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明  周维 《水运工程》2020,(2):169-171
通过对三峡升船机船厢水深与锁定机构设定特定的研究条件,分析锁定机构单个驱动点保压失效状态下小齿轮受力变化和船厢水深对锁定机构受力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条件下小齿轮的受力特点、动作规律,使用数学方程核算船厢倾斜状态对锁定机构受力的影响,从理论上得出此研究条件下小齿轮受力的定性和定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锁定机构的保压性能失效会引起船厢驱动机构的受力变化;船厢倾斜对锁定机构动作的允许偏载水深是有影响的,但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船舶液压系统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对提高船舶液压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及元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基于单片机的船舶液压系统温度控制技术。对单片机控制船舶液压系统的温度参数进行自适应计算,并对自适应温度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实现基于单片机的船舶液压系统温度精确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基于单片机的船舶液压系统温度控制效果较好,在船舶重载工况下,温度控制能源损耗较低,系统整体输出功率稳定,为船舶液压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三峡升船机是三峡枢纽两大通航建筑物之一,主要为客货轮和特种船舶提供快速过坝通道。船舶进出三峡升船机船厢过程中,船厢侧水体质量变化和水面波动产生的纵向倾斜力矩均由船厢对接锁定机构承担,如果船厢侧的荷载变化超过对接锁定装置的允许值,将影响船厢对接安全。建立了比尺为1∶12的三峡升船机船厢及下游引航道局部物理模型,针对3 500 t散货船开展船舶进出船厢的水力学模型试验,分析船舶吃水、船舶进出船厢的速度、水面波动与锁定机构受力间的关系。从保障三峡升船机船厢对接锁定机构安全角度,建议通过三峡升船机的3 500 t散货船进出船厢航速0.5 m/s时,船舶吃水不大于2.70 m。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转叶式液压舵机的结构组成,分析了舵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然后,以舵机液压系统的一起典型故障为例,详细介绍了故障处理的方法和过程。最后,结合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对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日常维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铁锐  李成龙 《船舶工程》2020,42(S1):56-60
本文依托一种自浮式水下基床整平机,对该整平机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升降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分析,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升降系统;对组成升降系统的升降机构提出了液压环梁插销式升降机构、齿轮齿条式升降机构和液压缸升降机构,对支撑机构考虑了十字转动支撑机构和万向球轴承支撑机构,对锁紧机构提出了楔块锁紧机构和棘爪锁紧机构,通过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最终确定了升降系统由液压缸升降机构、十字转动支撑机构和棘爪锁紧机构组成;最后对棘爪锁紧机构进行了瞬态动力学计算,计算结果得出棘爪锁紧机构所受最大应力为154.52MPa小于其许用应力172.5MPa,验证了棘爪锁紧机构的强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接流程优化是提高升船机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针对景洪水力式升船机上游对接机构的工作特点,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上游对接流程的控制线路,提出对接优化方案,在原型观测中考察上游对接流程优化方案的安全性、论证流程优化效果,并提出景洪升船机上游对接效率最优化的实现方法。结果表明,现有条件下,景洪升船机上游对接流程优化后,上游对接时间节省约25%,解除对接时间节省约20%,显著提高升船机整体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分析高低温环境空间对接机构扭矩测量装置的设计方案,研究不同温度下轴系材料弹性模量变化对扭矩测量过程的影响,并通过热影响分析不同温度下同轴度变化对扭矩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温度导致材料弹性模量变化对装置轴系的扭矩传递过程几乎没有影响,轴系热变形结果与温差呈正相关。通过对高低温环境下装置测量技术的分析研究,提高了扭矩性能测试工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蓄能器吸收液压冲击的作用,应用AMESim仿真分析平台,建立带蓄能器的100 m长等径直管液压系统模型,对接入蓄能器前的直接和间接液压冲击进行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为消除直接液压冲击,理论计算得到所需蓄能器的最小容积,对接入蓄能器后的直接液压冲击仿真分析表明,计算所得蓄能器容积过小,液压冲击吸收效果并不明显,由此得到蓄能器容积的最优值。  相似文献   

