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lass-A曲面在汽车车身外形设计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汽车车身外观质量,采用CATIA V5 Class—A曲面功能对汽车车身外表面进行了设计。介绍了与Class—A曲面建模有关的概念和CATIAV5软件Class—A曲面造型功能的使用方法,论述了Class—A曲面的技术要求与生成方法。最后以某车型的发动机罩外板为例,说明如何采用CATIAV5软件的Class—A曲面造型功能进行车身外形设计。  相似文献   

2.
针对在汽车车身曲面逆向设计中很难由散落数据点云构造出合适光顺曲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Hoschek方法确定散乱数据点云的边界线、以基面投影法确定其他散乱数据点云参数值的逆向算法:给出了一种重构曲面的拟合方法,结合车身部件上散乱数据点云的特点,建立了该算法的数学模型,并通过VC++6.0进行了编程实现。与通过UG得到的插值曲面比较可以看出,该拟合方法能够更好地对原曲面进行再现。  相似文献   

3.
周君  胡磊 《北京汽车》2007,(4):44-46
利用逆向工程基础数据信息得到的经过初步处理的车身点云,并结合相关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了汽车车身曲面重构以及曲面光顺技术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南  孙庆鸿 《汽车工程》2001,23(2):143-144,F003,81
本文讨论复杂曲面汽车车身可视化设计环境的具体实现。在使设计师充分掌握、便捷使用相关信息的原则下,以实现以相似类比的方法完成汽车车身的几何建模和动力学分析的紧密结合,设计了要求的开发环境的具体功能及有关模块的分配,并指出以基于Web的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来实现可视化车身设计环境和CAD/CAE信息集成是可行的,且有兼容性好、易于加入全球虚拟企业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介绍了CATIA软件曲面造型技术的主要功能及其在车身产品逆向设计中的应用,结合车身前围设计实例探讨了CATIA曲面造型设计的方法和要点。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改进车身设计的水平,缩短设计周期,文章以某款轿车车身造型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了逆向工程产品设计方法,通过激光扫描仪的非接触测量获取零件表面的云状数据,并利用CATIA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且基于曲面重构理论进行车身造型表面重构,最终实现车身零部件的曲面重构,成功地对汽车车身造型进行了逆向设计开发.指出在此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技术具有很强的柔性且效率高,也为后续的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以及多体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信号零交叉表示方法,给出了新的由零交叉表示进行原始信号重构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稳定,重构信号精度高,易于编程实现,同时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率。  相似文献   

9.
车身CAGD中散乱数据的曲面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吉清  兰凤崇 《汽车工程》1997,19(3):139-142,164
根据车身外形曲面测量和拟合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散乱数据曲面拟合的Shepard、B-spline最小二乘法及Taylor逼近方法的各自特点,推导了计算模型并建立了软件系统,给了了用于车身CAGD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三维扫描仪可以获得物体表面的三维散乱数据点集,如何通过图形重建算法来对散乱数据点集进行重建,在许多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并在许多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章提出了一种新的通用的三维散乱数据点重建算法,它是基于轮廓线的构型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适用于凸形物体的构型,而且也可以适用于凹形物体的构型。  相似文献   

