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对客流管理、行车组织、成本控制等提出了巨大战。保障运营安全,提升乘客服务质量,选择合理线网行车方案,实现线网整体运营效能最大化,是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所需关注的重点。本文提出了在小型轨道交通网络城市的新线接入初期阶段工可研客流数据的修正方法,制定了以乘客出行需求为基础的行车组织服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行车组织方案。最后以宁波轨道交通为例,分析并制定了新线接入初期的行车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换乘车站作用,最大程度实现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研究区域轨道交通换乘车站行车因素对乘客换乘的影响。在分析换乘系统设备设施布置和流线组织冲突基础上,提出车站换乘工作组织的评价指标,并以成都市犀浦站为实际案例,使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犀浦站内城际铁路与地铁的同站台换乘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对不同行车因素情境下乘客换乘过程及评价指标的仿真实验分析,找出换乘环节中的瓶颈环节,提出适应行车因素和乘客换乘需求的犀浦站同站台换乘优化方案。所提出的考虑行车因素的行车客运一体化车站仿真模型及分析方法能够为区域轨道交通体系下车站的换乘组织、行车作业和客运作业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研我国合资铁路公司运营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厦深铁路惠深段兼顾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特点,从投资方责权利划分的角度分析各运营管理方案的优缺点,并参照目前铁路合资公司清算办法,对各方案进行财务效益分析,提出了可实施性强的方案,供相关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丁耿  卢曙光  刘乐 《城市交通》2007,5(6):73-77
基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AFC系统由单线运营转向多线运营所存在的问题。在多个运营商共存且实现付费区换乘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的清分管理经验,结合深圳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提出建立轨道交通清算管理中心的建议。进一步分析了清分管理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及主要功能,并研究了清分管理中心对现有单线运营中票务运作的影响以及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认为轨道交通清算管理中心对多线运营的AFC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简化了系统的车票管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周期运行图的行车组织模式主要特点为规律化、模式化、简单化,通过分析客流预测对行车组织的影响,以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背景,结合该线路客流特点,对基于周期化运行的列车运行图通过能力、高断面客流高峰小时列车开行对数及发车间隔等行车组织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未来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运营组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中换乘节点内部衔接目标与整个网络目标相冲突的问题,本文采用动态系统递阶分解协调的思想来进行协调优化;根据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系统的特点和系统递阶协调理论的适应性分析,建立了"换乘节点衔接——网络协调"的二阶协调结构,并构建了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换乘节点协调优化模型;同时,提出了分时协调优化的思想和运营协调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系统目前已经在许多城市形成了线网结构,在运营范围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票务管理的难度。系统投资高、回收期长的特点决定了轨道交通系统必须设置具有吸引力的票种和探讨线网条件下的票务规则。在根据系统客流时空特性的基础上,设置了单程类和储值类2大类13种轨道交通车票,并根据系统运营的实际情况把轨道交通运营状态分成正常、降级和紧急3大类工作模式,探讨了不同工作模式下各类车票的票务规则,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车组织调整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探讨了在非正常运营情况下的行车组织调整策略应用的合理性。概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公共交通系统,各个工作环节须紧密联系、协同运作,强调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逐级负责的管理原则。在整个轨道交通运营系统里,行车组织是绝对的的核心和基础,行车组织调整策略应用的合理性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高效、合理的列车开行方案对城际铁路运营组织至关重要,且直接影响城际铁路的运营效益.为实现城际铁路客流与车次的合理优化配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城际铁路列车行车间隔优化方案,以列车的开行间隔为决策变量,以列车发车间隔的上下限、列车满载率、运营企业及旅客的满意度等为约束条件,以全日内列车发车总次数最少、所有到站旅客等候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建立城际铁路列车行车间隔优化模型.基于京津城际铁路历史客流数据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廊涿固保城际铁路走向、功能定位及白沟地区既有铁路的基础上,对廊涿固保城际铁路引入白沟地区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两个引入方案:方向别引入及线路别引入方案。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方向别引入方案到发线使用灵活,便于运营组织,工程投资省,因此综合考虑推荐方向别引入白沟地区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赴英实际考察和资料分析,总结了英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经验,介绍了英国市场运营、服务监管、资金投入、票制票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结合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和特点,从完善公交运营管理制度、引入适度竞争机制、科学制定城市公共交通票价、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严格考核评价制度、调节交通需求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建议,为各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2004年北京开通了我国首条城市快速公交(BRT)运营线路以来,至2012年底,全国城市快速公交(BRT)运营线路长度达1383公里,运营车辆达3975辆。而由于我国对快速公交(BRT)系统仍缺乏全面系统地了解,导致实际运营中,尤其是交叉口信号优先方面不能实现快速公交(BRT)服务效能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基于快速公交(BRT)交叉口资源整合的信号优先算法,提出了建立模型的思想并构建了模型,同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本研究对提高城市快速公交(BRT)运行效率和服务效能,方便乘客出行,减少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可引导快速公交(BRT)系统为乘客提供更安全、更便捷地换乘服务。  相似文献   

13.
结合武成城际铁路跨武广高铁特大桥连续梁转体施工实例,介绍特大桥连续梁作为跨线桥的转体施工方案,阐明转体系统构造、转体设备以及转体实施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武咸城际铁路跨武广高铁特大桥连续梁转体施工实例,介绍特大桥连续梁作为跨线桥的转体施工方案,阐明转体系统构造、转体设备以及转体实施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作为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交通运营系统以其独有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可有效地缓解城市道路拥堵.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对BRT与常规公共交通进行了对比,总结了BRT的优势;介绍了国外快速公交系统发展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针对我国BRT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元管理系统或子网管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能共享各种配置和故障告警信息,给网络运维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面向通信业务,设计实现了一个端到端的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E2INMS).E2INMS基于一个分层的体系架构,实现了全网拓扑管理、业务路由管理和端到端故障管理等一系列业务管理功能.该系统已经应用在朔黄铁路通信网的管理中.  相似文献   

17.
BRT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它所具有的快速性、灵活性和成本效应对国内城市尤为适合.基于BRT的优点及厦门市交通现状,厦门市BRT一期工程及其链接线于2008年9月初建成并投入运营.本文主要针对厦门市“BRT+链接线”模式,通过服务半径及覆盖面积的计算,分析BRT链接线对BRT主线服务范围的延伸作用及设置BRT链接线的相关意义.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安全性,系统必须在其投入运行之前进行安全认证,只有取得相应的安全授权才能投入运行.结合北京轨道交通亦庄线示范工程中信号系统的安全认证过程,探讨适合我们国家的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认证模式,在应用国际安全标准的同时,必须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从产品研发和工程实施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进行安全分析和设计,把风险控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  相似文献   

19.
借鉴列车运行图的理念,对快速公交系统基于运行图的运营组织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快速公交系统基于运行图运营组织的系统构成和系统条件。然后设计了快速公交运行图的图解表示和编制流程,确定了运行图的主--素。最后,以济南BRT1号线为例,根据客流特征进行了高峰小时运行图的编制。结果表明,如果快速公交能够按图运营,能提高旅行速度、节约运用车辆,这为BRT的运营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坚持公交优先,努力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状况改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指出必须以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为导向,引导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我国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