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通过一款即将量产的概念车,博泽展示了其在车门和座椅功能之间的智能互联。汽车识别驾驶者后,车门自动打开、前排座椅侧垫下沉,方便驾驶者进入车辆。这一系列舒适功能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博泽新开发的电动侧门驱动系统。驾驶者可通过智能手机或手势控制车门的开闭。如果乘客在下车时没有关好车门,车辆能在驶离前自行将车门关好。在无人驾驶或汽车共享时代,这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座椅在汽车前碰撞中是不允许产生明显变形的,本文中提出了3种移动式的汽车安全座椅,它们可在汽车前碰撞时发生相应的变形,具有防止乘员下潜,消除安全带与乘员之间的初始间隙和降低胸部加速度的作用:立了使用3种移动式座椅和传统座椅的汽车前碰撞乘员动力学响应和损伤分析的仿真模型,并进行4种座椅的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座椅和其它两种移动座椅相比,第一种移动式安全座椅对乘员头部、颈部和胸部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  相似文献   

3.
徐雨 《汽车杂志》2005,(2):138-138
安全带,顾名思义是能带给驾驶者和乘坐者安全的一根带子,宽度可能只有成人的大拇指宽。但是可别小看这根宽只有大拇指长的带子,它能事故发生的时候给你提供切实的安全保护。现在的安全带均由强度极大的合成纤维制成,带有自镶功能的卷收器,采用对驾、乘人员的肩部和腰部同时实现约束的三点式设计,系上安全带后,卷收器自动将其拉紧,当车辆成一出现紧急制动、正面碰撞或发生翻滚时,乘员会使安全带受到快速而猛烈的拉伸,此刻卷收器的自锁功能可在瞬间卡住安全带,使乘员紧贴座椅,避免率出车外或碰撞受伤。  相似文献   

4.
安全带的重要性 安全带是极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可大幅度地降低碰撞事故时车内乘员的受伤率和死亡率.在正常行使时,安全带仅发挥较弱的弹簧张力,不会使乘员有过重的压迫感.一旦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安全带能马上锁止,将乘员紧紧固定在座位上. 当汽车发生碰撞或遇到意外紧急制动时,将产生巨大的惯性作用力,使驾驶者、乘员与车内的转向盘、风窗玻璃、座椅靠背等物体发生二次碰撞,极易造成对乘员的严重伤害,甚至将乘员抛离座位或抛出车外.安全带能将驾乘人员束缚在座位上,防止二次碰撞,而且它的缓冲作用则能吸收大量动能,减轻驾乘人员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主、被动安全技术与电子及传感功能的结合,TRW致力于开发智能型安全系统,为驾驶者、行人和乘员提供更好的安全保护. 认知型安全技术集成能够向驾驶者发出预警,主动提供辅助功能从而帮助驾驶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系统也能够主动进行干预,从而减轻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甚至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罗萌  周青 《汽车技术》2006,(Z1):41-45
在MADYMO环境下建立包括座椅、座椅安全带、BIORIDⅡ假人的尾撞仿真模型,应用MADYMO及AUTODOE对座椅设计参数及座椅平动吸能机制对低速尾撞中乘员颈部损伤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座椅靠背铰旋转刚度、椅背屈服力矩、椅背接触刚度等参数对乘员头颈部响应的影响显著,通过适当的座椅参数设计可以达到降低尾撞中乘员损伤几率的目的。同时,座椅整体平动吸能对座椅尾撞安全性能的提高也在模拟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如今,汽车座椅的功能不再仅仅是承载乘员的乘坐功能,还应是能有效地减轻乘员在长时间乘坐后疲劳(尤其是驾驶员)程度的工具。文章从座椅舒适性通风功能入手,浅谈座椅通风功能在汽车上的应用时设计要点及基本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解析在工作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使用安全气囊后,由于安全和保险原因,需要识别乘员座椅上是否有乘员,因为在发生交通事故、且座椅上没有乘员时无需打开安全气囊,以免花费不必要的安全气囊维修费。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儿童乘员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碰撞安全性,提出在正面碰撞发生前主动将不同座椅朝向的乘员旋转至背向碰撞方向(180°方向)的策略,通过改变人体受力方向,将不同座椅朝向乘员的正面碰撞形式转化为标准的追尾碰撞形式,从而提高自动驾驶车辆中儿童乘员的碰撞安全性。首先,通过正面碰撞假人试验对THUMS 10岁儿童乘员台车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然后,基于4种不同座椅朝向(0°、90°、135°和180°),利用THUMS 10岁儿童乘员模型进行正面碰撞仿真试验,发现180°座椅朝向儿童乘员损伤风险最小,因此,180°座椅朝向被确定为相对安全的座椅朝向;最后,模拟200 ms内将座椅旋转±45°和300 ms内将座椅旋转±90°以及分别在0 ms和100 ms时间延迟后引入碰撞的试验过程,研究座椅旋转过程本身以及先旋转后碰撞策略下的乘员损伤风险。研究结果表明:200 ms内将儿童乘员旋转±45°和300 ms内将儿童乘员旋转±90°,不引起额外人体损伤;碰撞时刻的延迟所造成的儿童乘员姿态的变化,会导致儿童乘员在碰撞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运动学响应和损伤风险;在无碰撞时刻延时的情况下,先旋转后碰撞的策略可...  相似文献   

