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会成立于1992年8月,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建立的,并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地位的汽车产品认证机构。 1998年,国家机械工业局决定在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汽车产品认证中心(CCAP),成为担负汽车产品认证工作的实体机构。1999年7月经中国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国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欧美,日及澳等地区和国家的认证制度概况,对我国建立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在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了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CCAP)。对汽车产品实行质量认证,不仅促进我国汽车产品质量提高和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而且有利于统一协调国这各部门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97年9月30日 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发布1997年第2号公告。根据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汽车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了固特异(青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亚大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贵航集团龙岩飞机制造厂、中国人民解放军7425工厂(南京新星汽车橡胶厂)等5家企业生产的3种类型(8个型号)的汽车制动软管产品为国家安全认证产品。认证有效期到2000年9月  相似文献   

4.
截止到2012年2月14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批准的中交(北京)交通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依据《汽车喷烤漆房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喷烤漆房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专用要求》和交通行业标准《汽车喷烤漆房》(JT/T324-2008)共对44款喷烤漆房产品进行了认证,具体情况请见下表。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用安全玻璃认证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认证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审查通过了第二批十五个企业的产品质量认证合格申请。到目前为止,已有二十七个企业通过认证审查合格,并相应地有一批主要汽车企业的主产品用的玻璃已获得认证,会议要求生产企业尽快在已获认证的产品上使用认证合格标记,以利各方面监督工作的进行和有关法规的贯彻,并保护直接用户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李渊 《重型汽车》2014,(6):30-31
《2014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使大家清楚了解《2014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的内容,对《2014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如下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7.
双周要闻     
我国汽车产品认证工作开始与国际接轨 我国汽车产品认证工作已开始启动,首张认证证书即将发出。这表明我国汽车产品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检查工作,已开始同国际接轨。 受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的指派,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审核工作组,于1997年1月26日至27日,依据GB/T19002—1994—ISO9002:1994年标准和委员会秘书处颁发的汽车制动软管总成产品认证企业质量体系审核办法,对固特异(青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中美合资企业)覆盖汽车液压和气制动软管总成两种产品的工厂质量保证体系和工厂条件进行了审核,审核组决定在少量不合格项纠正后,将审核组  相似文献   

8.
型式认证作为政府管理汽车产品及其市场的工具之一,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行为.结合我国汽车型式认证现状,阐述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CCC认证》、《国家环保目录》以及《北京环保目录》等主要认证型式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车用安全玻璃认证委员会在1996年工作会议上批准了1995年经再次认证合格,1995年前获准认证年检合格和申请认证审查合格的企业及其产品型号(略),并以本认证委员会一九九六年第一、二、三号公告公布。 对1996年1月1日起新生产的汽车,机械部于1995年曾以机械汽[1995]645号文通知,要求必须使用经认证的安全玻璃;安全玻璃必须印有认证委员会批准使用的认证标志和认证号。 中国汽车用安全玻璃认证委员会会议希望各汽车生产企业认真按照“通知”要求,选购经认证合格的产品配套;有关部门在发放车辆牌照及对车辆进行安全项检查时遵照执行,为提高国产汽车的安全性共同努力。 附:第一、二、三号公告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越趋激烈的形势,为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节能、排放、防盗的性能,进一步制止散、乱、差的局面蔓延,国家将适时推出“汽车产品认证制度”。在国内销售的汽车产品必须由国内的产品认证单位认证才有效。汽车工业企业必须事先通过生产条件认证,才有资格按照“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的要求,选择国家认可的检验机关进行新产品强制性项目检测。经检测合格后,再由企业提出产品认证申请。经有关部门审核合格后,即可对合格产品颁发认证证书。国家经贸委以《公告》形式即予发布。  相似文献   

11.
《运输车辆》2012,(19):18-19
5部委:汽车遇重大质量问题取消出口资格 近日,商务部、工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Pl秩序的通知》。 根据《通知》要求,未来我国出口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应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具备有效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低速汽车生产企业应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等条件。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990年被授权为国家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获得我国汽车所有主管部门授权: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CNAS)认可实验室;是国家工信部授权的汽车新产品公告检测、国家认监委授权的汽车新产品强制认证(3C)检测和小批量进口汽车检测机构;是国家环保部授权的汽车排放、噪声检测和国家科技部授权的科技成果鉴定检测机构;是国家质监总局授权的汽车缺陷产品召回检测机构和司法部门授权的汽车产品质量鉴定机构;是国外多家政府主管部门或认证机构授权的汽车产品出口认证检测机构;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和汽车产品认证中心(CCAP)委托的汽车产品认证检测机构;是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理事长单位。  相似文献   

13.
李怀彬 《商用汽车》2004,(12):30-33
我国汽车产品认证试验项目及费用国内目前存在的4大认证型式都需要对汽车整车及相关零部件进行检测,其中国家发改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需要48项检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CC认证证书》(中国强制性认证)需要47项检测,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目录》需要3项检测,北京环保局  相似文献   

14.
王昆 《专用汽车》2013,(11):72-73
在这次论坛召开之前,全国人大刚剐审议修订了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去年国务院发布了《缺陷汽车管理规定》。今年实施了《汽车三包管理制度》,从各个方面,汽车质量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质量发展的领域中,认证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截止目前,包括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我国产品认证的总数量已经突破100万张,覆盖的产品涉及到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12日,国家认监委发布2006年第15号公告,公布、实施了修订后的《安全玻璃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安全玻璃产品》(CNCA-04C-028:2006),明确了汽车安全玻璃等产品的强制性认证要求。据介绍,由于GB9656-1996《汽车用安全玻璃》、GB9963-1998《钢化玻璃》,已分别被新标准GB96  相似文献   

16.
欧盟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通过发布实施《ELV指令》及RRR指令》,将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的管理纳入整车型式认证的框架,实现从源头对汽车有害物质和回收利用的管理,并且取得积极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欧盟开展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认证的背景、流程及要点进行研究,探讨其核心原则及理念,为我国汽车有害物质和回收利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彦仁 《汽车与配件》2002,(17):33-35
ECE型式认证以《1958年协定书》为法律,对不同汽车部件和项目按不同的ECE法规进行汽车产品型式认证,任何一个缔约国都有权对申请的汽车产品按ECE法规进行型式试验,如满足相应ECE法规且企业具备批量生产能力情况下对该产品批准型式认证并颁发批准标志和批准通知书,批准标志粘在同一型  相似文献   

18.
新汽车产业政策及其配套文件是一个政策体系,包括《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称为“主政策”)和《汽车消费政策》、《汽车整车特征认定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及《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等配套文件(上述文件以下统称为“新政策”)。目前除《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已经公布,其余都仅是信息传闻。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月1日,神龙富康轿车第一个通过北京市新排放法规检测。 2002年1月,获得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颁发的汽车产品绿色环境认证标志,神龙公司成为第一家通过汽车产品绿色环境认证的汽车厂家…… 五年间,神龙公司几乎获得了中国汽车界所有的环保殊荣。 “神龙”,这个时代的宠儿,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20.
汽车产品认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涉及到产品的法规适应性、产品的市场销售准入等;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标准法规涉及到的行业知识面宽,不易理解,认证周期比较长,涉及政府部门比较多。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汽车产品目前实行的4种认证型式并存的现状,指出了"多头管理"的弊端,同时期盼依据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尽快出台我国的汽车技术法规,建立统一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