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文本、自由、无功利,网络文学因这些新的特性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生命力.然而,透过表面的热闹,我们必然清醒地面对它们必然伴随着的新矛盾,引发出的新问题.网络文学并没有为我们许诺一个理想的文学乌托邦,它不可避免地处于悖论状态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话语形态。本研究认为,网络文学要实现精准有效传播,成为“注意力经济”秩序下深入人心的中国文化符号,令知识经验谱系不同的海外受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文化共情,有关各方需要从认识论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考量全球文化的视觉修辞与图像叙事的审美逻辑;在方法论上则要努力构建网络文学海外题材布局的多元样态,积极营造“文影漫音游”全IP联动的海外运营生态,充分探索多元译者主体协同翻译的机制,自主搭建线上翻译作品、影视改编、动漫改编、短视频改编、有声书音频改编、游戏改编等外文网站及APP协同联运的国际传播矩阵。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学领域的变革,促成了网络文学的兴起。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的普及运用,以其为载体的自媒体文学蓬勃发展起来,创作态势蔚为大观,逐渐形成了全民写作的盛况。自媒体文学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硬伤,如以哗众取宠的标题来骗取点击量、缺少文学色彩的浅薄、低俗的文章流行、贩卖焦虑的偏激、拜金之作泛滥等等。当前,国家对网络言论监管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自媒体言论、提高读者的媒介素养和审美趣味的措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媒体文学创作的生态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学作为当今文学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对20世纪以来"黄河--长江文化圈"生态文学与环境的人文关怀的研究,在于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精神的回顾,从文学意义上对人与社会的主观精神关注转入生态学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关注.其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地域生态理念的研究,生态文学类别的梳理,理论资源的开拓,具体文本的解读等.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对生态人文、人文精神的发掘以及围绕顺从自然,认识危机,反思文化根源三条线索去思考,为文学寻找更贴近自然,更为健康,更有生命力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是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揭示的理论。本文借鉴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从译者主体性视角评《理智与情感》的两个中译本。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使同一著作拥有风格迥异的译本,每个译本都满足了不同读者群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批评能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文学翻译的过程做出一个更全面、深入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对周作人文学观的介绍看,人们对周作人文学观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1.人的文学概念主要是强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却被人们当成是悲天悯人式的同情;2.平民文学并不是专门做给平民看的,批评家却要梳理它与工农兵文学的一致;3.言志与载道都是为了强调独创与个性,人们却认为二者存在根本对立,并狭隘地把言志当成是抒情。  相似文献   

7.
从“三界革命”时代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于文学功能的认识在不断做出调整.早期他将文学视作传播文明和改造“国民性”的有力工具,而随着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他又注意到文学在传承和发扬积极的“国民性”和“国性”中的特殊的文化功能,而这正是对其文学观中作为主导的启蒙向度的修正.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梁启超认识到情感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他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强调发挥文学的“情感教育”作用,这是其对文学革命中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的校正.目前学界对于梁启超文学功能观的发展线索及诸种促成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8.
反叛与超越: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审美文化,以推崇媚俗与感性狂欢、蔑视高雅与理性深度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昔日备受青睐的高雅文学正面临着“全面撤退”的尴尬。然而,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生态文学正以一种清新和高雅的姿态迅速成长起来。它拒斥媚俗,重扬严肃、崇高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它超越感性,追求深度,叩问灵魂,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正顽强地进行着反叛与超越的抗争。  相似文献   

9.
基于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而走向热潮的生态文学以生态主义作为主导思想,而生态主义的基本价值尺度是生态伦理与生态正义,这就促使生成生态伦理。生态伦理的文学镜像必然要求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这也必然引发两个层面的巨变:一是在现实层面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二是在文本层面上对传统经典文学的检讨与反思。文学镜像通过干预和建构的途径实现生态伦理的镜像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藉由对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缘起入手,对中国生态文学特别是西部生态文学的创作及批评现状,西部文化语境中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研究价值,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西部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和批评家的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