思路及方案比选;斜井井底借鉴了分岔式隧道设计,技术创新方面采用叉洞结构,由大拱段、连拱段、小净距段三部分组成,使斜井与送排风联络风道连接平顺、顺畅,减少通风阻力,降低运营费用.初步拟定了斜井的施工方法,提出了斜井设计与施工的一些经验,可望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结合隧址地质特征,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北固山隧道出口段在采用不同开挖工法条件下围岩和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规律的差异,同时结合施工工序和工程特点对不同开挖方法的选取进行了分析比选,最后得出了北固山隧道出口段采用弧形导洞预留核心土法开挖是符合隧道设计规范、又满足围岩及支护稳定性要求的施工方案,且施工工艺简易,经济.研究成果将对同类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托重庆火凤山隧道工程的修建开展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施工工序对各断面形状的影响效果,并结合各断面形状所采用的施工工法,提出合理的施工工序.结果表明:(1)对于采用CD法施工的17 m特大断面段与21 m特大断面段而言,优化后的施工工序对围岩位移与塑性区的控制效果较为有限,但能有效改善开挖过程中初期支护应力的应力集中现象、降低应力值,且应力集中分布的位置有所差异.同时,通过优化施工工序能够减小支护结构左右侧应力分布不均匀程度,改善隧道开挖后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2)通过采用左右交互开挖的施工工序,24 m特大断面段与30 m特大断面段的围岩位移与支护结构应力均有所减小,同时对围岩的扰动也有所下降,但改善效果不及CD法明显.整体而言,优化后的施工工序对24 m特大断面段与30 m特大断面段隧道开挖较为有利,建议采用优化后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某山区隧道为研究背景,介绍了该隧道开挖支撑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了该隧道穿越断层段的施工技术,并通过施工监测评估支撑效果.监测结果显示,开挖后仰拱喷射混凝土以及闭合隧道的支撑系统尽快施工,能有效地抑制隧道变形.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某高速公路隧道1~#段开挖施工工程为例,利用有限元数值软件MIDAS-GTS NX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分析采用上下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等施工技术开挖时,隧道浅埋段埋深10m处围岩衬砌的应力变化、位移及塑性区分布情况,确定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为该工程较合理的开挖方式,为类似高速公路隧道浅开挖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下穿既有公路的土江冲隧道双层管棚设计及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常—吉高速公路上的土江冲隧道是一座下穿既有公路的四车道连拱隧道,施工中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在洞口段采用双层管棚作为辅助施工方法,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和319国道的畅通;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附近的管棚变形最大,隧道开挖纵向影响范围为1.5~2.0倍开挖高度。文章介绍了管棚设计、施工情况和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