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157例足月体重≤2500g宫内发育迟缓儿的分娩方式与围产儿L转归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出生体重愈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愈高。剖宫产组围产儿死亡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新生儿窒息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胎吸和产钳助娩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臀位助娩和臀位牵引的新生儿窒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故对宫内发育迟缓儿应加强围产保健和产时监护,尽量使其自然分娩;臀位儿以剖宫产为宜。  相似文献   

2.
对33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茵虎汤治疗的疗效及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病因依次为感染、围产因素、溶血病、硬肿症、母乳性黄疸等。茵虎汤组与酶诱导剂组的退黄时间相比差异显著,提示茵虎场治疗黄疸优于酶诱导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检测弓形虫感染孕妇羊水TOX DNA的临床意义。方法 经ELISA筛查TOX IgG(+) 39例 ,TOX IgM(+) 13例 ,共 5 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 ,于孕 2 0~ 36周在B超定位下行经腹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 ,并于分娩或引产后抽取新生儿或引产儿血 ,用PCR技术检测TOX DNA。结果 羊水TOX DNA(+) 12例 ,新生儿或引产儿血TOX DNA(+) 12例 ,其中一例羊水TOX DNA(+) ,而新生儿血TOX DNA(- ) ;另一例羊水TOX DNA(- ) ,而新生儿血TOX DNA(+)。PCR检测羊水与新生儿或引产儿血的符合率为 91.6 7% (11/ 12 )。结论 检测弓形虫感染孕妇的羊水TOX DNA可预测先天性弓形虫病。  相似文献   

4.
对1986年10月~1987年9月及1989年1月~1989年12月期间出生的365例低出生体重儿,按其母亲情况作回顾调查和分析。低体重儿发生率为7.99%,死亡率15.07%。母亲主要疾病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中、重度贫血,经X~2检验均有显著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母亲为农民、早产、新生儿畸形为最危险因素。文章认为加强围产期保健是降低低体重儿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狭颅症系先天畸形,有遗传倾向。短头畸形属狭颅症的一型,今遇一例合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报告于后: 患儿翦×,门诊号:176886,男性,两个月。母代诊:发现患儿两眼滞呆,要求检查,个人史:患儿系36周早产儿,顺产,其母于产前患高血压及黄疸性肝炎。患儿出生后12小时吐咖啡色物,当晚烦燥不安,呕吐频繁,前囟饱满,并有抽搐,血小板计数:8.5万/mm~2,出血时间延长,诊断为新生儿颅内出血。家族史:父母家族追询三代以上均无类似疾病,父  相似文献   

6.
光疗是新生儿黄疸早期治疗的主要措施。为探讨光疗对血钙的影响,我们对51例患儿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①研究对象∶1996年12月~1998年4月我科共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8例。随机选择51例为研究对象。开始蓝光照射日龄10min~18d,平均4~7d,均为足月儿。引起黄疸的原因∶ABO溶血者5例,头颅血肿6例,新生儿感染14例,剖宫产5例,宫内窘迫窒息8例,母妊高症3例,无原因10例。用经皮测胆仪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均>250μmol/L,最高达5263μmol/L(正常值为5…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既往生育史与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关系,为小于胎龄儿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陕西省出生缺陷现状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排除出生体重、孕周和母亲基本情况缺失的记录后,共纳入27 253名妇女进入本次研究。使用SAS 8.0的Proc nlmixed过程,以新生儿是否为小于胎龄儿为因变量,以孕次、产次、自然流产史、人工流产史、药物流产史、引产史、异位妊娠史、葡萄胎史和剖宫产史为自变量,建立以个体为水平1、区县为水平2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Model 1仅研究小于胎龄儿和既往生育史之间的关系,Model 2在Model 1的基础上校正了胎儿性别、母亲年龄、母亲学历、母亲职业、母亲民族、孕期有无服用叶酸、孕期有无贫血、产检次数共8个危险因素。结果陕西省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为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Model 1中产次≥3次相较于产次≤2次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4,95%CI:1.20~1.98),有人工流产史可以降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OR:0.76,95%CI:0.63~0.92)。Model 2在校正了相应的混杂因素后,仅产次≥3次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7,95%CI:1.23~2.03)。结论在临床中应当重点关注高产次的孕妇,同时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减少小于胎龄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柯氏测量法,对100例足月妊娠,阴道正常分娩的新生儿头径、身长、体重进行测量,探讨西安地区胎儿头径、身长、体重的参值.儿头各径线的平均值分别为:双顶径8.8厘米;双颞径7.4厘米;枕颏径12.8厘米,其周径33.8厘米;枕额径11.1厘米,其周径35.2厘米;枕下前额径10.3厘米,其周径33.1厘米;枕下前囟径9.0厘米,其周径31.6厘米;气管前囟径9.8厘米,其周径32.4厘米.身长平均为50.4厘米.体重平均为3195克.经统计学处理.新生儿身长、体重与儿头各径线呈一致的增减.因此,根据胎儿大小.