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汽车》2004,(11):74-75
汽车发生碰撞时,什么车的安全系数最高?相信这是许多消费者在买车时都要考虑的问题。日前,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简称IIHS)公布了最新侧面碰撞实验结果报告。 IIHS是美国著名的汽车安全检测机构,他定期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进行碰撞测试,和其他机构的测试相比,IIHS实验时汽车时速更快,条件更复杂,  相似文献   

2.
王澈 《时代汽车》2009,(11):120-121
中国的安全碰撞不可能一步到位向欧洲看齐,但是,欧洲碰撞测试标准对汽车安全性的促进作用却显而易见。对于消费者而言,测试机构与汽车厂商的良性联动更进一步推动汽车安全性能的完善,这或许才是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最大福音。  相似文献   

3.
碰撞安全是各种汽车在开发和生产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于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存在高压管路和高压储气系统的结构特点,CNG汽车除了应满足传统汽车的碰撞安全要求外,还应满足相应的高压气体系统的安全要求;而在中国对于CNG汽车的碰撞尚无要求,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该文针对CNG汽车的结构特点和特性,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CNG汽车的碰撞安全法规及试验方法,探讨了国内CNG汽车碰撞安全的评价方法。分析了某车型的3种碰撞形态的4次碰撞试验结果,揭示CNG汽车在碰撞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改进措施。该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中国CNG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和制定中国的CNG汽车碰撞安全标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占强 《世界汽车》2005,(7):38-40
2005年5月18日,欧洲最知名的汽车安全测试机构NCA ,公布了最新的汽车碰撞试验结果,这次参与安全碰撞试验的车型为大众新帕萨特、欧宝Zafira和雪铁龙C1三款新车型,它们在试验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1我国现行碰撞依据法规及试验机构 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是指汽车防止事故的能力,包括照明灯、信号灯性能、前后视野的性能,操纵性、制动性及轮胎性能都属于汽车主动安全性的范畴.而被动安全则指汽车在无法避免的碰撞中保护车厢内乘员的能力.2000年,我国汽车界最令人关注的事之一就是国家关于被动安全保护法规强制性项目--正面碰撞法规的出台,相关的法规包括:汽车正面碰撞乘员保护(CMVDR 294)及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 11557-1998).  相似文献   

6.
正汽车安全是一个宏观概念,严格意义上讲,汽车安全不仅仅与汽车本身有关,它实质上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汽车安全我们通常定义汽车碰撞过程中有三个要素:人、车、路。那么按照碰撞发生的时间顺序,我们定义了汽车碰撞前、碰撞中和碰撞后三个时间段。我们要做好这三个要素在三个时间段上的安全工作,才能叫做好了汽车安全。比如,对于人,在碰撞前,做好交规教育、驾校培训,就能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碰撞中,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就能大大降低事故的伤亡率;在碰撞后,具有良好的紧急救护知识,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其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各国权威安全机构所做的汽车碰撞测试排名已经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重视,并成为其购车的重要参考。因此,全球各大汽车生产商,包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加大了汽车安全技术的开发力度。你的汽车安全吗?这似乎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首要关心的话题。而围绕着这一话题,汽车业也正在忙碌着。  相似文献   

8.
针对汽车碰撞中乘员的安全性,对原来汽车车架前纵梁(即碰撞吸能区)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一种新型可拆装式汽车用安全碰撞吸能机构.利用模拟仿真ANSYS/LS—DYNA软件对其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结构在碰撞时产生合理的塑性变形,能达到有效吸收能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轿车碰撞安全性的评价及车身碰撞安全性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汽车的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各地区都加强了对安全法规的制定工作,尤其是碰撞安全性更是得到关注。目前,在美国、日本、欧洲及澳洲都有称为NCAP的组织机构,对不同车型进行汽车碰撞安全性评估。汽车碰撞安全性评估主要包括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儿童保护和行人保护4个方面。防正面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已经成熟,由刚性的乘员舱与前后的吸能区组成,并注意吸能后撞击力的分流;防侧面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也正趋完善,重点是放在加强车身刚性和冲击力分流2个方面;为满足保护行人法规要求,整车的造型和汽车前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汽车用户都会关注汽车安全性。为了对汽车安全性进行比较,应当将分散的有关信息放在一起进行评价,然后做出相应的结论。美国杂志“用户报告”(Consumer Reports)为了能在这方面对用户予以帮助,引用了两个独立的机构对大量汽车进行碰撞试验的数据,这两个机构是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和公路安全保险学会IIHS(Insurance Insmute for Highway Safety)。  相似文献   

