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6月4日,韩国海军第3艘“孙元一”级AIP潜艇“安重根”(Ahn Jung-geun,舷号SS-075)号在蔚山现代重工造船厂正式下水。至此,韩国海军订购的首批三艘214型常规潜艇已全部下水。其实,半年前的2007年12月28日,“孙元一”级首艇“孙元一”号就已正式服役,摘得了亚洲第一艘实战型AIP潜艇的桂冠。  相似文献   

2.
《游艇业》2011,(11):34-34
或许不少人都有驾驶潜艇游览水下风光的梦想,却一直没能实现。最近韩国Raonhaje公司设计、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小型电动半潜艇EGO,让水下航行不再是梦。  相似文献   

3.
海狼的后代——德国新宠U-31潜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4月,一艘奇特的潜艇出现在德国基尔军港。这是德国212A型U-31“克拉西”号替艇开始的首次试航.国际主要媒体都往它这儿聚焦.庆贺世界上第一艘全新燃料电池(AIP)驱动的新型潜艇下水。研制燃料电池潜艇的还有美国,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但是德国人却捷足先登了。所有的德国人都为U_扪自豪,因为它闯开了常规  相似文献   

4.
2003年8月8日晚,在世界上最大的潜艇生产厂一俄罗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一座全封闭的巨大船台前,聚集着大批俄罗斯高级官员,他们是来参加新一级攻击核潜艇下水仪式的。能让这些日理万机的俄罗斯高官齐聚这里,显然这艘潜艇也非同一般。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天要下水的潜艇就是俄罗斯刚建造完成的最新一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210”!  相似文献   

5.
《机电设备》2003,20(4):6-6
由德国研制的世界第一艘燃料电池驱动的潜艇U31号已在基尔港下水,在波罗的海西部水面开始了首次试航。这种潜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驱动力来自燃料电池,因而水下巡航时不易被发现。此外,这种属于212A级的常规潜艇还配备了先进的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将传感器、武器系统等和中央控制设备高度集成,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战斗能力。除德国外,美国、俄罗斯等也在研制燃料电池驱动的常规潜艇,但U31号潜艇是最先下水的。研制者称,它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常规动力潜艇”。U31号由霍瓦尔特造船厂制造。造船厂发布的新闻公告说,早在1994年,该厂便与德…  相似文献   

6.
日本第一型实战AIP潜艇 2007年12月5日上午11时-11时10分(日本当地时间),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一代2900型“不依赖空气推进”(AIP)常规潜艇首艇1655在三菱重工集团神户造船厂举行了下水仪式,该艇被命名为“苍龙”号(舷号SS501)。按照计划,“苍龙”号将于2009年3月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工作,  相似文献   

7.
今年上半年,韩国海军的新舰下水和服役速度如同发飚一般:5月25日,KDX-3型驱逐舰首舰“世宗大王”号下水;6月13日,第2艘214型潜艇“郑地”号下水6月28日,第1艘PKX导弹艇“尹永夏”号下水;7月3日,“独岛”号两栖攻击舰(韩国海军称为直升机登陆舰,舷号6111)服役。至此,仅剩计划中的3000吨级潜艇KSSX和正规航母KCVX还未露面。在上述这些新舰中,“独岛”号两栖攻击舰最具意义。  相似文献   

8.
《船电技术》2009,29(10):57-57
亚洲地区的水下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不仅各国装备的潜艇数量直线上升,而且性能越来越先进。按照日本防卫省的规划,新下水的16SS型潜艇将用于填补现役“亲潮”级潜艇和今年开始研制的“新世代高科技潜艇”之间的“空挡”,在2030年使整个日本潜艇群实现“准核潜艇化”,继续保持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水下军备竞赛中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外界对俄罗斯海军第4代常规动力潜艇677工程“拉达”级(出口型称为“阿穆尔”级)始终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2004年10月28日,“拉达”级潜艇的首制艇“圣彼得堡”号在位于圣彼得堡的海军,上将造船厂下水,从而揭开了笼罩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下水仪式之后,“圣彼得堡”号潜艇随即在芬兰湾进行了首次潜水试验。根据计划,该艇在完成各项测试后将于2005年下半年正式加入俄罗斯海军服役。尽管“拉达”级姗姗来迟,但它开启了俄罗斯常规潜艇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正据海军技术网报道,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HII)在其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完成了美国海军最新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潜艇印第安纳号(Indiana,SSN 789)的下水任务。这是这艘排水量7800吨的潜艇在詹姆士河成功下水之前,首次离开建造现场被运往浮船坞。之后它被送至造船厂潜艇码头后将完成最后的舾装、试验和给船员颁发合格证书。印第安纳号是第8艘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交付美国海军的弗吉尼亚级潜艇。  相似文献   

