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处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与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体系的关系,提高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接受度,实现知、信、行的统一。为此,本文从静与动、道与人、前与后、上与下、正与负、古与今、中与外、知与行、首与尾和单与众等十个方面,全方位、多视角、操作性地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和流程中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玉柴集团"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理念的提出,始于2006年2月26日玉柴的营销商务年会,这是玉柴首次对自己的企业责任重新进行定位,明确把玉柴的使命与社会、民族、国家的长久兴旺联系在一起,提出通过打造绿色动力,节约资源与能源,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玉柴与用户、与公众、与社会和谐相处、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其内在本质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政党性与人民性、科学性与情感性、崇高性与大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典型特征,实现中国梦需要坚守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壮大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4.
书法形成经过了一个错综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二重性格书写与文字、象形与刻划、原始与时代、神性与人性,并衍生出三个阶段原始文字的实用工艺性阶段、文字装饰阶段、高级的纯线条艺术阶段,这些性格与阶段皆与华夏文化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高速道岔行业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高速铁路道岔领域(包括部件选型与结构设计理念、高速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分析理论、不同线下基础道岔无缝化设计方法、合理刚度及均匀化设计方法、长大轨件转换计算理论、关键联结部件动静力强度分析、动力学性能测试技术、道岔侧股平面线型与结构设计、制造与铺设、维护与管理等)的学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趋势.要适应未来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高速道岔仍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挑战,例如,更高速度的下一代高速道岔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全寿命周期设计、轮轨匹配与车/岔动态性能优化、新材料和结构的研发与应用、状态实时获取与性能评估、健康管理及故障预测、能效保持等问题,需要深度融合先进材料与制造、智能与自动化、大数据与云计算、精密测控与效能提升等前沿技术,着力提升我国高速铁路道岔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通过现状剖析、问题导向,以期为铁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省交通科技发展状况,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来提高认识,如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继承与创新、自主科研与技术引进、投资与效益、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以进一步推动我省交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昆山发展货运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条件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北至东北与常熟、太仓两市相连,南至东南与上海嘉定、青浦两区接壤,西与吴江、苏州交界;交通便利,内有昆山火车站,邻近虹桥、浦东机场、上海火车站,毗连上海港、太仓港。  相似文献   

8.
企业与社会需求是高职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而岗位职业标准则是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为了做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基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企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得出了该专业对应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分布与工作任务、能力、知识与素质要求,从而提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前10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前10年,我国城市交通及交通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发展迅速,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创新。从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转型与发展、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与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回顾新世纪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背景,并介绍新世纪前10年交通规划在理论与技术方法上的转变及创新,包括:交通规划目标的转变、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及土地利用的整合、技术手段与模型理论,以及交通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等。最后,对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高铁枢纽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城市中心区交通规划、街区交通规划,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等典型规划示例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10.
盾构法修建地铁隧道的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我国城市地铁的大力发展,盾构法作为安全、环保、快速的建设手段,在地铁隧道修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综述我国城市地铁盾构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近期新的发展趋势,讨论了采用盾构法修建地铁隧道存在的技术问题,介绍了近期国内外盾构设备制造技术与选型技术、盾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复杂条件下盾构隧道结构性能、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劣化特征与耐久性的相关技术研究与新进展,展望了未来我国地铁盾构隧道关于特种断面盾构的制造与应用、盾构扩挖修建车站技术、灾害与事故的影响与评估,以及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与维修养护体系的建构等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沈阳市浑南新城为例,重点探讨城市道路竖向设计的10个技术要点,包括与上位规划结合、与现状地势走向一致、考虑规划预留的建设条件、与道路平面规划同时进行、与河流水系分布和走向结合、与道路建设结合、满足防洪排涝要求、满足河道通航要求、满足铁路净空要求、考虑有轨电车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布设,同时提出道路竖向设计的两个校核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了计算机辅助船基的管理方法,设计了B/S与C/S混合型管理系统,并结合航海国际公约的具体要求,阐述了数据库框架设计、网络建设与数据通信方法、航海计算子模块编程与数据库访问操纵编程、界面可视化编程等具体内容。经测试表明,系统能实现船舶基础资料管理、设备与备件管理、船员管理、航次管理及相关货物管理、检验修理管理、应急演习与海事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功能,将有利于促进该区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该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便捷的交通网络等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具有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打造融合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旅游区,正确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化进程中,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存在功能不明确、衔接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论文根据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功能、标准、速度等主要区别,论证公路与城市道路动态融合的必要性,以经济发展、城市规模、路网布局、公路功能、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因素,探讨了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的连接位置、立体交叉间距和标准,平面直接连通的缓和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析导致城市拥堵的原因,倡导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以交通管理、交通供给、交通需求为出发点,提出深化交通体制改革与加强智能信息管理,增加道路有效供给与提升停车管理,构建快速公交系统与加强汽车需求管理,并结合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与交通建设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图书的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能否积极有效地合作沟通,决定了装帧环节的顺畅与否,更影响着图书设计效果的优劣,最后也必然关系图书营销的成败.一个好的图书装帧设计,是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积极合作,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群体特征,使设计与图书的目标读者产生心理共鸣的成果.合作的前提是有效的沟通.不仅要注意沟通的时间、内容和重点,也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责任编辑要学会与美术编辑换位思考,适时适度地慎重选择和大胆放弃,懂得在坚持与妥协中寻找共性、达成共识.通过双方审美理念与文化意识的交流与碰撞、选择与放弃、坚持与妥协,不仅求得一个相对完美的图书设计,更是对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自身素质的一次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在交通领域也同样被引入.发展交通的目的原本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但目前却出现了"人与交通"、"交通与环境"关系的背离和异化,产生了人与交通,以及交通与生态间的矛盾和对抗,给社会和谐带来不良影响.如果"人与交通、交通与环境"能够和谐相融,那么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的利益就会更加密切,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就会更好,这是和谐交通价值取向的充分体现.本文拟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对"人-交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权利与义务”是现代公民最为本质的价值意识与行为。在实现资助主体与受助客体平等的基础上,明确资助主体与受助客体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培育现代慈善理念和意识、推动学生资助法制化和建立科学有效的义务约束机制,继而构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实现资助主体与受助客体的独立与平等、资助主体道德的完善和受助客体尊严的实现、规范资助主体与受助客体行为。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有效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现代物流的视野下探讨现代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有效融合,主要涉及现代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融合、客运与货运的互动与融合,这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与物流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据笔者在上海、江西的田野调查资料,考察民间信仰与儒、道、佛互动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从妈祖与中国海洋和平开拓、黄道婆与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等典型个案的分析中,探究民间信仰的形态、特征、功能与文化基质,论证新时期民间信仰应当成为中国宗教学重要领域的必要性.提出:只有将有悠久历史、信众众多的民间信仰纳入宗教学研究领域,才有可能从中考察出中国宗教信仰形态的特征与运动规律,构建出符合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宗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