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采暖空调建筑的迅速增加,我国采暖空调的能耗也急剧上升,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已成为面临的重要任务.由于地道风降温系统简单,节省能源和投资,响应了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壁面和空气之间传热数学模型,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利用FLUENT软件对空气和地道换热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以分析湘北地区普通住宅地道通风设计中地道形状对降温效果的影响为例,得出的结论为湘北普通住宅及类似地区建筑的地道通风优化提供了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对类似建筑车站等地道通风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地铁车站附属设施地面建筑(以下简称“车站附属地面建筑”)分散布置的问题,在总结车站附属地面建筑集约化设计原则基础上,通过分析车站附属地面建筑的空间布局,探讨了车站附属地面建筑集约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车站附属地面建筑的集约化设计可分为车站附属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集约化设计以及车站附属地面建筑自集约设计两大类。前者主要阐述了车站附属地面建筑与周边建筑物结合的集约化设计思路和方法;后者主要基于车站出入口、安全出口及风亭的相互组合。阐述了其自集约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逐渐成为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居民出行便利的一项有利措施.地铁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沿线土地价值、缓解地面交通、改善地面人类住行环境、保持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作为一项要改善城市交通的工程,地铁的修建通常会沿着城市主干道敷设,因此其经过的路段一般都会是城市的繁华地带,而地铁附属除了地下主体建筑以外,还会有地面建筑部分,包括出入口通道、风道、消防专用通道等,作为地铁主体建筑与地面的连通部分,附属建筑的设计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地面规划及周边建筑的影响,尤其是现在对于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地铁车站与周边建筑结合的问题也就变得日益突出,故将其与周边既有或规划建筑进行适当、合理的结合设置,不仅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的考虑,有时也是客观条件限制所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安地铁2号线地面景观的调查研究,从地铁地面景观与西安城市特色和文化的搭配协调、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与周围已有建筑、未来建筑及道路规划的协调等方面,对地铁地面景观设计进行阐述,为西安地铁其他线路的地面景观设计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及城轨13号西线的地面建筑(出入口、风亭等)的现状,结合建筑与景观发展相协调的理念,提出了地铁地面建筑在建设中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及城轨13号西线的地面建筑(出入口、风亭等)的现状,结合建筑与景观发展相协调的理念,提出了地铁地面建筑在建设中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铁出入口作为联系地上、地下城市空间的载体,其结构布局、建筑形式与城市功能、规划、景观息息相关。作为北京首次采用8A编组的地铁线路,地铁16号线不仅可满足更高的交通需求,更对车站附属地面建筑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关系等问题高度重视。结合出入口功能、占地及外观体量,全线出入口建筑类型主要分为标准直出口(含带室外排烟风室)、侧出口(含带室外排烟风室)、出入口和无障碍合建口、独立无障碍口、安全出口等,分别对其地面建筑外轮廓尺寸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对地下通道高宽、爬升段楼扶梯布置形式进行了统一,为地下出地面基础部分提供了预留预埋的接口条件,也为今后地铁车站的出入口建筑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将车站分为高架车站、地面车站、地下车站3类,较系统地归纳出这几类车站与周边建筑结合的典型形式,并通过国内外案例说明各类结合形式的要点、效果及特点,使之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建筑的设计者及决策者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铁6号线新华大街站地处通州新城核心区,为使地铁车站与周边建筑、地下文物等建构筑物相协调,建筑设计时将民用建筑理念应用于地下工程中,采用了无中板的大空间"中庭"式建筑型式,对结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新课题。重点介绍了"中庭"式车站钢结构中柱的地面拼装、焊接、定位、吊装、混凝土顶升、监测等关键工序的施工技术,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杭州市大学路~庆春路矩形断面过街人行地道工程为例,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盾构顶管法的特点以及关键工艺流程;紧接着对进出洞口加固与止水、盾构机的顶进施工、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置换注浆、监控量测等施工关键技术做了阐述;最后提出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工程实践表明,在软土富水地区,矩形断面过街地道采用的盾构顶管法施工技术是成功的,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上海轨道交通枢纽商业存在的问题,如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下与地面商业的呼应不够.商圈功能、商圈业态同质化经营和恶性竞争,没有鲜明主题与定位等.