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测定了 2 1例急性心肌梗塞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2 8例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血浆 D-二聚体 (D- 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 plasminogen,t- 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活性 ,并观察了 AMI患者溶栓前后它们的变化。结果 :1AMI、UAP患者血浆 t- PA活性降低 ,PAI活性增高 ,D- Dimer、Fg含量增多 ,提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冠心病 (CH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UAP和 AMI有共同的血栓倾向或血栓形成机制。 2 AMI患者溶栓后血清 Fg含量下降 ,D- Dimer含量升高 ,t- PA活性增强 ,PAI活性下降 ,提示其与梗塞的冠脉再通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的血液净化方法治疗急性肾衰竭(ARF)时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7例ARF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血液滤过(HF)组,测定治疗前、治疗1、4h后血浆中D-D含量及t-PA、PAI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为14例健康人。结果①ARF患者D-D含量及PAI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②HD治疗过程中D-D含量和PAI活性持续升高,t-PA活性持续下降,各个时间段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DF和HF治疗过程中D-D含量和PAI活性先升高后下降,t-PA活性先下降后升高,各个时间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治疗4h后,HDF和HF对D-D含量及t-PA、PAI活性的影响与HD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RF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HD可以加重这种改变。采用HDF或HF治疗可以降低或避免对患者凝血机能的影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变化,探讨D-二聚体和FIB在SCIRI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Zivin法建立家兔SCIRI模型,动态监测兔SCIRI缺血前即刻(10 min)、缺血45 min(Ⅰ 45 min)、缺血再灌注后2 h(I/R 2 h)、缺血再灌注后6 h(I/R 6 h)、缺血再灌注后12 h(I/R 12 h)5个时间点D-二聚体和FIB在血浆中含量的变化.结果 血浆D-二聚体和FIB在Sham组和I/R组逐渐升高,均在缺血再灌注后2 h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血浆D-二聚体于缺血再灌注后2 h和6 h时间点,I/R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IB于缺血再灌注后2 h、6 h和12 h时间点,I/R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和FIB在SCIRI时显著增高,提示SCIRI与血液高凝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了 31例慢性肾功不全患者及 2 6例血液透析( HD)患者血透过程中血清一氧化氮 ( s- NO)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 :慢性肾衰患者 s-NO水平明显升高 ( P <0 .0 0 1 ) ;合并高血压组 s- NO水平低于无高血压组 ( P <0 .0 5 ) ;HD过程中 s- NO浓度逐渐下降 ,HD2 h、HD4h与透析前比较差别显著 ( P <0 .0 0 1 ) ;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与 s- NO下降有一定关系。结论 :慢性肾功衰竭患者 s-NO水平升高可能与肾功能明显减退有关 ;HD能清除硝酸盐 ,透析中 s- NO下降可能是导致透析中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活血效灵丹对脑出血兔血脑屏障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应用活血效灵丹对血脑屏障 (BBB)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以胶原酶诱导家兔脑出血模型 ,观察不同时间 (6h、2 4h)活血效灵丹灌胃对血肿周围脑组织伊文斯兰 (EB)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①模型组脑组织EB含量在第 4、7天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0 .0 1 ) ,且血肿侧明显高于对侧 (P <0 .0 0 1 ) ;6h、2 4h治疗组血肿周围脑组织EB含量在造模后第 4、7天均较模型组降低 (P <0 .0 1~ 0 .0 5 ) ,但 6h治疗组和 2 4h治疗组相比 ,EB含量下降的程度无明显差别 (P >0 .0 5 )。②模型组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其亚细胞结构和毛细血管均可见明显损害 ,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6h治疗组的效果优于 2 4h治疗组。结论 脑出血后应用活血效灵丹具有保护BBB和脑组织超微结构的作用 ;超早期 (6h)用药对BBB的保护作用无明显优势 ,但有利于减轻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1 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3 0例 ,用重组链激酶 (r SK) 1 5 0万U进行溶栓治疗 ,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 ,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PAI)活性 ,D 二聚体 (D Dimer)及纤维蛋白原 (Fg)含量变化。结果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 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PAI活性明显减低 ,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 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 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 ,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溶栓后t PA活性升高 ,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 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 ,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变化和胃黏膜内pH的影响。方法 利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造成腹腔严重感染动物模型 ,检测穿孔前和穿孔后 3、6、12、2 4、4 8h各时相大鼠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和胃黏膜内pH的变化。结果 盲肠穿孔后感染组 3hNa+ K+ ATPase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5 ) ,12h降至最低 (P <0 .0 1) ,仅为对照组的 4 8.5 % ,4 8h仍未恢复正常 ;丹参组 12h、2 4hNa+ K+ ATP酶活性比感染组显著升高 (P <0 .0 5 )。