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建立了单桥复合悬架橡胶空心弹簧的参数化有限元模型,采用显示积分求解方法对其垂向非线性刚度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分析空心弹簧结构参数对垂向变形量灵敏度的影响,确定了敏感设计变量.以理想刚度特性曲线为优化目标,实现了橡胶空心弹簧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拟随机输入路面谱激励室内台架试验的方法,对装有新型橡胶弹簧悬架系统的某型号铰接式自卸车进行台架试验研究,以评价橡胶弹簧悬架系统的减振性能和整车行驶平顺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橡胶弹簧悬架系统某些参数匹配不合理导致该车行驶平顺性很不理想,通过优化悬架及座椅的刚度和阻尼参数,可提高整车行驶平顺性,并给出了座椅弹簧的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载货汽车用户反映的平顺性差问题,在综合考虑空、满载频率的合理性与钢板弹簧、橡胶弹簧设计寿命的前提下,正确匹配钢板弹簧与橡胶弹簧的刚度特性,利用CAE仿真工具,开发出一种橡胶弹簧和钢板弹簧组合的复合弹簧。通过正向设计使该复合弹簧比原车的主副钢板弹簧质量轻20%、成本降低5%,舒适性明显提高。后期试验验证表明,该复合悬架设计方法合理有效,解决了整车平顺性差问题,提高了整车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少片弹簧与减振器的匹配进行了探讨。通过汽车少片弹簧与减振器在不同路面上的匹配试验、分析和计算认为:(1)汽车采用少片变截面弹簧后,必须相应提高减振器的阻力;(2)对悬挂进行振动特性分析时,必须考虑弹簧片间库伦摩擦力的影响;(3)汽车钢板弹簧与减振器的匹配,可以用两自由度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5.
从3缸发动机的振动规律出发,分析其合理的模态分布范围;分析了微型汽车悬置系统的布置型式及其常用悬置结构的特点。针对某微型汽车匹配3缸发动机怠速振动过大问题,对其悬置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及受力分析。通过调整悬置刚度及悬置结构等措施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动力总成模态分布及转向盘振动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悬置系统解决了3缸发动机怠速振动及转向盘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某越野车怠速换挡杆抖动问题,采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Lab振动噪声测试系统进行了换挡杆振动问题的试验研究。通过结构模态分析和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找到了换挡杆振动过大的原因,提出了降低换挡杆本体橡胶衬套硬度、降低压紧弹簧刚度、改进尼龙球面垫结构等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换挡杆怠速振动加速度总值满足目标值要求,怠速时的换挡杆抖动问题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扭振特性,开展了扭转减振器的结构及仿真分析研究。对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现有扭转减振器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针对某款车型建立 8 自由度集中质量模型,采用 AMESim 仿真软件搭建仿真模型;通过对离合器从动盘扭转减振器、双质量飞轮和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 3 种不同结构减振器的扭振特性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了它们在典型工况下的扭振特性,并对扭转刚度和迟滞力矩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弧形弹簧式从动盘扭转减振器能保证较短的发动机启动时间,且拥有较好的减振特性;在混合驱动行驶工况下扭转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与扭转刚度及迟滞力矩的大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橡胶弹簧的疲劳寿命直接反映出橡胶悬架的疲劳寿命。介绍了一种预测橡胶弹簧疲劳寿命的试验方法。该方法通过试车场道路试验里程对试验室台架疲劳试验次数进行标定,根据橡胶弹簧的刚度损失率,分析出台架疲劳试验次数与道路试验里程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对橡胶弹簧台架疲劳试验效果的评价来预测其疲劳寿命。通过试验验证了该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SUV车型在市场上被抱怨抖动大、侧倾大的问题,对底盘悬架展开优化研究。首先对问题车辆进行主观评估,确定问题工况后测试其相关减振器阻尼力值。然后,在KC试验台上对整车进行测试,测试主要以侧倾刚度指标为主。最后,通过对前后悬架弹簧的匹配优化来解决侧倾大的问题,同时通过结合减振器阻尼优化,解决抖动过多问题,并在问题工况下进行验证,通过了相应的主观评估。  相似文献   

10.
