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获得高水平的振动隔振效果,人们对双层隔振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军事领域.近些年来,浮筏的研究又蓬勃兴起.浮筏作为一种比双层隔振更为复杂的隔振系统,具有减少声短路、隔振效果好、结构紧凑、节省空间、附加质量少等优点.美国率先将其应用于舰船和潜艇中,使辐射噪声降低了约40dB,被称为隔振研究发展的一次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动态特性及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汽车的NVH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的橡胶悬置、液阻悬置、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的静态、动态特性,探讨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设计方法及隔振设计的5个方面(建模;振动频率和解耦率的优化;动力总成的位移控制;低频大振幅激励下,动力总成的振动控制;隔离发动机的激励传递给车身或副车架),从而降低转向盘的振动和减少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型商用车转向盘怠速抖动问题,对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和隔振性能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发动机悬置系统解耦度、振动传递率和谐振频率,建立了发动机悬置优化模型,并基于多目标融合粒子群优化方法获得了最优悬置系统参数。通过整车试验表明,优化改进后发动机隔振率在整个转速范围内明显提升,转向盘Z向振动加速度由原来的8.9 m/s~2降至0.9 m/s~2,有效解决了转向盘怠速抖动剧烈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辆振动噪声特点存在较大差别,真空泵、水泵、空调压缩机等电辅助系统噪声凸显;某项目纯电动汽车静置车内噪声不大,但制动过程可明显听到真空泵噪声.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真空泵支架模态优化,解决支架与真空泵运转的共振;对真空泵隔振橡胶垫进行了调校,使真空泵隔振率及被动侧振动得到优化;对真空管路进行了固定处理及隔振优化,使真空管路传递的结构噪声大大降低.经过以上结构噪声传递路径优化,车内振动噪声水平得到大大降低,真空泵噪声在车内基本无感觉.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款车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在3 600 r/min左右车内出现轰鸣噪声,文章利用试验和CAE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进气系统存在120 Hz声模态和空滤支架安装点动刚度不足是产生车内轰鸣声的要因。通过提升空滤支架安装点动刚度,出气管设计120 Hz谐振腔,降低了问题转速的噪声峰值,主观评价轰鸣声改善明显。另外,针对出气管隔振波纹的隔振方向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验证隔振波纹解耦对车内噪声峰值有2 dB(A)的优化效果,此优化方向为工程化控制和解决进气系统噪声问题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汽车整车噪声源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林玉  杨云  赵骞 《天津汽车》2003,(2):19-20,37
对汽车整车噪声贡献较大的发动机噪声、传动系噪声等噪声产生机理及噪声源识别技术进行了详尽分析,并系统论述了相应的吸声、隔振等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7.
轻卡怠速时驾驶室抖动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款轻卡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怠速驾驶室抖动问题,抖动较为严重,主观感觉明显,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率、转向系统模态、整车驾驶室模态等可能引起驾驶室抖动原因的分析,最后确定怠速驾驶室抖动为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性能差、整车驾驶室模态和发动机二阶阶激励耦合引起。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进行优化,以及降低怠速工况发动机转速,解决了驾驶室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耀庆 《国外汽车》1992,(2):47-50,71
内装式隔振系统是一种需特殊加工工艺,不改变柴油要的质量一外形参数的柴油机隔振新装置;内装式隔振系统有片状组合式隔振器十支承,螺旋状钢丝隔振器+支承及环状橡胶-金属制隔振品+支承三种类型;三种隔振器在柴油机和加载装置的试验台上进行了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螺旋状钢丝隔振器在抗共振和脉冲激振方面有明显的优点;片状组合式隔振器可降低被隔振装置的振动噪声;环状橡胶-金属隔振器在整个频谱范围内有较好效果;对设计柴油机隔振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轻型载货汽车驾驶室振动剧烈、室内噪声较大等问题,对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测试悬置两侧的振动加速度及进行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相干分析和传递特性分析,找出了影响该车动力总成振动传递特性的主要因素.根据测试结果对该车发动机后悬置进行了优化设计,使其后悬置的隔振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汽车转向系统调节NVH性能是影响整车感官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转向系统调节异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转向系统调节异响方面的研究,介绍了汽车转向系统调节异响的模式及影响因素,改善转向系统异响的方法并对结构进行具体剖析。对电动调节转向管柱机构及其产生的噪声做了详细分析,并对噪声的测试评价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广州本田雅阁轿车采用常流式流压助力转向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动力转向装置、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传动机构3部分组成,其动力转向系统的故障有一般故障、转向噪声和油液渗漏等。一般故障主要包括转向沉重、转向冲击、转向不灵及转向回跳等。对该车动力转向系统的故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氢燃料电池客车转向系统噪声问题,以车内后排位置为目标点建立转向系统噪声OTPA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转向泵本体辐射的空气声是后排座椅噪声最主要的贡献源。  相似文献   