可以大概估计分娩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产时保健质量与儿童智能发育的相关因素,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对秦巴山区弱智儿童(MR组)110名和智力正常儿童(对照组)126名的母亲产时情况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R组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低体重儿、无产前检查、旧法接生率(分别为14.55%、8.18%、10.00%、30.00%、53.64%、54.55%)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97%、2.30%、2.30%、13.49%、37,30%、32.54%),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R组新生儿轻、中度室息、滞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1,82%、12.73%)与对照组(分别为13.94%、9.52%)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低体重儿、无产前检查、旧法接生均与儿童智能发育有显著相关性,新生儿轻、中度窒息、滞产与儿童智能发育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SD大鼠慢性渐进性梗阻性黄疸模型 ,初步研究及评价其模拟临床良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价值 ,提供新型梗阻性黄疸实验模型。方法 在外科放大镜下 ,用双极电凝电灼烧伤使胆总管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纤维组织修复等病理改变 ,引发胆管组织慢性纤维瘢痕狭窄 ,造成梗阻性黄疸。结果 本实验模型所致梗阻性黄疸表现及肝功能变化为慢性渐进性发展过程 ,病理切片检查显示胆总管组织发生慢性纤维瘢痕样变。结论 此梗阻性黄疸实验模型表现与临床患者的良性梗阻性黄疸表现极其相似 ,是研究良性梗阻性黄疸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的可靠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母亲文化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BW)的影响及其交互调节作用。方法利用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中有关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的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产前检查次数与文化程度对新生儿发生LBW的相乘交互作用,并采用Andersson等编制的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随着产前检查次数的增多,全部新生儿与足月儿LBW和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逐渐降低。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全部新生儿(OR=0.81,95%CI:0.65~1.00)、足月产新生儿LBW(OR=0.76,95%CI 0.60~0.97)相比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分组,以及SGA(OR=0.86,95%CI 0.77~0.95)的发生风险降低;较多的产前检查次数均可减少全部新生儿、足月产新生儿LBW及SGA的发生风险。母亲文化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对全部新生儿(RERI=0.091,API=0.152,SI=0.815)、足月产新生儿LBW(RERI=0.022,API=0.039,SI=0.951)及SGA(RERI=0.091,API=0.152,SI=0.815)均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但对全部新生儿(OR=0.78,95%CI:0.63~0.97)、足月产新生儿LBW(OR=0.72,95%CI:1.11~1.25)及SGA(OR=0.84,95%CI:0.76~0.94)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且作用相当。结论母亲文化程度低和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均是新生儿LBW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母亲文化程度在产前检查次数对新生儿LBW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即较高的文化程度可以改善低产检次数对新生儿LBW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SD大鼠肝癌侵袭胆管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模型 ,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Walker- 2 5 6瘤株近肝门部肝实质内接种 ,致高位胆管浸润转移造成狭窄 ,引起梗阻性黄疸。结果 本实验模型所致梗阻性黄疸表现及肝功能变化为慢性渐进性发展过程 ,病理切片光镜检查显示肝脏、胆管有癌细胞浸润和转移 ,同时肝内有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表现。结论 此实验模型稳定、可重复 ,成功率为 73 .3 % ,其梗阻性黄疸表现特点与临床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症状极其相似 ,对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陕西省第二孩不良出生结局的流行病学现况,探讨第一孩性别对第二孩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3年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对其中第二孩的不良出生结局进行统计描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第一孩性别对第二孩出生结局的影响。结果 2010—2013年陕西省第二孩不良出生结局顺位依次为大于胎龄儿(15.88%)、小于胎龄儿(12.27%)、巨大儿(7.16%)、低出生体重儿(4.22%)、早产儿(3.25%)、出生缺陷(2.51%)和过期产儿(2.18%)。巨大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生育第一孩性别为男孩增加了第二孩小于胎龄儿(OR=1.251)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了第二孩巨大儿(OR=0.808)和大于胎龄儿(OR=0.873)发生的可能性。