感染组胃黏膜内 pH值穿孔后 3h即有下降 ,6h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12h下降至最低 (P <0 .0 1)。 4 8h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丹参组从 12h开始胃黏膜内pH值与感染组显示出差别 (P <0 .0 5 )。结论 严重腹腔感染状态下胃黏膜Na+ K+ ATPase活性和 pHi降低可能是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早期应用丹参对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负压治疗对犬缺血肢体自由基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负压治疗 (NP)对实验性缺血组织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切断犬股动脉分支 ,动脉腔内置入螺旋状金属丝的方法 ,在两周内复制出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动物模型 ;对动物模型进行 8~ 10d的负压治疗后 ,采集模型建成及治疗前后的静脉血样 ,分别测定血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活性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组织缺血后 ,LPO含量显著升高而SOD活性显著下降 ,二者与缺血前正常时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35 .5 94± 10 .75 3)vs.(2 4 .80 0±9.0 11) μmol·L-1,P <0 .0 5 ;(10 3.90 0± 4 5 .82 1)vs.(15 7.2 5 2± 17.4 5 1)kU·L-1,P <0 .0 1];经 8~ 10d的负压治疗后 ,LPO含量明显下降而SOD活性显著升高 ,可恢复到模型建成前水平。对照组未经负压治疗 ,患肢静脉血中测得的LPO含量持续升高 ,SOD活性持续下降 ,与治疗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4 0 .0 0 0± 12 .5 4 3)vs.(2 4 .6 6 0± 4 .396 ) μmol·L-1,P <0 .0 1;(114 .4 94± 2 8.70 2 )vs.(16 6 .0 4 0± 34.72 1)kU·L-1,P<0 .0 5 ]。结论 肢体缺血后 ,局部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 ,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 ,引起或加重组织损伤 ;肢体负压治疗可明显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增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改善局部代谢状态 ,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β-内啡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β-内啡肽 (β- EP)及血清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梗塞急性期 β- EP及 MDA、SOD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1 ) ,病情越重 ,含量越高 ;而且血浆β- EP与 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 ,β- EP与 SOD含量 ,在轻型病人相关性不明显 ,在中型和重型病人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P <0 .0 5)。结论 内源性阿片肽和自由基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且内源性阿片肽与自由基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方法 测定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 2 7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 2 3例红细胞 C3 b受体花环率 ( RBC· C3 b R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 RBC·ICR) ,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 RFER)及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 ( RFIR)。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RBC·C3 b RR及 RFER明显降低 ,而RBC· ICR明显增高 ( P <0 .0 0 1 ) ,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 P >0 .0 5)。结论 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用灌胃法观察了微量元素锌、硒、锗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锌 (8mg/ kg)、硒 (0 .1mg/kg)、锗 (10 0 mg/ kg)均可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 ,且加锌组较加锗组的作用更为明显 (P <0 .0 1) ;亦可显著提高小鼠 E-花结形成、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 IL - 6活性 (P <0 .0 1)。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 :适量的锌、硒、锗可提高机体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IL - 6活性。  相似文献   

12.
对 8 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 (CSF)肌酸磷酸激酶 (CPK)、乳酸脱氢酶 (L DH)、谷草转氨酶 (GOT)和亮氨酸氨基肽酶 (L AP)活性作了测定。结果发现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当天和伤后第 1天 CSF CPK、L DH和 GO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 CSF L AP活性则升高不明显 (P>0 .0 5)。故提示脑外伤后早期 CSF CPK、L DH和 GOT活性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辅助指标 ,并对急性颅脑损伤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Bcl- 2和 Bax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了 30例正常肺组织和 61例 NSCLC中 Bcl- 2和 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NSCLC组织中 Bcl- 2蛋白表达率 (57.38% )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 (1 3.33% ) (P <0 .0 1 ) ,而NSCLC组织中 Bax蛋白表达率 (45.90 % )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 (80 .0 0 % ) (P <0 .0 1 ) ,鳞癌和腺癌中 Bcl- 2和 Bax蛋白表达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Bcl- 2蛋白表达率与 NSCLC病理分级及淋巴转移潜能呈正相关 (P <0 .0 5) ,与 P- TNM分期无关 (P >0 .0 5) ,Bax蛋白表达率与NSCLC病理分级、P- TNM分期及淋巴转移潜能呈负相关 (P <0 .0 1~ 0 .0 0 5) ,Bcl- 2和 Bax蛋白在 NSCL 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χ2 =9.93,P <0 .0 0 5)。