11.
响应表面法在事故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复杂事故再现模型的响应难以用显式函数表示的问题,借助试验设计方法和响应表面法,将试验设计方法中拟合的全部仿真结果,用一个近似的等效响应函数来表示,然后利用这个响应函数和各物理参数的上下极限值,直接计算出仿真结果的取值范围.这就构成了事故再现模型为隐性表达式时的不确定性分析近似方法.最后将此方法应用到一个具有简单模型的事故案例中,并与不确定度评定基本方法和蒙特卡罗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智能车节点定位准确率, 研究了基于3D点云语义地图表征的智能车定位方法。该方法分为3个部分: ①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语义分割, 包括地面分割, 交通标志牌分割和杆状语义目标分割; ②面向智能车的点云语义地图表征, 利用分割的语义目标投影, 生成带权有向图, 语义路, 语义编码, 再以语义编码和高精度GPS的全局位置组成语义地图表征模型; ③基于语义表征模型的智能车定位, 包括基于GPS匹配的粗定位和基于语义编码渐进匹配的节点定位。实验在3种长度不同、复杂度不同的道路场景下进行, 节点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8.5%, 97.6%和97.8%, 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定位方法节点定位准确率高、鲁棒性强且适用于不同的道路场景。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柴油机增压器叶轮前倾后弯,叶片形状复杂,空间曲率变化大,曲面数据处理复杂。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利用可选择曲面次数的最小二乘法对叶轮曲面离散数据进行处理,借助计算机程序可对大量的离散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精度足够的叶轮曲面简化方程及其近似解。这种可选择曲面次数的最小二乘法可以为解决类似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轨迹聚类在船舶行为分析与海事监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船舶轨迹存在长度与采样率不一致、结构差异明显等特点,在大范围水域难以实现大量船舶轨迹的高精度与快速聚类。针对该问题,在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获取海量船舶历史航行数据的基础上,提取与船舶航行行为、船舶交通密度相关的位置特征点,进而提出了多特征点驱动的船舶轨迹聚类方法。针对船舶航行时在大多数情形下具有保向、保速的特点,采用数据压缩的方法捕获船舶航行状态以及船舶航向发生显著变化的轨迹点,作为船舶轨迹结构特征点;针对目标水域中某些特定区域常存在船舶交叉会遇的情形,利用概率密度估计法分析船舶交通流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提取船舶会遇局面下的轨迹点,作为船舶交通流特征点;为剔除2类特征点中的异常值,采用密度聚类算法对特征点进行聚类,进一步提高特征点提取的可靠性,并将聚类结果中每类特征点的中心作为代表性特征点;统计途经代表性特征点的船舶轨迹分布情况,将具有相似分布的船舶轨迹视为同一类。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常用的K-medoids聚类、层次聚类、谱聚类和DBSCAN等方法,提出的轨迹聚类方法在成山头水域、长江口南槽水域及舟山水域等典型区域均可获得优异的聚类结果;在上述典型水域,平均轮廓系数分别提升约53%,71%,63%和41%,戴维森堡丁指数分别降低约57%,67%,63%和45%;同时,此方法可平均降低约56%的聚类时间,显著提升了船舶轨迹数据聚类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仇文俊  闫科伟 《公路》2021,(3):60-66
剥落是CRCP冲断区域常见病害,病害产生后将严重影响道路美观,危害行车舒适与安全。为揭示剥落产生机理,首先分析剥落产生原因,划分剥落类型,构建力学分析模型;然后,考虑到混凝土细观上是由集料、胶凝材料及其界面组成,运用离散元软件建立混凝土立方体试件,进行抗压强度数值模拟试验,结合室内试验,确定混凝土细观参数,并进行弯拉强度和抗剪强度试验;最后,以确定的细观参数为基础,建立路面数值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混凝土剥落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剥落不易产生,分层剥落是混凝土剥落的主要类型;随着车辆荷载的增加,剪切剥落和分层剥落均更易产生,且剥落深度更大;钢筋的腐蚀对分层剥落基本无影响,但使浅层剪切剥落更易产生;随着混凝土强度的衰减,路面受力变化不大,但其本身强度的衰减将加快混凝土的剥落;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钢筋承受拉应力加大,浅层剪切剥落更易产生,分层剥落不易产生。  相似文献   

16.
确定事故车辆在交通事故现场的空间位置,是以摄影图像三维重建为基础的交通事故现场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的重要内容.以图像椭圆识别及空间圆三维重建技术为基础,通过重建事故车辆轮胎轴心同心圆来获得同心圆圆心的坐标,可以实现事故车辆轮胎轴心的三维重建,从而达到事故车辆定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郑苗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1):49-51,63
为增强海口市交通通行能力,提升城市形象,根据海口市旧路面种类和不同病害类型,对海口市市政道路病害现状和处理方案进行了分类阐述,并对比了不同沥青面层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8.
南通市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将设计规模由4.8万m3/d扩建至9.6万m3/d,设计出水水质执行江苏省新地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4440—2022)中的B标准。工程处理难点主要为:出水水质指标要求高,现状构筑物土建框架固化,改扩建过程不能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为此,主体工艺考虑采用改良式Bardenpho工艺,并扩增二级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以达到以新代旧的目的。此外,通过对现状设施的深度研究,采用灵活割接的施工工艺,确保在改扩建工程中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影响降至最低。最终确定的扩建主体工艺为:预处理+改良Bardenpho生物反应池+辐流式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结合加氯消毒。工程根据现状设施对于新出水标准的达标情况来确定工艺的思路,可以为同类工程提供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