9.
罗钢华  杨秀礼  徐军 《船舶工程》2016,38(S1):135-138
本文介绍了某海洋施工平台插销式液压升降机构的主要组成、工作原理及主要零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介绍了动定环梁式升降机构的动作顺序,最后介绍了升降系统中的液压设备及电控设备组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建立发射箱脱插机构的几何误差传递模型,系统分析各组成零部件的加工装配误差对脱插机构空间误差灵敏度系数,确定脱插机构下连杆座与脱插机构基座之间、下连杆座与平动杆之间以及平动杆与上连杆座之间沿y轴方向的转动误差为关键误差来源,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误差灵敏度分析的有效性和改进措施的正确性。该方法为整个系统的误差优化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大幅度提高了脱插机构对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开展船舶气囊隔振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能够为其设计优化及运行维护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根据船舶气囊隔振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可靠性网络模型,并给出系统的可靠度计算及分析模型。详细讨论气囊隔振系统各组成部件、运行前检修维护措施对系统可靠度的影响,以及不同规模气囊隔振系统可靠度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的气体管路对其可靠度影响最大,运行前对气体管路进行检修维护能够大幅提高系统可靠度和正常运行时间;对于大规模气囊隔振系统,由于承载能力余量较大,故系统可靠性较高,但其可靠度降低速度随运行时间逐渐变大。  相似文献   

12.
王正超 《中国水运》2006,6(8):52-53
近年来,随着液压技术在船闸运行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各船闸通闸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了船闸运行畅通,延长维护修理周期,本文针对我处各船闸插装阀情况实例,对船闸启闭液压系统中插装阀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绞车驱动变幅机构打桩船定位精确度不高、效率低下等特点,设计了一种液压油缸驱动变幅机构,详细介绍了机构原理、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并对液压系统的液压泵、液压油缸及驱动电机、油管进行了计算,对液压元件进行了选择确定。经试验,液压系统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对于打桩船的设计和改造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KaMeWa喷水推进器控制系统由电遥控系统和液压伺服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当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KaMeWa报警系统会给出垢光报警,并自动将主机转速减至怠速同时将舵,戽机构油缸锁定,并通过中央处理装置的PC板显示故障类型。本文还提供了如何快速进行故障判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某A型架吊机为研究对象,对吊架机械结构和液压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通过分析油液清洁度和温度对该系统的影响及液压油含气量对体积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液压排气在A型架吊液压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变幅机构的控制中引入PID控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调距桨液压系统是船舶运行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液压系统周围设备温度不断升高,损害了调距桨液压系统中各部件的功能、安全性及使用寿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船舶调距桨液压系统单元温度单片机控制方法。分析单片机控制船舶调距桨液压系统温度的工作原理,读取船舶调距桨液压系统周围的温度值,并利用PID算法进行计算,计算值代入船舶调距桨液压系统单片机温度控制计算方程式中,控制温度持续上升。通过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片机运作2 h后,船舶调距桨液压系统温度趋于平缓,温度控制在50℃以下。  相似文献   

17.
加强液压系统的维护管理,能有效降低液压系统的故障率,是提高船机设备完好率、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防止油液污染、防止空气进入油液、防止油液温度过高等方面浅谈了如何加强液压系统的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18.
鲁克明 《船海工程》2011,40(3):94-97
为满足深海采矿过程中管道的快速自动对接要求,设计了一种能够同时进行布放回收和升沉补偿的双波浪液压补偿系统.基于波波夫超稳定理论,设计了上波浪补偿的自适应跟踪控制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上波浪补偿系统能够在自适应跟踪控制律作用下,迅速跟踪下波浪补偿系统的升沉运动,其跟踪精度能够满足同步对接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Simulink的船舶起重机构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某船舶起重机构液压系统的结构,建立了系统各元件的数学模型,应用Matlab/Simulink模块建立了各元件和整个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分析系统功能,重点对液压缸的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这对起重机构液压系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锋 《水运工程》2021,(2):89-92
针对升船机运行可靠性问题,以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可靠性理论,在统计驱动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停机故障次数和故障检修停航时间对运行可靠性的影响,计算得出驱动系统及其部件的运行可靠度,提出提高驱动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建议:应高度重视驱动齿轮托架机构、电气传动设备、传感检测装置等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和优化完善,充分考虑设备检修的便利性;基于停机故障次数和故障检修停航时间的运行可靠度计算分析方法,能准确反映升船机的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