11.
占强 《世界汽车》2005,(5):76-78
随着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究竟哪些汽车最安全,哪些汽车又不够安全呢? 你对汽车安全性究竟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听听专家们是怎么说的。什么车最安全2005年3月,欧洲顶尖的独立碰撞测试机构Euro NCAP,公布了最新的汽车碰  相似文献   

12.
《轿车情报》2012,(11):276-277
近日,第三方权威评定机构IIHS(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2012年安全碰撞结果出炉,汉兰达获得了“最安全SUV”称号。这是其继2008、2009、2011年之后第四次获得这一殊荣。 IIHS是世界安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只购买最低配置的车型参加碰撞试验。除了基本的测试之外,IIHS还会进行一些车辆翻滚等特殊的碰撞来评测汽车的安全性能。汉兰达能4次被评为“最安全SUV”,其产品安全性能可见—斑。  相似文献   

13.
《天津汽车》2009,(3):7-7
欧洲最具声望汽车碰撞测试机构NCAP目前宣布,为使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标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该机构已采用一套新的评级系统代替现有的简单5星评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快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程师在进行安全设计时应该打破常规设计思路,采用大胆而创新的技术路线。当前欧美设计师为达到汽车安全标准所采用的手段是完全依赖于碰撞假人(比如混三假人),这不可避免地会需要较长的汽车安全性设计周期。如果以真实人体的计算机模型代替假人模型,并且使用基于人体模型的计算仿真来进行所有的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那么汽车安全设计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设计周期也将显著缩短,并且依此而设计的车辆也将更加安全。最终仍可以采用基于碰撞假人的实车碰撞试验来考察是否达到碰撞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5.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虚拟试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是汽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的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试验的方法和法规,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虚拟碰撞试验技术的优势和实施方法,最后详细介绍了虚拟试验场(VPG)技术在汽车碰撞试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燃油箱和动力电池、电机、高压电路等关键零部件进行相关的碰撞安全性能开发时,不仅需要考虑传统燃油车的碰撞安全标准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相关的碰撞标准要求和电安全设计防护。文章首先分析了相应的碰撞试验法规,结合上汽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整车布置方案,针对其特殊结构重点研究其追尾碰撞和侧面柱碰撞工况,在考虑传统汽车结构和乘员安全的基础上,对动力电池、高压电系统等电安全进行了分析。文章对研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碰撞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Euro NCAP作为全球知名的新车评价机构,一直在为汽车安全提供最新的、更具挑战性的测评内容,尤其是随着道路伤亡人数的增加,就需要更严苛的测试来确保汽车制造商为新车提供最新和最好的安全技术,以保证车内人员和道路共享者享有最高的安全保障。2018年版Euro NCAP评价体系中引入了一些全新的测试,除了关注车辆碰撞安全性能外,新体系加入了与行人和骑行者相关的碰撞场景。  相似文献   

18.
如何确保汽车被动安全,即在汽车碰撞之后如何减少乘员损伤,一直是汽车安全专家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汽车安全专家也越来越关注汽车主动安全, 即如何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汽车安全不能简单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汽车一体化安全定义与组成,阐述了碰撞预警技术其通用的系统构架以及碰撞预警安全技术的应用现状.汽车一体化安全把汽车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主、被动安全措施的最佳效用,其代表技术是汽车碰撞预警安全,该技术已成为汽车安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事出有因:要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公正、更权威的汽车安全性能标准随着"3C认证"、"汽车双碰撞标准"的相继出台,中国汽车消费者希望通过这些高标准,促使广大汽车厂商提高整车的安全系数。在2006年1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陆汽车俱乐部联合推出了"中国新车评估体系":C-NCAP,将NCAP这一国际权威汽车安全评估系统引入中国,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公正、更权威的汽车安全性能标准。2006年8月29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碰撞试验室,一辆红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