11.
韩国海军的第一艘LPX级军舰即将下水,这是一种象轻型航母一样装备有飞行甲板的军舰。据称,这艘军舰以韩日之间有争议的“独岛”的名字命名,将用于包括联合国维和和灾难救援等多种任务。目前,美国正在削减在韩驻军,韩国需要发展独立自主的防务能力,“独岛”号登陆舰的下水为韩国海军打开了新的行动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武君 《船艇》2005,(9):20-22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潜艇,突出轻型隐身远程,综合作战性能世界一流.据法国《航宇防务》今年7月5日报道,德国海军预定建造的全部四艘212A级潜艇的最后一艘在爱登下水,它被命名为U34。该级别潜艇命名以U和一个数字组成是海军的传统。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潜艇,它们卓越的性能突出地表现在比其它潜艇长得多的潜航时间,因为它采用的是新型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  相似文献   

13.
前沿军闻     
韩海军开始建造KDX-Ⅲ级宙斯盾驱逐舰 我舰载机首次夜闻着舰成功 以色列研制出远程遥控型无人巡逻快艇 俄首艘“拉达”级柴电潜艇“圣彼得堡”号下水 美国海军接收第一座76毫米超快速舰炮系统 俄“阿穆尔”级潜艇可垂直发射“布拉莫斯”反舰巡航导弹 DD(X)驱逐舰将配装Mk110型57毫米舰炮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对于韩国海军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随着KDX-III型“世宗大王”级驱逐舰首舰和第二艘214型常规潜艇的下水,以及最后一艘KDX—II型“忠武公李舜臣”级驱逐舰和东亚地区第一艘具备直通式甲板的两栖攻击舰“独岛”号的服役,韩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舰艇的吨位越来越大,性能也越来越高。这一系列计划都让人们看到了韩国要打造一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的实力和决心。然而,在快速推进大型海军装备建设的同时,韩国海军对中、轻型舰艇的发展同样没有停止,6月28日下水的新一代PKX型导弹艇(也有将其称为轻型护卫舰或轻型巡逻艇,由于其上装备有导弹武器以及国内对类似轻型舰艇的习惯叫法,本文将其定义为导弹艇)标志着韩国轻型舰艇同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它也将作为未来韩国海军近海防御及维护近海海洋权益的主要力量。 作为与韩国一水之隔的日本,虽然与韩国一样是美国在亚洲的主要盟友,但两国却在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方面存在着极大争议,虽然双方爆发大规模海上冲突的可能性很小,但近年海上小规模冲突和对峙时常不断。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韩国PKX导弹艇最有可能遇见的对手就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隼”级导弹艇,它们相遇后哪一方会体现出更为强大的实力呢?本文拟从技术性能方面对双方进行一下较为客观的比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潜艇是海军武器装备序列中的重要武器,只要有能力的国家一般都会装备一定数量的潜艇,以完善海军武器装备体系,提高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近年来,随着常规潜艇的扩散,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加入“潜艇俱乐部”,掀起了新一轮的潜艇热。作为世界最敏感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北亚,自然不会缺席新一轮的潜艇热,而作为东北亚地区一直致力于增强海军实力的韩国,自然也不会缺席这一轮热潮。  相似文献   

16.
《船电技术》2017,(12):I0012-I0013
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办公室2017年10月30日消息,俄罗斯海军的两艘677拉达级柴电潜艇的建造工程如期进行,其中喀琅施塔得(Kronstadt)潜艇计划于2018下水。  相似文献   

17.
描述国内外潜艇建造中的预舾装技术的现状和应用,针对我国潜艇工业提出潜艇预牺装技术所要解决的葳问题和潜艇预舾装技术的基本原则,给出潜艇预舾装的考核指标不)预装率;(2)大合拢前舾装工作的完整率;(3)下水前舾装工作完整率,由于特殊性,详细列出了通常与船舶系统的大部分结构有接口的船体舾装部件并就可预装的潜艇舾装单元的划分作了说明。围绕;(1)潜艇预舾装中船体、推进、电力等专业综合布置时的关系;(2)潜  相似文献   

18.
由俄罗斯北德文斯克北方机器制造公司建造的最新一艘636型常规动力潜艇已于近日下水。预计一个月后还将有另外一艘同型号潜艇建造完毕。  相似文献   

19.
徐亦凡  何斌  何成 《船海工程》2007,36(5):138-140
通过垂直面操纵运动仿真,得到了某型潜艇在以不同首倾角和航速下潜过程中的最小挽回深度,分析首倾角和航速对最小挽回深度的影响,潜艇在下潜过程中进行挽回操纵时应保持潜艇龙骨下水深大于最小挽回深度。  相似文献   

20.
4月份,世界上第一艘全新燃料电池驱动的212A型U31“克拉西”号潜艇,在德国北部基尔港下水,开始了首航。 “克拉西”号潜艇长55.9米,艇宽7米,吃水6米;水上排水量1450吨,水下排水量为1830吨;水上航速12节,水下航速20节;最大潜深200米;自持力49天。艇员编制27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