结论母亲生育第一孩性别为男孩增加了第二孩小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降低了第二孩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陕西秦巴山区母婴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流行株的包膜糖蛋白gN基因型分布及其与HCMV宫内感染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434例孕期妇女血清中HCMV-IgM及HCMV-IgG,判断秦巴山区孕期妇女HCMV感染情况;采用PCR方法检测孕妇血清和新生儿尿液中的HCMV gN基因,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acⅠ、SalⅠ和ScaⅠ分别对 HCMV gN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 ①434例孕妇血清中HCMV-IgM阳性35例,阳性率8.06%;HCMV gN DNA阳性25例,阳性率为5.76%.新生儿尿液中HCMV gN DNA阳性17例,阳性率为3.92%.在35例HCMV-IgM阳性孕妇中,其配对新生儿尿液HCMV gN DNA阳性11例,HCMV宫内传播率为31.43%.②42例HCMV gN DNA阳性标本(25例孕妇及17例新生儿)gN3型2例、gN4型40例,8例症状性 HCMV感染婴儿与8例无症状性感染婴儿及其母亲均具有相同的基因型gN4型;1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与其母亲基因型为gN3.③新生儿感染症状及预后与基因型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陕西秦巴山区母婴 HCMV流行株以gN4型为主.gN3、gN4基因型可引起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5.
黄疸的鉴别诊断甚为重要,特别是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在临床诊治中的延误仍较多见,严重的影响了手术的效果,故提高早期诊断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肿瘤所致的外科阻塞性黄疸146例诊断中的问题,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以提高外科性黄疸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我院近10年来对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21例的处理,认为对胆囊切除术后早期(2周以内)黄疸,正确的判断、及时果断的处理及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最为重要。而对手术后晚期出现的黄疸,全面的术前检查、明确梗阻的程度、部位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提高首次处治的质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cl-2、Bax蛋白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小管的表达及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梗阻性黄疸组(40只)。结扎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对照组仅剖腹游离胆总管。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2、3、4周处死,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变化;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观察肾小管细胞凋亡;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梗阻性黄疸时间的延长,血清BUN和Cr逐渐升高;肾小管凋亡细胞增多。梗阻性黄疸组与对照组的Bcl-2、Bax蛋白表达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经Spearman s相关性分析,肾小管细胞Bax蛋白表达与肾小管细胞凋亡呈正相关,而Bcl-2蛋白表达则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梗阻性黄疸可以引起大鼠肾脏损害,肾小管细胞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功能损害中发挥作用;Bcl-2、Bax蛋白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我院18年来对86例外科性黄疸的误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黄疸伴有腹痛不仅见于胆石,同时也是壶腹周围癌的一个常见症状,左侧卧位触诊,可增加扪到胀大胆囊的机会,外科性黄疸的生化表现常是:肝功正常或轻度报害,黄疸指数多有波动,硷性磷酸酶增高,单项转氨酶增高,X线检查结果分析,超声波应用等,在减少误诊方面,强调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1979年秋,从10个甲肝流行单位共采甲肝密切接触者粪便198份,后经观察发病者三人,另从一名门诊就诊较旱,黄疸期病人采集粪便一份,计共四份处于黄疸前期和黄疸早期粪便,进行粪便甲肝抗原提取,获得成功。此四名患儿均经临床和肝功检查确诊为肝炎,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住院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死因构成及变化规律,为提高围产重症医学救治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出生家庭、高危妊娠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系,总结死亡率、死因及变化规律。结果 (1)8 869例住院新生儿中死亡108例,死亡率1.22%,可避免死亡率0.86%;可避免死亡比71.29%。(2)感染性疾病仍然是住院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2012-2016年,我院住院新生儿前5位死因依次是: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窒息、先天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足月儿前3位死因分别为感染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窒息。早产儿前3位死因分别为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窒息。(3)我院新生儿死亡率由2012年2.02%下降至2016年1.09%。败血症由2012-2015年间首位死因,下降至2016年第3位;呼吸系统疾病为2016年首位死因,窒息为第2位;先天畸形由前3位死因下降至5位以后。结论随着新生儿救治水平逐步提高,住院新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控制感染性疾病是降低住院新生儿可避免死亡率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