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数量众多的城市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密布在中心城区,在给居民提供便捷通 行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诸多难题.大量的公交车辆在同一个中间站到发,导致车 辆停靠时排队延误严重是最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本文从公交中间站 所服务的公交线路数和各线路车辆停靠时间特征入手,以各线路车辆在研究站点区域无 延误到发为控制目标,结合车辆停靠时间特性和乘客出行需求特点,确定公交站点的最 优通行能力,即不产生因车辆排队而造成延误的最大服务能力,并给出调整冗余线路的 优化方法,最后通过一个算例来验证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城市常规公交站点设置及公交车辆停靠特性,重点阐述常规公交站点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公交运行状况,充分考虑公交车辆排队进站、停靠时间分布规律及公交车在站点停靠的运行特性,推导出常规公交站点通行能力新的计算模型。以株洲市长江北路—天台路交叉口北侧公交站点为例,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科学合理。同时提出改善常规公交站点通行能力的措施,为公交规划中的站点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回归分析的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延误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公交车辆站点停靠过程细分为变换车道、减速进站停靠、开车门、乘客上下车、关车门和加速离站6个阶段并进行分析,结合对成都市二环路上公交停靠站点的实例调查研究,建立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延误模型。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交站点间距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站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城市公交站点布局.对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出行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的平均站距优化模型为基础,引入出行者车内、车外时间价值两个参数,建立以出行者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最优站距模型。然后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根据宝安区道路及公交站点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不同等级道路上的公交站点最优站距.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宝安区公交站点优化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交站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城市公交站点布局,对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出行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小的平均站距优化模型为基础,引入出行者车内、车外时间价值两个参数,建立以出行者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最优站距模型。然后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根据宝安区道路及公交站点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不同等级道路上的公交站点最优站距,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宝安区公交站点优化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交站点作为常规公交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运行特性和效率的研究一直是许多交通工程人员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公交车辆在站点内的微观行为分析,提出了出站排队时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在公交车辆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运营可靠性的两停靠位公交站点出站排队时间模型,分别在不同到达和停靠随机程度下构建出站排队时间期望值以及出站排队出现概率的计算模型. 从算例的结果分析可知,随着停靠时间的随机程度的增加,公交车辆出站排队时间的期望值以及出站排队现象出现的概率都随着增加,特别是在爱尔朗分布的k取值小于10的范围内,这种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福利最大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站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城市公交站点布局,对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出行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福利最大的角度出发,分析公交站距设定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公交运营商和乘客的利益,建立公交站距的优化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公交运输的总体质量和效率,从站点距离、站点选址、站台形式、站位数、站点区域长度和站点候车亭六方面提出公交中途停靠站建设规划方法,提高公共交通和社会车辆运行效率,满足居民出行和线路停靠需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城市交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公交车的运行特点入手,用数学方法描述公交车从发车到到站的运行过程,建立公交车到站模型,并利用简化模型分析公交站台车辆到站规律,计算车辆到站频次.最后,利用排队理论建立公交站台服务水平的计算模型.运用排队论模型对北京市某公交站台进行评价,证明对站点设置位置和停靠模式以及站台的线路数和线路发车频率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地控制站台内公交车的排队情况,提高公交站台的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公交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多重边公交线路网络模型.这种 公交线路网络模型以公交线路为节点,公交线路间的若干个相同停靠站点为连边.同时根 据网络拆分的思想,对具有相同站点的三条不同的公交线路,通过引入时滞,将四重边公 交线路网络拆分为四个性质不同的子网络,进而以 Chen 系统为网络的节点,研究了四重 边复杂公交网络的全局同步.改变公交车辆之间的控制强度和相同的站点个数,分析了公 交车辆的人为调度和线路优化对公交线路网络平衡的影响. 最后通过 Matlab 进行数值仿 真,为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影响公交车站停靠能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主干道公交车站停靠能力计算模型.在公交车站停靠能力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得到主干道最小站台长度计算公式.最后对魏公村车站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该车站长度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VISSIM进行仿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长度在对社会车辆造成的车均延误以及公交车辆平均在站时间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车均延误减少0.2s左右,而平均在站时间减少约2.9s.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铁车站接驳公交仅服务离开高铁站的乘客,在回高铁车站时空车驶回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本文设计了一种考虑回程的服务去往,以及离开高铁车站乘客的接驳公交服务模式,即“高铁快巴”灵活线路,区别于常规模式的固定线路,根据乘客预先提交的出行需求生成灵活型“伞状”线路,以车辆行驶时间最少为目标,通过站点拆分,构建灵活线路优化设计模型,运用IBM ILOG CPLEX进行求解,通过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合理的时间内求解出车辆的行驶路径. 当根据乘客提交的需求设计出车辆行驶路由后,系统会将车辆到站时间发送给乘客,乘客根据到站时间出行,方便了乘客的出行.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铁车站接驳公交仅服务离开高铁站的乘客,在回高铁车站时空车驶回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本文设计了一种考虑回程的服务去往,以及离开高铁车站乘客的接驳公交服务模式,即“高铁快巴”灵活线路,区别于常规模式的固定线路,根据乘客预先提交的出行需求生成灵活型“伞状”线路,以车辆行驶时间最少为目标,通过站点拆分,构建灵活线路优化设计模型,运用IBM ILOG CPLEX进行求解,通过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合理的时间内求解出车辆的行驶路径. 当根据乘客提交的需求设计出车辆行驶路由后,系统会将车辆到站时间发送给乘客,乘客根据到站时间出行,方便了乘客的出行.  相似文献   

14.
