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我院自1983~1985年100例流行性出血热肾功能衰竭。根据临床表现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尿素氮、肌酐、血清电解质、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溶菌酶,尿红细胞形态观察以及部分肾穿病理资料而将其分成4种临床类型,其中75%为非少尿型,19%为少尿型,3%为慢性肾衰型,3%2次肾衰型。比较各型之间临床表现,肾功能和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别。故认为对流行性出血热肾衰临床分型的探讨,对指导防治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谢蔚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2)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血热流行于欧、亚、非、19个国家,近些年来本病疫区仍在扩大。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从1932年在黑龙江省首先发现、现已分布23个省。除新疆鄂木斯克出血热外,我国的出血热与朝鲜、日本、苏联、北欧等地出血热均有肾脏损害,因此于1982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工作组会议”上、将该病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但 相似文献
3.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治疗蒋红利,胡晓欧,冯学亮(西安第一附属医院透析中心西安71006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87~1993年用血液透析(血透)治疗急性肾衰82例,除去资料不全5例,本文讨论77例。男性45例,女性32例。年龄15~65岁,平均... 相似文献
4.
<正> 康某,男,38岁。因高烧,头痛,腰痛,全身不适3 d,烦燥1d,于1986年11月3日入院。患者3天前起突然高烧、畏寒、周身酸困、恶心、呕吐、腰痛、伴烦燥不安,口渴。曾服解热镇痛药效差。2天前尿量减少,每日约200ml。既往体健。本地为“出血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使本病的研究进展很快。现就 EHF 病毒敏感动物和敏感细胞及血清学检测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EHFV 敏感动物1.1 小白鼠乳鼠:美国 Tsai 等将Hantaan 病毒接种于2~4日龄小白鼠乳鼠脑内,从第一代及以后传代中均能引起小白鼠 相似文献
6.
李秀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79,(1)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发现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常于冬季流行,临床特点有发热、出血及肾脏损伤。病情重危,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各疫区均重视抓“三早一就”(早诊断、早治疗、早休息、就地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措施,对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及降低病死率取得了显著效果。遵照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根据部分内部资料及西安地区的防治经验,本文就出血热的辨证论治简述于后,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8.
楚雍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4)
<正>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有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如中国、朝鲜、日本、苏联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诸国流行。本病的发现已有50年的历史,自1978年李镐汪等分离到HFRS病毒并完善了诊断该病的特异性血清学技术之后,HFRS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一般认为HFRS是由某些小啮齿动物的一种病毒引起人类发病,病毒在自然宿主(鼠类)体内虽不引起可见疾病,但却大量繁殖,长期带毒、排毒引起水平方面传播,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近年来HFRS流行地区不断 相似文献
9.
方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2,(3)
<正> 检查血液中抗体是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常用的比较可靠的方法,但往往该病的血液中抗体甚至I_gM抗体出现得不够早。多数病人尤其是轻型病人是在发病3~4d以后,有的是在7~10d才出现抗体,同时在流行地区只检查一次抗体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抗体检查是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试剂,有的技术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10.
谢蔚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2)
<正> 在对出血热尚无特效疗法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我们从1981年开始采用恢复期血清治疗早期重症出血热患者。共治疗8例,全部为22~50岁的男性患者,均于发病1-5日内住院。5例测出血热免疫荧光抗体均为阳性,滴度为1:320—1280(由西安医科大学病毒室岐天茂老师等协 相似文献
11.
<正>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迄今尚未分离成功,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发现一些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免疫机理的参与,为了探讨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功能的改变,以阐明与本病发病机理的关系。我们于1977年10月至1979年元月,对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人进行了各期E—玫瑰花结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及总补体的测定。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正> 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反应有关,并证实体内有免疫复合物的存在。为了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减轻病理损害,降低病死率。我们对收治的部分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采用了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及细胞免疫增强剂——植物血凝素(PHA)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寒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4)
<正> 例一: ××女性,46岁,住院号120663,于80年11月2日以发烧,身痛二周,昏迷抽搐一天之诉入院。二周前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治疗少尿休克时用大量高渗糖、速尿、激素、甘露醇等,后出现嗜睡,谵语,继之呕吐、抽搐、偏瘫,渐入昏迷。查脑脊液糖200mg%,血糖660mg%,尿糖(++++),尿酮(一)血钠151mEg/L,血钾5mEg/L,BUN78mg%,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刘清珍,谢雅琴(第一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西安710061)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文就1989年10月至199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7例EHF患者中有心电图(EKG)资料的36例... 相似文献
16.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朝鲜出血热病毒,在病原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以来,在流行病学上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其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虽有各种假说,但均缺乏确凿的病原学或流行病学证据。因此,对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实为有效防制本病的关键问题。 1982年10—12月,在西安××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爆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试图对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采用ELISA双夹心法、ELISA阻断试验、沉淀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流行出血热(EHF)患者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并用免疫电镜观察了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形态;用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家兔观察了其免疫源性。实验表明:①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EHF患者尿抗原,早期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较上述其它检测尿抗原的方法好。②上述多种方法均证明EHF患者尿中确有EHFV抗原排出。③该EHFV抗原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源性。提示:ELISA双夹心法适用于EHF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脑脊液分离病毒国内外尚未见报告。我院于1986年8月从1例EHF伴昏迷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18岁,13天前因发热、头疼,腰疼5天,低血压、尿蛋白(++),以出血热在某医院治疗。经对症处理渡过休克、少尿期,病程11天进入多尿期,当天曾抽风一次,约2~3分钟,当时BP29.3/13kpa,经降压、镇静后好转,10小时前又昏迷并突然抽风5~6次,每次约2分钟,经上述处理疗效较差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9.
聚肌胞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多种病毒感染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也是一种良好的非专一性免疫增强剂。本文总结国产聚肌胞治疗早期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双盲试验结果表明聚肌胞早期使用有促使退热加快,减轻肾损的作用,越低血压及少尿期的病例数亦较多,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光镜活体染色方法观察流行性出血热血尿中红细胞形态,主要是“肾小球性”血尿。血尿中变形RBC和正常RBC在大小和形态上差异明显。变形RBC百分率随着病情进展百分率上升,极期最高,恢复期渐正常。变形RBC在80%以上,血尿中素氮、肌肝含量明显升高。最后,对血尿中变形RBC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建议EHF患者血尿变形RBC变化,可作为肾损伤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