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是在感知传感器对道路环境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对驾驶过程中的潜在危险进行预警提醒或主动控制干预。近年来中国交通部以商用车应用为试点,发布相关法规逐步强制推行辅助驾驶系统的配备,以切实提升商用车的安全性。感知传感器是辅助驾驶系统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充分分析视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际应用对性能和成本两个方面平衡的需求,给出了不同应用传感器的选型建议,为商用车辅助驾驶系统的传感器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瑞风商务车配备的泊车辅助系统(又称倒车雷达),可以在汽车泊车时精确显示车后障碍物的距离,以确保泊车的安全。瑞风商务车倒车雷达系统主要由控制器(安装于车身左侧内装饰板左下角部分,靠近后窗玻璃洗涤壶的右上角)、显示器、蜂鸣器(集成在组合仪表中,具体在组合仪表的右下角)和传感器(安装在后保险杠上)组成,传感器每套为4只。  相似文献   

3.
ADAS-汽车驾驶辅助系统正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迅速普及。车载雷达作为ADAS系统的重要组成,其技术发展直接影响着汽车智能化进程。毫米波雷达因为其波长的物理特性不受恶劣的环境影响,同时相比激光雷达又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厂家的首选。与24 GHz传感器相比,77 GHz传感器的分辨率和精度更高,体积小,正逐渐成为当前汽车领域的主流传感器。同国外雷达传感器供应商相比,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仍属于起步阶段,国内企业要在市场上与外企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是实现未来智能化汽车辅助驾驶的重要功能之一,以往该系统主要采用毫米波雷达感知周围环境,但是容易出现较多的误识别和漏识别情况。针对现存的问题,文章研究了自适应巡航感知系统,不同于以往单一雷达的方案,本设计采用毫米波雷达和视觉传感器融合的办法改善感知系统的性能。通过搭建电动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编写CAN通信报文解析程序,分析毫米波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特性等,完成了对雷达和视觉信号的采集及处理,实现了感知系统目标级融合。并在巡航和跟车工况下进行离线仿真,验证了目标级融合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感知系统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正>自适应阻尼控制悬架系统(ADS,Adjuster Damping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是一种新型电子控制悬架系统,奔驰轿车即装用了这种悬架控制系统。自适应阻尼控制悬架系统将加速传感器、转角传感器、车身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生产的09款雷克萨斯LS460L轿车配备了三项全新智能系统:自适应雷达巡行控制系统(Adaptive Cruise Control。简称ACC系统)、预碰撞安全系统(Pre-crash Safety System,简称PCS)和智能泊车辅助系统(Intelligent Parking Assist,简称IPA系统)。  相似文献   

7.
漫画:跨越     
EBS系统主要由气压制动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组成。气压制动系统包括制动踏板、储气筒、气压控制阀、气压制动管路和制动气室等。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ECU控制器、各种传感器(如3D力传感器、制动器摩擦片磨损传感器、耦合力传感器等)及电子控制线路等。  相似文献   

8.
忻文 《汽车与配件》2014,(45):31-31
<正>博世在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基础上推出了驾驶员辅助系统,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越来越高的要求,欧洲新车评价规程出台了新的标准,确定了未来驾驶员辅助系统的重要性。博世的驾驶员辅助系统以雷达或摄像头来探测车辆周围情况并进行分析计算,为驾驶员提供支持。中距离雷达传感器能够安装在汽车的前后部,也可安装在位于视野盲区的保险杠后方。传感器的探测距离及  相似文献   

9.
二、有分电器的点火正时电子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原则上可采用上述两种曲轴相位信息传感方法中的任何一种。不过实际上有分电器的点火正时电子控制系统几乎都采用霍尔传感器而不采用脉冲盘感应传感器。ECU根据传感器提供的负荷和转速等信息确定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并结合由分电器中的霍尔传感器提供曲轴相位信息,在相应的时刻以电子方式切断点  相似文献   