结论  Bcl- 2和 Bax蛋白相互抑制 ,均与 NSCLC发生、发展有关 ,可作为反映 NSCLC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皮素 - 1 (Endothelia- 1 ,ET- 1 )和白细胞介素 - 6(IL - 6)在儿童哮喘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免法对 3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和 2 0例正常儿童进行了血浆 ET- 1及血清 IL- 6水平检测。结果 哮喘急性期患儿血 ET- 1明显高于缓解期 (P <0 .0 1 ) ,缓解期 ET- 1虽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IL- 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ET- 1水平与哮喘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是反映哮喘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哮喘患儿病情严重者 IL- 6明显升高 ,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 ,IL- 6也随之降低 ,IL- 6在哮喘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中 Bcl- 2、C- myc蛋白的表达 ,以及两者可能具有的协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检测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正常组织中两者的表达 ,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加以定量分析。结果  Bcl- 2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量 (PU值 )分别为 2 1 .0 97± 3.460、8.635± 1 .384、3.0 59± 0 .1 2 8,C- myc分别为 36.70 2± 4.961、1 0 .585± 1 .2 63、1 .547± 0 .0 4 3,均具显著性差异(P <0 .0 1 )。在肝细胞癌无肿瘤被膜组中具有高 Bcl- 2表达 (P <0 .0 5) ,而在有肝硬化、具有门脉癌栓、无肿瘤被膜、高病理分级及高 TNM分期中具有高 C- myc表达 (P <0 .0 5)。高 Bcl- 2或(和 ) C- myc表达均与预后较差有关 (P <0 .0 5) ,经 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 C- myc为一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Bcl- 2与肝细胞癌发生有关 ,C- myc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 ,并可独立判断预后。两癌基因具有一定协同致癌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肾衰口服液 (SSOL)的作用机理 ,采用细胞培养与细胞分子学技术相结合方法 ,在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该药 ,研究其对系膜细胞 (Mesangial cell,MC)增殖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的影响。结果 :SSOL加入 MC培养体系 6 d后 ,MC数 (活细胞个数 )为 4 6 70 0± 3819,明显低于对照组 14750 0± 13919(P <0 .0 1) ;该药抑制 MC增殖作用亦较对照组显著 (P <0 .0 1)。MC上清液中 TNF-α含量对照组为 (8.98± 1.11) mg/ L ,治疗组 (1.6 4± 0 .57) mg/ L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提示 SSOL对肾小球 MC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心率变异性 (HRV)、QT离散率 (QTd)及心室晚电位 (VLP) 3种方法判定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比较 ,以期选择一种较为特异、可靠及敏感的方法。方法  68例 2型糖尿病 (DM)患者分别进行 HRV、QTd及 VLP测定 ,与 33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M患者正常 R-R间期的标准差 (SDNN)显著小于正常人 (P <0 .0 1 ) ,QTd显著大于正常人 (P <0 .0 1 ) ,VLP阳性率明显增高 (P <0 .0 1 )。 VLP阳性组 SDNN明显低于 VLP阴性组 (P <0 .0 0 1 ) ,QTd显著高于 VLP阴性组 (P <0 .0 0 1 ) ;同时具有 SDNN<1 0 0 ms,QTd≥ 50 ms,VLP阳性者占43.9%。结论  3种方法相比 ,SDNN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 ,可靠性较好 ;VL P特异性较高 ,可靠性较好 ;QTd虽然敏感性高 ,但可靠性差。建议 QTd作为粗筛指标 ,以长程 HRV列入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常规检查 ,而将 VLP与 HRV结合起来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并进行危险分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斯匹林组和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结果 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治疗两周后的心绞痛缓解率明显优于阿斯匹林对照组 (P <0 .0 5) ;2 4 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肌缺血次数、缺血持续时间、缺血最长时间、室性早搏数、阵发性室速次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减少 ,但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明显优于阿斯匹林对照组 (P <0 .0 5) ;两组间治疗前后试管法凝血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显著减少 (P <0 .0 5)。结论 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法测定61 例孕晚期妊高征患者,20 例同期正常孕妇产前、产后24 h 外周血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血清钙浓度及尿蛋白含量,同时以15 例健康非孕妇女作对照。结果发现,妊高征患者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及非孕妇女( P< 0.01);产后24h 妊高征患者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低于产前,高于正常孕妇及对照组( P< 0.05);中、重度妊高征患者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与其血压及尿蛋白呈正相关(r 分别为05、06、093、092, P< 001);妊高征患者血清钙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孕妇及健康非孕妇女( P< 0.01)。提示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与妊高征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妊高征血压升高、蛋白尿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