13.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装置的性能对车辆NVH表现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单自由度模型对悬置系统的隔振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了悬置系统的发展过程,并对不同类型的隔振垫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动力总成是汽车主要的噪声和振动源。主要的激励可分为两类:一是汽缸燃烧而产生的震爆  相似文献   

14.
以国内某量产车型为研究对象,怠速时车内存在严重“嗡嗡”声,通过对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噪声产生机理分析,并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该声音为转向系统噪声大引起,在振动噪声传递路径上采取优化措施,增加降噪管及采用两级减振机构,最终,有效解决该量产车型转向系统噪声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某型汽车暖通空调(HVAC)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隔振、隔声、消声和改变壳体阻尼的方法对鼓风机的气动噪声进行了试验研究。应用相干分析、阶次分析以及频谱分析等方法,确定了43阶气动噪声源为鼓风机叶轮,确定其传递特性为叶轮旋转产生的气动力传递至电机壳体和蜗壳壳体,引起结构振动并辐射噪声,另有部分气动力产生的气动噪声通过进、出风口向外气动传播。  相似文献   

16.
柴油机悬置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机存在着振动和噪声较大的缺点,所以对其进行动态特征分析和隔振系统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柴油机悬置系统的动态特性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整柴油机悬置系统的结构支承参数可改变柴油机悬置系统的动态特性,降低汽车行驶的振动响应,因为既要使用软的悬置元件以达到良好的隔振效果.又要避免柴油机及其动力总成与周围零件发生干涉,所以在设计时悬置系统应尽量采用解耦形式布置。文章时当前柴油机悬置系统布置几种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简述转向系统分类,介绍管柱式助力转向系统(CEPS)的设计方案,重点分析功能试验、强度试验和噪声评价中的失效案例,并对其进行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推行和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子真空泵作为新兴制动系统的主要真空源,其在整车上的噪声表现对汽车舒适性有较大的影响。文章以乘用车叶片式电子真空泵为研究对象,针对低电压供电工况制动过程中明显的电子真空泵噪声进行测试分析,通过优化传递路径中的隔振和模态共振问题,使得车内噪声水平显著降低,大幅提高驾驶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LMS Test.Lab的转向盘异常抖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Lab振动噪声测试系统,针对某轿车内转向盘在发动机怠速时出现异常抖动的问题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获取转向系统(转向管柱第1、2节以及转向盘)整体和各部件的固有特性,分析异常抖动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及改进措施。为改进转向系统结构,减少振动噪声提高乘车舒适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驱动电机总成噪声的产生机理和隔振原理的分析,建立了评价工况下基于电机参数、轮胎参数在悬置支架固有频率的设定方法。以某纯电动车急加速工况车内电机噪声存在异常为研究对象,通过整车测试、数据分析、路径分析、隔振分析等最终确定,直接原因是左悬置隔振率不足,根本原因是左悬置壳体支架的固有频率偏低。基于悬置支架固有频率设定方法,提出左悬置“加安装点”以提高固有频率的优化方案。经过实车测试和主观评价,该方案不仅彻底解决了急加速工况下车内电机异常噪声问题,而且在全转速下整车的噪声水平和左悬置隔振率均得到了显著的整体提升。从而证明,纯电动汽车电机悬置支架固有频率设定方法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能够为电机悬置支架固有频率的正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