更换式充电站具有提高车辆利用率、电池充电温度可控和电池维护便利等优点,成为国内纯电动公交车最主要的能源补给模式,同时更换式充电站也具有使用电池数量大、占地面积大、投资规模大等缺点.本文建立了基于高峰发车间隔、平峰发车间隔、高峰持续时间、平峰持续时间、电池回站SOC等参数的更换式充电站的车辆数量、电池数量和更换工位数量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锂离子电池充电曲线的充电站总充电功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际充电站的运行数据测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关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公交车的利用效率,本文将公交车辆调度方案划分为高峰型和平峰型。在考虑乘 客候车时间与站间运行时间不确定的现实条件下,综合考虑不同车型的运营成本和乘客候车成 本;基于不确定理论建立混合车型下的双重不确定多目标规划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的python编 码求解。以南昌市211路公交上行为例,进行sumo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公交持续运营的前提 下,调整车辆调度方案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运行效率;在高峰期,将发车间隔降低25%,公交车 统一使用纯电动客车,总成本降低5%,平均延误减少4%;平峰期,总成本降低10%,平均延误降 低3%。两组仿真结果发现,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公交车辆合理调度安排有利于充分利用公交车辆 资源和提高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6.
现有研究没有将公交站场选址和线路车辆停放调度作为一个整体,无法发挥整个公交系统的最大效率.针对此缺陷,根据不同线路的首末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停车需求不平衡性,综合考虑车场能力、建设成本和最大里程等现实因素,以极小化所有公交车的行驶里程为目标,建立一种公交站场选址布局优化模型,确定站场的最佳位置和泊位数,将各线路的所有车辆安排至相应站场.根据问题特征,设计求解该问题的两阶段启发式算法,给出了具体求解流程,并分析其计算复杂性.最后,结合一个算例,计算最佳的公交站场选址方案,分析参数灵敏性对其布局的影响程度,从而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公交加气站选址布局优化模型和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线路的车辆加气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将加气站抽象为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综合考虑车辆行驶、排队加气、加气站的位置对公交运营的影响等现实因素,以加气站的建设费用最小为第一目标,以极小化所有公交车的加气成本为第二目标,建立一种多目标公交加气站选址模型.根据问题特征,利用约束法,将之转化为单目标问题,设计求解该问题的遗传算法,定义解的编码方案、适应度函数、产生初始种群的启发式算法等.最后,结合一个算例,计算最佳的公交加气选址方案,分析加气站的能力对其布局的影响程度,从而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城市公交站点布设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车辆配置限制模型和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站距模型的特点,运用系统总成本最小理论建立了公交站点优化的数学模型,该方法原理简单、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9.
新建市区及郊区的公交班车间隔时间较长,导致市民出行不得不选择其他交通工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载GPS的短信公交预报系统.本系统将班车间隔时间较长的公交站点全程编号,乘客发送欲乘车站点编号给公交系统服务器,当车载GPS发回至公交系统服务器的公交车位置信息恰好达到预报站时,公交系统服务器将发送短信提醒乘客出行.系统结合车载GPS和短信平台设计了新建市区及郊区的公交预报系统,使长间隔公交预报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乘客到达车站的较短时间后公交车就能进站,从而大大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本系统方便市民快速出行,同时节约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轨道交通的“第一/最后一公里”问题,接驳公交和共享单车是通勤用户最常选择的两种公共交通方式。为理解共享单车对接驳公交出行需求和线路设计等规划运营方面的影响,提出供需交互状态下的接驳公交线路设计与车辆配置模型。需求端考虑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基于用户在共享单车和接驳公交之间的模式选择行为,动态计算接驳公交实际出行需求;供应端考虑车辆容量、数量和流平衡约束,以最小化公交运营成本和用户出行成本之和为目标,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优化接驳公交线路设计及车辆配置。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进行求解。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回龙观地铁站周边出行小区接驳公交线路设计,公交及单车出行需求采用真实的IC卡数据,以及摩拜单车骑行数据,站点间行驶时长采用高德驾车路径规划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车辆总数为10,线路数量为2时,考虑共享单车影响的接驳公交规划模型相较于只考虑单一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规划需求误差。此时,各站点到地铁站的平均运行时间是15.58 min,乘客平均等待时间是3.35 min;在线路数量为4时,各站点到地铁站的平均运行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