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驾驶人心理》2006,(6):7-7
喜怒哀乐是人们常见的心理情绪反映,驾驶人也是如此,他们因受生活中某些事件刺激、牵动,从而产生多种情绪反应,如悲伤、兴奋、恐惧、愉快等等。如果驾驶人经常在某种不稳定心理情绪支配下驾驶车辆,就可能妨碍驾驶操作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驾驶人不讲职业道德,违反交通法规,甚至丧失理智,最终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2.
2005年“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郑州市“心理110”的两位心理保健师来到郑州市长途汽车北站,对长途汽车驾驶人进行心理测试,以进一步确保长途交通安全。他们表示,希望以此引起会社会及驾驶人本身对驾驶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雾环境下驾驶人行车与正常天气相比,在低能见度下视觉参照物较少,驾驶人更倾向于跟驰行驶。为研究雾环境下高速公路驾驶人跟驰行为,以真实雾环境下实车试验方式,选择多条高速公路作为试验路段,以Smart Eye眼动仪获取车辆在雾环境下高速公路驾驶人视觉参数,包含驾驶人注视区域、注视角度、注视持续时间、瞳孔直径、扫视速度以及扫视幅度等,以归一化方法对驾驶人注视重心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能见度下驾驶人的跟驰需求,并通过对雾环境下上述视觉参数进行规律总结。对雾环境下驾驶人跟驰特性进行统计及分类,将跟驰行为划分为主动、半主动、半被动以及全被动跟驰;通过分析雾区低能见度下驾驶人跟驰行驶条件,引入多维偏好理论及后悔理论,进行驾驶人跟驰决策模型构建,并基于差分法对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及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在1次跟驰动态过程中,正常车道保持时驾驶人扫视速度较低,而当处于车道调整时,驾驶人扫视速度存在较大波动,且平均扫视速度较高,低能见度下驾驶人注视点转移速度27.0 (°)·s-1明显低于晴好天气的52.0 (°)·s-1;驾驶人在跟驰过程中,能见度对驾驶人跟驰时的视觉特征有显著影响,通过跟驰模型构建可为后续雾环境下车辆跟驰前后车距及车速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安然 《驾驶人心理》2006,(12):16-17
安全行车是我们每个驾驶人时刻都注意的一个大问题,然而,汽车是高速行驶的工具,经常处于长时间的运行中。能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我认为与驾驶人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极大。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驾驶人的基本要求。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要求自己的生理系统的每个“结构成分”都处于最佳状态。否则,如疲劳、疾病、反应迟钝、性情急躁、缺乏自控能力、健忘、惰性、无主见、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等,都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表现。因此,作为驾驶人,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保证安全行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驾驶人的驾驶经验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应用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变化情况,以及2013年不同驾龄驾驶人肇事道路交通事故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东部某省持证驾驶人肇事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驾龄驾驶人的事故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年以下驾龄驾驶人事故率为10.6/万人,明显高于其他驾龄组;3年以下低驾龄驾驶人和11年以上驾龄的营运车辆驾驶人是驾驶人管理的重点人群.基于分析得到的肇事特征,从完善驾驶培训内容和重点、改进驾驶培训考试方式方法、提升再教育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驾驶人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智能汽车的自主决策能力,使其能够学习人的决策智慧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道路交通环境,需要揭示驾驶人决策机制。首先通过对自然驾驶数据的分析,发现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反映驾驶人决策行为的主要运动特征参数存在极值现象,而产生极值现象的内在动因是驾驶人遵循“趋利避害”的基本决策机制,即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力图实现机动性和安全性综合性能最优。受自然界包括物理和生物行为上的众多极值现象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启发,提出驾驶人决策机制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假设。随后建立抽象描述驾驶过程的物理模型,并提出最小作用量决策模型(Least Action Decision-making Model,LADM),通过与传统驾驶决策模型(经典跟车模型和换道模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LADM模型更具通用性。最后开展了实车试验,采集20名驾驶人在自由行驶、跟车行驶和邻车切入3种工况下的试验数据,分析计算并检验了不同驾驶人行车过程的理论最小作用量和实际作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的实际作用量与最小作用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体现出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对安全和高效具有共性追求,验证了驾驶人决策机制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  相似文献   

7.
机动车驾驶人主要通过视觉搜索行为获取交通信息,为了分析老年驾驶人进入道路交叉口的视觉特性,建立了5个道路交叉口的虚拟场景,并进行了驾驶模拟试验,采集了21名老年驾驶人和17名中青年驾驶人进入交叉口的眼动数据。应用动态聚类法将驾驶人的视野平面划分为5个注视区域;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组驾驶人进入交叉口的注视特性、扫视特性、注视转移概率和注视平稳分布概率;并通过灰色关联度矩阵分析了影响注意转移行为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老年驾驶人对非行驶方向上的注视区域的注意都相对较差,2组驾驶人的注视持续时间、扫视幅度和扫视平均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老年驾驶人的扫视幅度和扫视速度明显低于中青年驾驶人,而且老年驾驶人的注视点分布在车辆正前方区域的平稳分布概率为80.7%,比中青年驾驶人的69.3%高11.4%,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老年驾驶人注视转移模式的灵活性相对中青年驾驶人较差。  相似文献   

