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的推进以及城际交通带来的区域出行便利化,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交通发展面临新的趋势和挑战。通过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城际交通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要素流动、区域空间结构演化以及区域间相互作用等内容,分析各阶段城际交通发展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协调性,包括在规划层面以多层次城际交通引导区域要素流动、在空间层面亟待提高城际交通与城市空间匹配度、在组织层面跨区衔接难度大以及网络整体均衡性不足等。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在实施层面上的互动关系,创新研究了交通与用地规划实施协调性量化评价方法。以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从空间关系、功能水平(属性)2个维度着手,针对建设用地或者交通设施各自的空间及属性关系实施匹配性,研究构建建设用地与交通关系一致性模型方法,并通过协调度分级评价,对交通设施建设与用地建设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广州重点发展区域之一的国际生物岛为例,利用该交通与用地规划实施协调性量化评价方法,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规划实施的调整优化方向建议,为生物岛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杭州市是中国公认的自行车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通过交通要素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其自行车交通空间保障。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包括脚踏自行车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交通空间包括通行空间和停放空间。指出杭州市自行车交通发展面临小汽车竞争空间使用权以及电动自行车超速、超重等挑战。自行车通行空间层面,详细阐述杭州市在自行车道路体系构建,休闲自行车道建设,公共汽车站附近、占道施工情况下对自行车通行空间的保障,以及通过智能化手段保证效率和安全等方面的实践。自行车停放空间层面,探讨了自行车停车配建、路侧空间停车、大型会展活动、公共自行车停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深圳人地矛盾突出,公共活动空间有限,临海而不亲海,现状深圳湾公园已无法满足城市开发对空间品质的要求。需结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降低快速路对城市的阻隔作用,营造连续完整的慢行空间,打造滨海活力区。综合考虑交通组织、景观、投资、建设、运营等因素,滨海大道改造采用局部主辅路全下沉方案。以此为基础条件,展开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设计、交通、地下空间与市政、景观各项规划设计工作。总结深圳市经验,得出:高密度城市核心区打造滨水活力区,多重矛盾积聚,难以兼顾城市建设、交通拥堵缓解、公共空间的营造,需做好复杂工程多系统的平衡,通过做减法,争取建设和运营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5.
马强  梁菁  吴斐琼 《城市交通》2023,(5):46-57+84
有轨电车在国内外城市中的发展状态和作用差异很大。科学引导中国城市有轨电车的发展,对于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城市轨道交通层级、优化其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匹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决策管理、技术标准两方面进行深层剖析,认为对有轨电车的误读误用、对有轨电车发展阶段的非客观认知、现有相关技术标准的混乱等是造成中国有轨电车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亟须从总体层面厘清有轨电车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匹配关系。从与绿色交通理念、多尺度城市空间结构、人性化街道契合角度分析了欧洲有轨电车的成功经验。最后,从有轨电车与城市协调发展出发,对有轨电车的顶层战略、决策制定、规划策略、建设管理,以及线网规划关键指标等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钱林波  彭佳  梁浩 《城市交通》2021,19(1):11-18,81
新时期国土空间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支撑空间发展战略实现和约束空间使用、优化空间结构、协调空间组织关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首先,探讨国土空间全域、全空间、全要素的交通需求转型以及共同和差别化的发展新趋势和重点课题.其次,提出国土空间交通体系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以及交通发展战略转变的新要求.分别从空间差别化规划新内容、综合交通...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大都市区、大都市圈的规划发展定位,对各片区之间的可达性、时空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相辅相成。为提高市域铁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线路的可持续性。首先,分析了国际四大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及其特点;其次,构建市域铁路选线思路,线路选线基于城市空间拓展耦合、并根据现状及规划客流需求考虑多层次轨道交通协同及良好的TOD开发条件;最后,以福州至长乐市域铁路为例,对线路路由进行优化研究。为国内类似功能定位线路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是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条件。香港作为典型的高密度都市,在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耦合协调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引导和支撑新城发展方面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相互关系视角将香港新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分析香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的基础上,梳理香港轨道交通的管理经营模式。系统归纳香港轨道交通近期、中长期规划方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协调策略。最后,总结提出香港轨道交通规划引领新城布局、建设综合开发、运营共享互通等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由于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不足,往往造成道路建设无法体现交通规划的意图和理念。以广州市广钢新城交通详细设计为例,探索交通详细设计的落地实施。从城市规划建设体系的角度进行三个层面的实践:1)详细设计层面,以道路功能为核心梳理完善交通设计要素,形成禁止类、控制类和引导类三类设计指引,细化控制要求;2)规划管理层面,以详细设计为基础优化道路规划设计条件,完善控制内容和深度,强化交通详细设计对道路建设的指导作用;3)道路建设层面,将交通详细设计成果纳入规划报建,进行方案审查,批复后直接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实施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实践有效保障了广钢新城交通规划理念的延续,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二战之后,随着人口激增和小汽车普及,美国许多城市步入了快速郊区化和都市区化过程,如何进行增长管理成为都市区发展的核心议题。华盛顿大都市区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多模式走廊引导都市区发展的模式。梳理华盛顿大都市区多模式走廊格局的建设过程,从大都市区和走廊两个层面对发展成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影响。结果表明:1)多模式走廊是都市区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增长管理手段;2)多模式走廊建设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交通政策保障;3)交通构成和组织方式是走廊模式的基础;4)不同走廊的特征取决于所在地方政府的走廊机制。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都市圈走廊规划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