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支系杆拱桥施工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锁 《铁道勘察》2015,(3):130-134
以沈丹客运专线跨度113.3 m简支系杆拱桥为工程实例,采用MIDAS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给出施工过程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对该系杆拱桥施工过程中的应力、挠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结果表明:系杆拱桥在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不断变化,整体刚度不断增强;由于钢管混凝土拱肋为组合截面,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管应力和桥梁整体的变形影响较大,应选择合理的收缩徐变计算模式;浇筑管内混凝土时,支架反力最大,是控制支架结构设计的施工阶段。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梁静、动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梁1:5模型设计、试验方法。根据弹性试验、开裂试验和破坏试验结果,研究分析该类结构的工艺特点、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变形特征、结构特别是湿接缝截面的抗裂性、开裂区域裂缝发展分布规律以及结构极限承载力。根据开裂试验中应变测试结果,分析计算各典型截面抗裂安全系数,初步研究湿接缝段对结构的影响。在对模型梁体系转换前、后和先简支后连续梁破坏前、后动力测试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校核模型梁的刚度、制作精度,验证模型梁、原型梁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最后初步探讨了先简支后连续梁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3.
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概念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概念以及简支梁桥面 (板 )连续→恒载简支、活载连续、体系不转换→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 ,介绍各阶段的典型工程实例及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概念的扩展 ,总结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类型、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李铭伟 《铁道勘察》2021,(2):109-113
为研究钢混结合主梁混凝土桥面板的收缩徐变对大跨度高铁无砟轨道斜拉桥的影响,以昌吉赣客专赣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全桥精细化数值分析模型,考虑钢混结合梁混凝土桥面板不同的加载龄期,分析结合梁斜拉桥在收缩徐变效应下变形及受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赣江特大桥结合梁在施工成桥初期至运营5年后,钢混结合梁混凝土桥面板收缩徐变引起面板及钢箱梁的应力变化情况均满足规范要求,桥面板及钢箱梁在施工成桥1年后收缩徐变完成50%以上,3年后完成80%左右;桥面板混凝土的加载龄期越长,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桥梁结构变形和受力的影响越小,并在混凝土加载龄期达到180 d后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呈稳定趋势,将结合梁桥面板预制存放180 d后再进行吊装,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此种结构正常使用期间力学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徐变应力重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平截面变形、徐变与应力之间符合线性关系和徐变特性与加载龄期之间的关系符合老化理论等假定,探讨了不同龄期混凝土组合梁的徐应变力重分布问题,研究了分片预制桥位设现浇接缝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徐应应力重分布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推导了徐变应力重分布计算公式,组合结构由于先、后浇注的混凝土存在明显的龄期差和应力差,徐变将产生明显的应力重分布,应力重分布效应取决于先、后浇注的混凝土的龄期差和应力差,秦沈客运专线跨度16m简支T梁徐变应力重分布测试表明,对先期浇注的混凝土部分,重分布应力大约占总恒载应力的10%-20%,而对后期浇注的混凝土部分,影响比值更大,甚至有可能使应力反号,徐变应力重分布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以某公铁两用桥的匝道立交桥为例,详细分析了混凝土收缩徐变在不同的徐变年限时对连续曲线箱梁桥的位移和内力的影响,指出,收缩徐变对连续曲线箱梁桥的影响延续期按10年计算过短。  相似文献   

7.
基于甬江特大铁路斜拉桥工程,运用Fortran语言对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数值模拟出核心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收缩徐变对钢混结合段应力分布规律和传力机制的影响;提出了承压板传力率、钢混结合段传力斜率、钢混结合段传力不均匀度等衡量钢混结合段传力性能的指标,并评价了收缩徐变对钢混结合段受力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混凝土收缩后钢结构应力增大1倍,混凝土应力减小1/2;考虑3年徐变后,钢壳体应力为瞬时应力的1.9~2.47倍,混凝土应力为瞬时应力的0.13倍;收缩、徐变作用均改变了钢混结合段的传力模式,考虑收缩、徐变后传力不均匀度分别增加了0.13、0.44,钢混结合段端部剪力连接件剪力最大增长幅度分别为75%、150%。  相似文献   

8.