从车辆动力学方面考虑,悬架系统应保持良好的平顺性。橡胶气囊隔振系统由空气弹簧、蓄能器和连接二者的管道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通过使用Matlab软件分析橡胶气囊隔振系统非线性数值模型,对悬架刚度、阻尼因子和传递率进行仿真并与试验进行对比,发现上述三个特性所反映的悬架性能与悬架部件的尺寸密切相关。通过仿真分析及试验结果对比,文章提出了一种隔振系统低频下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采用ADAMS软件建立驾驶室及其悬置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驾驶室悬置橡胶衬套的刚度进行匹配设计,解决了驾驶室前悬橡胶衬套的轴向受力问题。同时,采用FEA分析方法对衬套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橡胶衬套对驾驶室悬置系统减振效果及衬套的疲劳寿命,验证了新结构衬套的优异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型号半挂牵引车在行驶途中与挂车的干涉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了导致干涉问题的原因,并进行相关国家法规标准解读,确定了影响甩挂运输主挂匹配的主要因素,运用DMU技术建立半挂车运动包络模型并进行半挂牵引车与挂车的运动仿真。提出优化牵引车底盘结构从而解决牵引车与挂车干涉问题的措施,并在实车上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对CA4D32—12柴油机进行了喷油器及喷油泵的匹配试验研究。选择不同的喷油器孔径、喷孔夹角及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喷油泵进行排放及性能试验,就这些因素对排放及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喷油器和喷油泵的优化匹配方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匹配提高了CA4D32—12柴油机的排放性能指标,使其在满足欧Ⅱ排放标准的同时,外特性最低燃油消耗率达到了209 g/(kW.h),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理论校核和试验验证等对某直纵梁轻型卡车行驶发飘问题进行分析,以悬架为出发点,通过匹配不同型号的钢板弹簧,以及钢板弹簧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等,研究钢板弹簧设计参数、布置方式对整车行驶发飘的影响,从中选取最优方案应用于产品。旨在优化整车操纵稳定性,提升驾驶体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压缩蠕变试验与改装的剪应力控制式剪切蠕变试验对南宁非饱和膨胀土进行了系列室内试验研究,探讨了非饱和膨胀土的非线性流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土体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流变特性。同时,通过对蠕变曲线的拟合可以发现,南宁非饱和膨胀土的流变可以用Bu体模型来描述,并能得出其相应的本构方程和蠕变方程。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轻型客车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提出了某轻型客车前悬架扭杆弹簧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设计。在优化设计扭杆弹簧最大通用化基础上,建立了扭杆弹簧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应用遗传算法优化相关参数,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扭杆弹簧模型进行应力校核,最后进行样件试验。试验与仿真结果表明优化扭杆弹簧刚度特性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校验排气系统与周围结构是否存在运动干涉,对排气系统与车身之间的橡胶吊耳进行非线性刚度建模,采用超弹性Mooney-Rivlin模型表征橡胶材料本构关系,由试验数据拟合获得超弹性本构模型的参数。基于吊耳在10种极限工况下的接触特性建立相应接触关系,分析排气系统非线性运动包络面,并与传统线性弹簧建模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吊耳非线性刚度特性和自接触现象对排气系统的运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排气系统包络面计算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土工格栅经验型蠕变模型及其参数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土工格栅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蠕变特性,在不同荷载级别和环境温度的各种组合条件下,针对不同规格的土工格栅进行了长期室内蠕变试验,并根据对蠕变试验结果的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土工格栅蠕变曲线、荷载-应变等时曲线的一般特征。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荷载级别、环境温度、格栅强度与生产工艺是影响土工格栅长期蠕变特性的重要因素。结合粘弹性理论建立了反映土工格栅蠕变特性的三参数经验型本构模型,提出了合理确定模型参数的试验方法,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荷载级别和环境温度对蠕变模型参数的影响。所建议的格栅蠕变模型能有效地对土工格栅加筋结构长期工作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温拌添加剂对橡胶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温拌添加剂对橡胶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了粘性流动测量、蠕变、蠕变恢复、重复蠕变恢复以及凝胶渗透色谱等试验方法,通过绘制主曲线图研究了不同温拌添加剂对橡胶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asobit型添加剂能够提高橡胶沥青路面最高温度下的粘度,增强其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同时使得橡胶沥青结合料在拌和温度下表现出较低的粘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橡胶沥青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20.
橡胶元件在汽车悬架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振东  雷雨成 《汽车技术》2006,(1):19-22,35
介绍了橡胶元件在汽车悬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橡胶衬套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和试验技术,并对某汽车悬架橡胶衬套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试验验证。阐述了橡胶衬套对汽车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及高频NVH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讨论了橡胶衬套对悬架运动学性能的作用和衬套刚度优化方法。指出,需进一步研究橡胶元件对汽车高频动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