8.
系统回顾了早期汽车驾驶人模型的发展与演变,根据驾驶人模型的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将驾驶人模型分为方向控制驾驶人模型、STI模型、预期开环控制模型、双模式模型以及其他种类的模型,其中方向控制驾驶人模型又可分为预瞄驾驶人模型和线性状态变量控制模型。综述了上述各类汽车驾驶人模型的研究过程,分析论述了早期汽车驾驶人模型的结构特点,总结了各类驾驶人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驾驶人模型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车辆进入自适应巡航工况下行驶时,不同风格的驾驶人会对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有不同的需求。文章首先通过对不同驾驶人在9种跟随试验下获取的实验数据分析,选取表征驾驶人风格的驾驶特征参数;其次对所有驾驶人驾驶特征参数利用K-mean算法聚类分析,将驾驶人三类,并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辨识模型对驾驶人风格进行辨识。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以较高的准确率对驾驶人风格进行分类,提高自适应巡航系统适应驾驶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叙永县公安交警大队强化源头管理,大队车管民警严格按照规定,对农民摩托车驾驶人进行心理素质测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为自动驾驶驾驶人接管环节做出指导性的建议,从自动驾驶接管的影响因素和自动驾驶驾驶人接管绩效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展望其未来研究趋势。总结发现,现有研究缺少一套针对驾驶员在不同复杂度的交通环境下驾驶人行为准则,今后对于自动驾驶驾驶人接管特征的研究目的就是在清楚驾驶人有哪些行为后对自动驾驶安全接管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驾驶人心理》2006,(1):8-8
心理品质训练是依据心理活动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驾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使之形成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条件下驾驶行车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品质的训练中,要根据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变化规律,遵循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原则,从简到繁,对心理品质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和项目要“反复抓,抓反复”,促使驾驶人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牢固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和改善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提升行车安全,为职业驾驶人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驾驶人应激响应行为,创新性地提出了评估驾驶人应激操作行为的操作得分指标,并以制动减速安全距离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驾驶人操作行为数据和车辆运动数据建立了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评估算法,将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分成4个等级.为验证评估算法的可行性,借助应激处置绩效得分,以驾驶模拟器为平台,培训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通过对被试的操作得分与应激处置绩效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操作得分与应激处置绩效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且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符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由此验证了评估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类型驾驶人的事故倾向性,以湖南省湘潭市2008—2017年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对危险暴露量方法计算了中国驾驶人在驾龄、年龄及其交互作用下的事故风险值,并针对不同交通环境,分析了高风险驾驶群体的3类碰撞事故风险.结果表明:相比25~45岁的壮年驾驶人,小于25岁的青年驾驶人在几乎所有环境下都更易发生追尾事故与刮擦事故;驾龄小于1年的新手驾驶人在复杂环境下更易发生追尾事故;中老年新手驾驶人是事故风险仅次于青年新手驾驶人的群体,并且其在恶劣天气下的事故风险甚至高于青年新手驾驶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青年新手驾驶人、中老年新手驾驶人和高驾龄驾驶人的安全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驾驶人肇事的性质与案件结局存在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就决定了他们心理的复杂性。在各类交通事故中,肇事驾驶人都要作为案件的当事人参加到行政或刑事诉讼中来,都要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有的还可能负担一定的经济赔偿。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参加诉讼活动的心理是不一样的,但对处于同一法律地位的肇事驾驶人来说,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加上事故性质不同,所以,其肇事后的心理状态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非机动车驾驶人交通伤害情况入手,引入国外有关强制佩戴安全头盔以及安全头盔设计标准的资料。提出了强制电动自行车,残疾人专用车驾驶人佩戴安全头盔及建设非机动车交通安全预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心理素质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不同境遇中在思维、感情、情绪上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与交通事故发生率密切相关,统计表明,80%左右的事故是由驾驶人的操纵失误、违法行为以及不良心理素质等引发的,而驾驶人的不良心理素质又是引发车辆事故的重要因素。据国内、外交通安全专家研究证实,近50%的事故和40%的恶性事故是由于驾驶人不良的心理素质造成,可见心理素质对车辆运行安全影响重大,研究和调控驾驶人不良心理素质对预防交通事故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一名网友称,他4月14日中午乘坐客运班车时,看到驾驶人竟一边开车一边打牌。近年来,客运驾驶人开车接打电话、发微信、看车载电视等行为屡见不鲜,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各地有关部门对客运驾驶人的资质审查、安全管理和教育学习等相关制度细之又细、严之又严。比如,笔者所在的县将"两客一危"、校车等重点车辆及驾驶人全部纳入"贵州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综合云平台",实行"数据铁笼"式管理,  相似文献   

19.
唐光新  邓德民 《驾驶园》2011,(11):82-82
9月13日,贵州省雷山县交警大队依法对触犯新规的客运驾驶人李某处罚2000元,并一次性记12分,同时抄告县运管部门,等待他的将是停班7天的处罚。据了解,经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罚款规定修正案》自9月1日实施以来,由于宣传和查处力度的加强,同时客运驾驶人慑于处罚标准的大幅度提高,一段时间内辖区客运驾驶人无人敢触犯新规。  相似文献   

20.
我承认我曾经一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边发短信。随着无线网络越来越进步,人们发现他们能在车上做的事越来越多了:浏览网页、阅读/回复电子邮件甚至使用即时通信软体。虽然这些应用并非设计给驾驶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由于驾驶人分心于无线网络而导致的意外,交通安全人士正大声疾呼有关单位正视这个未来可能十分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