10.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5款大众CC车,搭载型号为CEA的发动机(发动机功率为118 k W),累计行驶里程约为6万km。因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功能不可用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现象,尝试开启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和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开关,等待一段时间后,驾驶人侧座椅升温明显,而前排乘员侧座椅则没有加热。连接大众专用故障检测仪(VAS 6150B),进入地址"08空调电控系统",查询"02故障存储",无故障代码存储。随后读取空调电子控制系统的数据流,发现驾驶人侧  相似文献   

11.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6款加拿大产福特探险者车(运动版),搭载3.5 L发动机和6速手自一体变速器,累计行驶里程约为3.8万km。车主反映,前排乘员侧座椅按摩、调整功能失效。故障诊断接车后首先试车验证故障现象,起动发动机,依次开启前排乘员侧座椅坐垫和靠背的按摩模  相似文献   

12.
基于ADR68/00法规的座椅动态试验方法,针对某款客车相邻两排乘客座椅,制定三种相对布置的动态试验方案,研究乘客座椅布置对乘员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相邻两排座椅布置状态一致相比,相邻两排座椅如存在横向偏移、高度差则将增大乘员头部和胸部的伤害风险;高度差将降低乘员腿部伤害风险.横向偏移将增大腿部的伤害风险。  相似文献   

13.
商用车座椅是直接关系到乘员驾乘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关键部件。对其连带到整车设计的研究从未停歇,力求不断提高驾驶舒适性及其感受。文章首先简析座椅的主要结构及功能、主要部件的设计原则,最后,对商用车座椅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正面碰撞过程中客车座椅的被动安全性,在分析总结澳大利亚ADR68/00《客车乘员保护》标准基础上,针对某客车座椅建立了6种不同的动态试验方案。利用6种动态试验结果,考核分析了客车座椅的结构强度和乘员损伤情况,并评价了座椅的被动安全性,同时提出了该座椅结构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整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乘员会有向前滑动的惯性,对乘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坐垫前端不具备足够的刚性,就不能有效起到保护乘员安全的作用。为提高碰撞安全性,各大主机厂和座椅生产厂商纷纷研究座椅的防下潜性能对乘员碰撞安全的影响。参考碰撞试验中对座椅性能的要求,通过对乘员下潜的成因的分析,在骨架平台开发的基础上设计一种W型防下潜结构,通过该结构提高座椅的防下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汽车座椅坐垫的安全性,对坐垫刚度前后一致和前高后低的两款座椅进行了台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坐垫刚度前高后低将会造成乘员骨盆发生"二次碰撞",导致乘员的胸部加速度幅值和压缩变形量增高,颈部张力增大,同时带来安全气囊触底风险,最终造成乘员上半身的伤害相应加重。因此在选配座椅时,应尽可能选择坐垫前、后刚度接近的座椅。  相似文献   

17.
利用MADYMO软件建立了乘员约束系统的模型,整个模型包括车体、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假人.模型经过验证后与试验数据相比较符合要求,并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座椅坐垫倾角参数和集成安全带式座椅对正碰中乘员的保护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7年产广汽本田冠道车,累计行驶里程约为7 000 km,因驾驶人侧座椅加热系统工作异常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现象,接通点火开关,尝试起动发动机,发动机顺利起动着机。尝试接通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和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开关,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和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开关上的指示灯均能正常点亮。然而约20 s后,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上的指示灯自动熄灭(图1),而前排乘员侧座椅加热开关上  相似文献   

19.
汽车座椅是乘员安全的关键部件之一,为了提高汽车座椅的安全性能。减少乘员因2次碰撞发生的伤害,在GB15083.2006中新增了对移动行李乘员防护的特殊规定。文章利用有限元方法借助LS.DYNA软件对某汽车座椅进行了移动行李冲击的安全性分析,得到了座椅与车身连接的强度、座椅的变形和前侵量,为该车型的车身和座椅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使该车型满足了GB15083.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故障现象一辆2007款奔驰SLK350车,累计行驶里程约为5.4万km,出现接通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后,座椅没有加热功能的现象。故障诊断根据故障现象,首先检查了驾驶人侧座椅加热开关的功能,发现该开关各挡位的功能显示正常,而且乘员侧座椅加热正常。使用DAS检测仪进行故障扫描,无任何故障记录,按压座椅加热开关时查看实际值,能正确反映开关的状态,初步判定开关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