提出了注重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下与地面商业的呼应,注重轨道交通上盖建筑与周边商业的协同发展;建立特征明显、业态细分的主题商业圈层,准确定位,实行错位竞争;合理设置轨道交通枢纽商业...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轨道交通车站冷却塔设置方案为研究对象,将冷却塔的设置类型分为地面开敞设置、建筑屋面设置、地下风道设置等封闭空间设置3种形式,并从设备技术成熟度、功能实现、系统可靠性、运营维护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方式仍是地面放置。通过对典型问题案例和成功案例的分析,提出运行效果与环保、景观措施的合理融合是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确定冷却塔的运行效果、环境影响及景观影响作为冷却塔设置方案的评价因子,通过分析得出,不同建设时期车站冷却塔的设置对于周边环境及景观的影响程度不同,冷却塔普遍运行效果达标但仍需关注运营维护便捷与设备水平等因素,环保措施仍存在改进空间,冷却塔景观措施仍需加强。提出轨道交通车站冷却塔设置应注重功能与对外影响的协调统一,严格控制设备技术水平,采用多途径的方案解决地面无条件设置冷却塔的难题,引入多方协同的冷却塔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地面建筑物控制爆破的浅埋隧道暗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在保证地面建筑物与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浅埋暗挖法近距离穿越高层建筑的地铁隧道爆破技术问题。研究结论:采用上下断面台阶法和减震爆破措施,并使用非电毫秒雷管控制起爆顺序,可有效地控制爆破暗挖地震效应并保证掘进进尺,是确保地面建筑物安全的可行施工技术;通过控制合理的爆破掘进单循环进尺和分段最大装药量等参数,对于VI级围岩覆盖层厚度不足10 m的地面建筑物,能够将爆破引起的地表震动速度值控制在规范限定的2 cm/s范围内,确保地面建筑不会产生爆破震动次生损害;工程实践表明,在围岩强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近距离控制爆破技术,既能保证爆破岩块破碎适度,便于出渣,达到较高的炮孔利用率,也可通过减震孔的切割作用,有效避免隧道开挖边界超挖和欠挖,保证开挖边界的平整性和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道路、建筑向地下空间发展,其中软土地段深基坑开挖又是困扰施工的关键难题。结合汉口站下穿地道银墩路基坑的开挖,介绍了软土地段基坑降水技术,从降水设计、降水预测、降水运行动控制、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等方面入手,对类似软土深基坑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BIM技术是一个综合工程项目全部参与方所设计和运用的建筑信息来指导决策工程活动的过程。BIM技术以其在信息、周期、协同等方面的特点,使建筑项目的设计成果和管理流程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国BIM技术发展较发达国家而言虽然起步晚,但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发展势头强劲。通过分析BIM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概念,介绍我国BIM技术发展过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建筑地面设计规范》,底层地面的基本构造层宜为面层、垫层和地基。地铁车辆段库内地面型式多样,面层以下的基层做法基本相同,地面做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面层做法的不同。车辆段内常见地面做法主要有环氧自流平地面、喷绘彩砂地面、金属骨料耐磨地面和水磨石地面。指出了各类地面的常见质量问题,对各类地面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工艺专业使用需求给出了库内地面做法的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为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奖与美国LEED金奖评定要求,本文结合大竹林车辆段综合楼自身特点,从土地资源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阐述符合工程特点的系列举措。研究结论:大竹林综合楼采取的措施符合国家建筑三星奖要求,达到美国LEED金奖评定水平:(1)双层玻璃幕墙、地源热泵系统、地道风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光伏光导系统等节能措施的采用充分体现了新兴实用技术在绿色建筑的适用性;(2)列车再生制动系统的应用体现了轨道交通建筑的特点;(3)雨水回收系统满足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评定标准;(4)本工程实例可以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内类似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电缆隧道控制爆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市芙蓉路地下电缆隧道穿行于闹市区 ,断面 3 0m× 3 6m ,埋深 8 7~ 13 7m ,覆盖层较破碎。为保证施工中地下管线及地面建筑的安全 ,采用“浅孔密眼微振控制爆破法”掘进。文章介绍这种控制爆破的技术要点、振动效应估算、振速监测及安全评定。  相似文献   

19.
郑州站西出口工程为郑州站改建工程,共有3座地道,其中南、北旅客地道均为既有地道接长,宽均为7.05 m,中央旅客进站地道为新建地道,宽12 m。由于本工程位于既有车站,周边环境复杂,制约因素多,设计、施工复杂。本工程的地道均采用明挖和顶进相结合的施工方法,而且为了适应本项目的特殊情况,南、北旅客地道顶进节的结构形式均采用了双层结构。以南旅客地道为例,主要介绍该地道的一些设计构思以及施工措施等。  相似文献   

20.
问题53地面及高架车站的站台及站厅防火分区是否按每层不大于2500m0划分? 答:地面及高架车站站台、站厅乘客疏散区以及站区的人行天桥,可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同时,天桥等建筑物应采用不燃材料。如天桥等为封闭型建筑,则与桥体连接的门洞,应有防止火灾蔓延的设施。集中的设备用房区可划为另一防火分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