通过1∶5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连续模型试验梁的弹性试验、开裂破坏试验及动力试验,分析研究该类结构的工艺特点、结构受力变形特征、湿接缝截面的抗裂性、开裂区域裂缝分布和发展规律以及结构极限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完全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具有足够的开裂安全系数和强度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9.
PC斜拉桥的时变分析——不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不定性因素入手,通过对现有各种收缩徐变计算模式的比较,认为BP-KX模式不仅可以考虑混凝土成分的影响,而且还考虑了环境条件(如温度、相对湿度等)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是当前进行时变不定性分析的最佳模式。通过对其随机化,建立了进行不定性分析的随机模型。经对多种不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比较之后,将一种新的不定性分析方法-Neumann展开Monte Carlo法应用于PC斜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由混凝土非均匀收缩徐变效应引起的钢筋混凝土梁沿梁高度方向的非均匀自应力效应,基于非线性温度自应力方法和按照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推导非均匀收缩徐变效应作用下沿梁高度方向上的钢筋混凝土梁自应力计算公式,并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验证;以某混凝土简支试验梁为算例,进行收缩、徐变自应力分析;探讨非均匀收缩徐变效应下曲率和截面应力随时间变化特征;最后研究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梯度下钢筋混凝土梁的应力重分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均匀收缩和徐变作用下,截面的轴向应变和曲率随时间显著变化,且沿着梁高度方向将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收缩徐变自应力;温度梯度值增加能增加顶面的非均匀收缩徐变自应力,但影响幅度较相对湿度梯度小;相对湿度梯度能显著影响收缩徐变自应力,前期养护作用对于减小自应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LKJ车载设备作业质量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LKJ车载设备出入库检测作业及芯片换装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对车载设备检测作业质量、数据换装版本号确认、换装完成情况自动统计等关键环节的卡控,实现由"人控"向"机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从今年起,我段执行的内燃机车小修周期为7~7.5万km,辅修周期为3.5~4万km,也就是说,机车走行7~7.5万km除了小、辅修时扣修几天外,其它时间都是处于机车运用整备状态,如何抓好运用机车日常检查和保养工作,是确保机车质量稳定提高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13.
回顾施工组织在桥梁、隧道、路基等工程项目中的发展历程,论述施工组织与科技进步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近年来我所承担的机车车辆试验,并从试验内容、试验性质加以分析总结,论述试验和产品开发的关系,指出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机车厂修时,需要拆卸多种型号的轮对、齿轮,各企业普遍存在对标厂修标准及厂修工艺质量下降,生产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文中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内燃机车轮对、齿轮通用拆卸装置方案,设计的装置能满足多种型号机车大修标准及大修工艺要求,解决了生产能力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路信息网络化发展方向,提出一套以LonWorks网络为载体,实现联网控制各车厢在线数据的采集、存储、故障诊断、控制等功能的系统。阐述了车载网络的架构、网络热备及其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7.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研究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是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拉通勘测设计全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产作业模式,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推进勘测设计现代化的重大成果.阐述了系统主要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铁路磁票信息格式、编码和安全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铁路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多票种、分车次,多模式、跨区段和常调整的客运管理模式要求.分析研究磁性车票的信息记录内容,格式、编码和安全等相关技术,提出内容记录完备、升级扩展灵活、高低磁密度搭配、信息编码优化、数据安全可靠的磁票信息记录设计方案,并在沪宁杭自动售检票项目中实现.分析试验和实际使用的数据结果,此方案基本满足铁路部门的客运管理要求,达到了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9.
轮轴检修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铁路货车重载和提速后轮轴种类增多、检修要求提高等新情况,探讨利用信息技术且结合轮轴检修自动控制设备和HMIS轮轴子系统实现轮轴检修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方法,并给出了轮轴检修工艺布局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一种门(桥)式起重机在测量拱度、翘度、挠度时简便易行的测量与计算方法,便于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及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