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商用车出口效益明显提升 2007年国内商用车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6月份商用车市场销量累计1289185辆,同比增长25.89%。相比国内市场,中国汽车市场整车国际贸易继续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汽车国际贸易再呈活跃,“中国制造”的海外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高速、持续”的增长期,中国商用车市场出口市场增长率“显高”;  相似文献   

2.
司康 《汽车情报》2007,(5):23-28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工业从商用车(尤指载货车,因按新分类方法客车占商用车的份额不足15%)起家,2004年以前,商用车曾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如图表1),1998年到2004年7年间,国内商用车市场年均增速达15.22%,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姚苠 《运输车辆》2011,(1):27-27
2010年12月5—7日,海义商用车维修设备有限公司在山东烟台举行了2010年商用车定位仪(设备用户)企业服务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用汽车维修服务站、轮胎经销店等商用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的新老客户160家,共260余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4.
2005年汽车市场总体走势平稳,内部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形成轮回发展的走势特征。2004年强势的商用车市场以重型载货车为代表在2005年走入低迷,而2004年快速回落的乘用车市场又重返升途,走势强劲,2004年刺激汽车市场发展的是乘用车与商用车的齐头并进,2005年变为乘用车高歌猛进,而商用车似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而前途迷茫。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政策和全球贸易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放缓。文章着重对2010年和2011年我国乘用车、商用车和自主品牌汽车等的产销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12年我国汽车市场的特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销情况受政策变动和经济因素影响,市场份额下降,汽车出口成为拉动2011年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力量。指出2012年汽车市场将以结构调整为主。  相似文献   

6.
司康 《汽车情报》2008,(14):10-13
1.中国柴油汽车市场依然由商用车独霸 近年来,全球汽车业都在迫切地寻求节油以及替代能源的方案,并且认识逐步趋于一致,即“三步走”:近期,推广柴油,以及非石油产品的天然气、乙醇等;中期,油电混合动力;远期,为资源丰富、污染为零的氢动力燃料电池。这其中,柴油发动机以其经济性、耐久性和优异动力性能,成为一种国际新趋势。如今在燃油最为昂贵的欧洲,路上跑着的汽车50%以上装着柴油发动机。然而在中国,目前汽车采用柴油机的比例(2007年)还只有23.2%,而且柴油汽车市场几乎由商用车独霸(如表1、图1)。换句话说,中国柴油机市场的走势主要由商用车的走势来决定。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1日,中国商用车发展高层论坛在西安召开。此次会议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以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货运装备技术分会(筹)主办,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其主旨内容是对近年来商用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2010年乃至未来几年我国商用车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阐述各自的发展思路,共同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  相似文献   

8.
《时代汽车》2007,(8):90-98
就在世界商用车列强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商用车出口海外的号角也已经吹响。然而.仔细观察中国的商用车产业.出口海外虽是不争的事实.但却多以印度,南美.中东等汽车工业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为主.而和以北美、英、法、德等汽车工业强国无缘。透析个中原因,不难发现,中国的汽车工业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的企业制定包括生产规模、科技创新、品牌培育、营销与售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综合竞争战略。需要我国政府积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更需要对发达国家与地区商用车市场的深入了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06年商用车市场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商用车市场基本状况从历史看,商用车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商用车在国内汽车市场一直占据绝大部分份额,年均增速达10.5%,高于GDP平均增速。2003年,全国汽车销售439万辆,其中商用车(客车 货车)242万辆,占62.41%;2004年,全国汽车销售507.  相似文献   

10.
辛木 《重型汽车》2013,(1):36-38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汽车行业总计销售汽车1930.64万辆,同比小幅增长4.33%.其中,商用车销售381.12万辆,同比下降5.49%.商用车中的卡车销售330.38万辆,同比下降6.80%,客车销售50.74万辆,同比增长4.01%.商用车市场销量连续两年跌幅超过5%. 不过,从2012年四季度各月数据看,商用车市场似乎开始呈现止跌企稳的态势.对于2013年商用车市场的发展走势,笔者认为企稳回升的可能性大,但增长幅度高低的关键要看国家刺激政策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临近农历年底,许多汽车企业召开2008年商务大会,总结2007年得失的同时部署2008年的目标、举措。在展望2008年市场时,商用车企业对2008年市场都表现出一定的担忧。但据笔者分析,商用车市场将出现分化,各细分板块会有增有降。如何把握宏观经济政策,主动出击,是许多汽车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  相似文献   

12.
岁末年初,许多汽车企业召开2008年商务大会,总结2007年得失的同时部署2008年的目标、举措。在展望2008年市场时,商用车企业对2008年市场都表现出一定的担忧。但据笔者分析,商用车市场将出现分化,各细分板块会有增有降。如何把握宏观经济政策,主动出击,是许多汽车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我国商用车进出口贸易双双跳“龙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整车出口仍然以商用车出口为主,占我国全部出口总量的54.4%。全年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高达637.53亿美元,同比增长37.90%,其中商用车进出口总额为6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29%,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乘用车。此外,去年商用车进出口贸易顺差高达创记录的40.43亿美元。这表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成长,商用车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对国际市场的拓展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法规、市场供求、上游产品价格、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商用车市场有效总需求明显不足,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各企业销售量月月连续下滑。从重型车市场可见一斑,2005年出现了重型车市场连续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整体市场总销售量不及2003年252571辆的水平,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根据2005年的统计方法,重型汽车统计数据为半挂牵引车、重型车二类底盘及重型载货车三者相加之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工业从商用车(尤指载货车,因按新分类方法客车占商用车的份额不足15%)起家,2004年以前,商用车曾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1998年~2004年7年间,国内商用车市场年均增速达15.22%,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见图)。  相似文献   

16.
司康 《城市车辆》2007,(2):39-42
中国汽车工业从商用车(尤指载货车,因按新分类方法客车占商用车的份额不足15%)起家.2004年以前,商用车曾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见图1),1998~2004年这7年间,国内商用车市场年均增速达15.22%,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工业建基于商用车.商用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乘用车市场火热跟进的情况下,商用车依然保持了大于50%的市场贡献度.然而,2005年,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市场结构终于由不断的量变引发了质变.1~11月,全国汽车销量513.76万辆,其中商用车162.22万辆,乘用车351.53万辆,商用车对汽车市场的销售贡献度降为31.58%,商用车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终于被打破.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入世中国应如何发展汽车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中国的人口结构、收入水平、道路状况、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还是从世界汽车市场格局看,入世后,把轿车作为主要产品来发展都不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优势;而发展轻型商用车、农和车和大客车,可以发挥我国汽车工业的优势和长处。国家应给农用车、轻型商用车和大客车的开发提供更加广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应做好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工作,组织动态联盟企业,同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商用车出口效益明显提升2007年国内商用车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6月份商用车市场销量累计1289185辆,同比增长25.89%。相比国内市场,中国汽车市场整车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20.
司康 《汽车情报》2007,(21):8-11
1.商用车市场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工业从商用车(尤指载货车,因按新分类方法客车占商用车的份额不足15%)起家,2004年以前,商用车曾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如图1),1998年到2004年7年间,国内商用车市场年均增速达15.22%,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