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挤密砂桩法作为一种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逐步开始在国内港口工程、海岸工程的地基处理中得到推广和使用。本文结合三亚市崖州中心渔港项目工程实际情况,介绍挤密砂桩在软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实践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根据工程实践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珈伊 《水运工程》2021,(9):167-173
针对目前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进行了力学特性分析研究。对洋山深水港区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试验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复合地基沉降特性、承载能力、荷载沿深度的传递和变化规律以及砂桩及桩间土对荷载的分担作用等方面的结论。对复合地基模型相关参数的不同设置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各因素的变化对复合地基变形和受力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为离岸深水港口水下软土地基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力式码头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祥奎  王晓晖 《水运工程》2011,(11):227-231
挤密砂桩加固软土所形成的复合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因而使得在这种复合地基上建设重力式结构成为可能。以洋山深水港区东港池码头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在水下挤密砂桩复合地基上建设重力式码头的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4.
冯创志 《中国水运》2013,(12):366-367
水下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加固效果明显,可以快速提高地基承载力,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文中结合港珠澳大桥工程主体工程岛隧工程西人工岛的施工,对水下挤密砂桩打设的施工工艺、参数计算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水下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发挥该技术在外海筑港交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明晖 《中国水运》2014,(7):319-321
水下挤密砂桩是一种地基加固新技术,适用于砂质土、粘质土等各种地基加固。对粘性土形成复合地基,改善地基整体稳定性;对砂性地基,增加密实度,防止其液化。文中介绍了水下挤密砂桩技术的原理、工艺、施工设备、质量控制等,并在笔者参加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地基加固处理工程进行了试验,效果良好,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工程造价,提高地上建筑物的稳固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专业挤密砂桩船仅有7条,均为国外引进,造价昂贵。为加快外海深水筑港建设的步伐,开展陆上挤密砂桩设备在水下应用施工技术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海口湾南海明珠人工岛二期工程的施工,论述了陆上打桩机组用于挤密砂桩船的施工工艺、适应条件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等,利于更好地把握水下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技术。  相似文献   

7.
砂桩施工主要用于建筑、水利等工程中的松散沙土、人工填土、软性粘土、杂填土等,提高地基的强度与稳定性,避免或减少沉降量。本文对海口港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一期工程后方陆域软弱地基的挤密砂桩加固处理施工进行介绍,并根据相关检测试验检测挤密砂桩施工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挤密砂桩加固水下软土地基专用设备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挤密砂桩加固工艺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研究,对控制系统设计和设备总成调试等工作,研制开发了新一代水下挤密砂桩专用船,可以进行水面以下66m深度的挤密砂桩地基加固施工工艺,成桩最大直径可达2m,复合地基置换率可达70%。研制开发的设备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地基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深中通道非通航孔桥钢管桩锤击沉桩及振动沉桩工程实践,对挤密砂桩复合地基中采用不同沉桩方法的施工效果进行分析.根据开口钢管桩沉桩过程、检测情况及沉桩机理,分析产生沉桩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原地质施工情况进行对比,总结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沉桩特性.工程实践表明,复合地基条件施工钢管桩,锤击沉桩穿透密实土体能力强,入土深度较为均...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挤密砂桩工程完工,比预定工期提前5个月。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挤密砂桩工程共需打设1. 6万根桩,累计用砂56. 8万m3,先后投入4艘大型专业化挤密砂桩船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克服了成桩贯入和扩径困难,解决了砂料紧缺等诸多难题。施工船砂桩1号一度创下单日施打46根桩的施工纪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对抛石基床进行整平操作的辅助工作平台。该平台由下部的筒型基础部分和上部的框架结构组成 ,筒型基础部分为 4~ 10个成对排列的带顶板无底的圆柱型筒体 ,筒体可充气使平台气浮漂运 ,也可插入到海床泥土中 ,为抛石基床的整平提供水平阻抗力  相似文献   

12.
吕滨  张虹宇 《船海工程》2012,41(2):155-160
在阐述海上风机基础的种类和特性的基础上,介绍风机基础的设计要点,包括设计流程,设计的外部环境分析以及风机基础的选型等,分析各个设计阶段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以科威特巴比延岛软基处理工程的现场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双曲线法、理论曲线拟合和ASAOKA法对地基最终沉降进行了推算,并对不同的推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和适用性分析.得出ASAOKA法适用于巴比延岛软基处理工程最终沉降量的推算.该法实用性强,可为后期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施工验槽是建筑物施工第一阶段基槽开挖后的重要工序,也是一般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最后一个环节,根据在秦皇岛地区参加施工验槽的实践经验,简述施工验槽的目的、工作内容、要求和方法,对常遇到的地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讨论,并提出浅层地基可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使用ABAQUS建立了4种不同分仓形式的筒式基础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得到了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P-S曲线及极限状态的土压力。重点分析筒仓内壁土压力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和变化趋势,根据结构的P-S曲线评估分仓形式的改变对结构抗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分仓优化的结构可更好地发挥其抗倾潜力,其结构承载力可提升15%~25%。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在外海、深水、厚软基地质条件下沉管隧道基础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对传统桩基与复合地基方案进行对比,提出港珠澳沉管隧道采用PHC刚性桩、高喷柔性桩、挤密砂桩散体桩复合地基逐步过渡到天然地基的地基及抛石+碎石垄的组合基床方案。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及观测数据证明提出的新型复合地基及组合基床方案控制沉降及差异沉降的效果显著。提出沉管隧道基础沉降主要组成及复合地基建议的沉降计算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如广  唐健 《水运工程》2005,(12):61-63
介绍古运河驳岸软基处理方案、桩-浅复合地基理论中桩与土荷载分配新发现,对完善内河航道工程软基处理技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沿海建筑物工程沉井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珍 《水运工程》2012,(4):191-195
在沿海建筑物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软土地基常规施工技术与特别处理技术的深入和突破。结合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实践,探讨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尤其是沉井施工技术。这些技术已拟申报省级工法。  相似文献   

19.
复合地基由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担上部荷载作用,处理后的地基具有良好的工程特性和经济优势。在淤泥质土中常用水泥搅拌桩、碎石桩等柔性桩作复合地基,采用预制管桩等刚性桩作复合地基的案例较少。以丹金船闸航道驳岸软基处理方案研究为例,论述了驳岸软基处理及桩基选型的思路、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并结合现场试验与观测情况对参数选择进行分析,与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比选,对类似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标准规范的完善均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A three-level procedure for assessing jack-up foundation stability for more or less homogenous soils is described. The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a rational framework for these assessments that ensures their safe operation in extended year-round operations and enables their use in deeper waters than at present.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procedure have to be entered successively as long as foundation stability cannot be proven. The first level is a screening exercise and essentially replaces the well-known preload check. The second level compares factored foundation loads resulting from a structural analysis with foundation capacities obtained with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formulae. The most refined third level assesses whether the displac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loads lead to an acceptable situation, i.e. capacity increase and/or load redistribution that does not result in collapse of the jack-up unit.

Since, for maximum benefit, this third-stage analysis requires a non-linear foundation model to be linked with the structural package used: such a tool is provided in the paper. Examples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impact of the assessment procedure.

This procedure forms part of the overall in-house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jack-ups and has already been offered to the jack-up industry as part of the continuing efforts towards establishing common and accepted standards for jack-up assessments. Further developm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will be pursu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