10.
软目标车在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ADAS)测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和效率。介绍了软目标车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通过分析乘用车的电磁散射特性、视觉及光学特性,论述了软目标车对于毫米波雷达、视觉传感器以及激光雷达在特征识别方面的设计要求,重点阐述了软目标车对毫米波雷达的探测及识别目标的响应特征——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的特征分布及其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为软目标车的开发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东方 《商用汽车》2011,(6):56-57
梅赛德斯-奔驰第2代主动制动辅助系统已于2010年底开始全面替代之前的系统,并应用在Actros载重车上。自带的雷达控制系统和0~89km/h速度范围内的实时监控是新系统的最大亮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卡车的安全性,梅赛德斯-奔驰开始在旗舰产品Actros载重车上安装了其第2代主动制动辅助系统。这套独特、多功能的安全系统在第1代系统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ESP(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是车辆新型主动安全系统。是ABS(防抱死制动系统)、ASR(加速防滑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TCS(牵引力控制系统)、AYC(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的结合。在ABS和ASR的基础上,增加了车辆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ECU通过庞大的监视网络监测车辆的状态和驾驶员的需求。发出各种指令确保车辆在制动、加速、转向等情况下行驶的稳定性。结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于8051系列单片机和传感器的汽车电子检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各种雷达速度传感器、热敏电阻式位置传感器和8051单片机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4.
应TRW(天合)汽车控股集团邀请,本刊记者于今年7月初参加了TRW在德国霍根海姆举行的大型媒体试乘试驾活动,并参观了TRW位于德国科布伦茨的制动系统技术中心及工厂。在7月2日的试乘试驾活动中,TRW全方位展示其在安全领域的产品,并重点介绍示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集成化制动控制系统(IBC)、24GHz雷达系统(AC100)及其它安全功能,如摄像传感器、主动安全带系统和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等。以"安全,人  相似文献   

15.
<正>一、概要1.动态雷达巡航控制系统有两种模式:定速控制模式和车距控制模式。2.巡航控制开关用于两种模式间的切换。巡航控制系统模式开始时处于车距控制模式。3.动态雷达巡航控制系统主要由行驶辅助ECU、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和ECM控制。4.组合仪表总成告知驾驶员控制状态。  相似文献   

16.
陈胜金 《汽车电器》2004,(11):60-61
1ESP控制原理动态偏航稳定控制系统ESP(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是汽车新型主动安全系统,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EBD、牵引力控制系统TCS、主动车身横摆控制系统AYC(ActiveYawControl)的结合。在ABS和ASR的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侧加速度传感器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ECU通过庞大的监视网络监测车辆的状态和驾驶员的需求,发出各种指令确保汽车在制动、加速、转向等情况下行驶的稳定性。ESP系统根据“从外部作用于汽车的所有力(不管是制动力、驱动力,还是任何一种侧向…  相似文献   

17.
在贵刊第72期(2006年第9期)上看到一篇关于宝马新7系夜视系统的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新颖。本人也想就刚刚在中国上市的奥迪Q7车型的换道辅助系统(SWA)作一下简单的介绍。换道辅助系统(SWA)通过对相邻车道,尤其是对汽车后方区域的持续监控,为驾驶员在超车和换道过程中提供信息支持。SWA利用雷达传感器检测车辆后方和两侧的环境(包括"视野盲区"),并在驾驶员准备换道时提供参考信息。当SWA识别到变换行车道有危险时,系统将提示。此时相应的车外后视  相似文献   

18.
技术扫描     
《世界汽车》2004,(5):36-37
新式汽车传感器 目前欧洲的大汽车公司正试图从欧洲相应机构为一种名为近程雷达的新式传感器获得许可。如果获得批准,首批装有新式传感器的汽车可能于2005年下线。据介绍,这种传感器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对汽车周边进行扫描。  相似文献   

19.
深入挖掘国际期刊和知名研究机构的文献,向广大读者介绍最新的汽车毫米波雷达技术和原理,收集了较为全面的77G毫米波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功能。梳理出雷达性能和应用功能之间的对用关系,同时对比了毫米波雷达和其他最新车载空间传感器之差异和优势。并将上述信息结合最新的三家主力半导体公司的汽车毫米波雷达硬件方案加以分析,提出在选择方案时如何在性能、技术特点和功能应用方面考虑。主要结论:毫米波雷达将是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空间传感器的基础和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车距测量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关键技术,是前碰撞预警和自适应巡航等功能的基础,单目摄像头相比于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价格低廉,获取图像信息量丰富,在ADAS系统中应用广泛,很多学者对单目测距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介绍了四种基于单目视觉的车距测量方法,详细阐述了几何关系法、成像模型法、数据回归建模法和逆透视变换法的原理及测距模型,通过分析基本测距方法的不足,逐步介绍其改进形式。最后给出了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