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维阳  胡勇  张胡 《水运工程》2023,(1):120-126
针对长江下游过江隧道工程设计中如何合理确定最大埋深问题,以江阴第二过江通道隧道工程为例,分析近年来工程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和水沙运动特征,从工程安全角度出发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模型试验水沙控制条件。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江阴第二过江通道隧道工程附近河床极限冲刷深度进行预测,并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研究成果较为一致;不同水文条件下,河床普遍受到冲刷,左侧江阴副槽最大冲刷发生在深槽右侧,右侧主槽最大冲刷发生在深槽左侧。  相似文献   

2.
过江隧道隧址断面河床冲刷深度直接关系到工程规划的经济性和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因此合理预测河床冲刷深度至关重要。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重庆长江过江隧道为例,根据三峡变动回水区近期水沙资料及水库运行资料分析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及隧址断面冲淤变化,采用多种常用的冲刷计算公式对不利水文条件下隧址断面的河床冲刷深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确定过江隧道隧址断面河床冲刷深度为4. 8 m。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及其上游向家坝、溪洛渡水库的陆续运用,水库下游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清水冲刷严重,河道演变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对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原型资料,研究冲刷条件下长江荆江熊城(即熊家洲—城陵矶)河段的水沙运动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体模型试验预测三峡水库运用30年后熊城河段的冲淤量、冲淤分布及河势变化。结果表明,熊城河段将持续保持冲刷态势,深槽不断刷深、展宽,不利于航道稳定。  相似文献   

4.
根据赣江流域规划,在赣江下游三湖镇河段规划兴建新干航电枢纽,枢纽建成后坝下游的河床冲淤及水位变化需要进行预测研究。建立了坝址至南昌118 km长河段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了拟建新干枢纽坝下河道河床下切与水位下降情况。结果表明:在现状河道条件下,经过6~7个水文年河床调整后,枢纽下游河段河床冲淤接近平衡;经过10个水文年作用后,新干枢纽坝址下游附近河段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为1.76 m,坝址下游附近水位最大下降值为1.56 m。分析了河床调整后坝址至南昌河段航道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工程河段近期的岸线、深槽、深泓线、冲淤等变化情况着手,浅析了新生作业区一期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对工程局部河段河床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工程河段河床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合工程建设水域原则要求、工程设计水位、工程水域条件,最后得出对拟建工程前沿局部水域进行港池开挖后,拟建工程位置具备工程建设的水域条件。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下游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改变,而分汊河段的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对新水沙条件下的长江下游段不同类型分汊河段的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发现长江下游分汊河段出现主支汊交替发展的演变现象较少,而支汊冲刷发展、浅滩及江心洲(滩)的冲淤发展现象较为普遍,分汊河段的演变与水沙条件、河床组成及河岸地质差异、节点的控制作用及汊道本身的河势格局密切相关;并以长江下游江心洲—乌江河段演变特点为例,结合其整治方案进行探讨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江下游分汊河段演变特点及治理对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三峡施工期宜昌河段水位下降与整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水库下泄曲线,在动床模型上,预测了三峡不同运用阶段宜昌河段冲淤变化和水位降落情况;研究了防止河床冲刷的工程方案。结果表明,潜坝方案能够满足三峡不同运用阶段的葛洲坝三江下航道通航水位要求,该方案经济可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在建鸭绿江公路大桥桥墩及施工栈桥等对航道条件的影响,建立了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桥区河段水动力条件和河床冲淤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桥施工期桥区河段出现的剧烈变形主要由河床自然演变造成,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冲刷量大、河床自动恢复平衡的结果。施工栈桥和桥墩也对淤积产生一定贡献,拆除后河床会产生一定的冲刷和恢复调整。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全沙动床物理模型,对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坝区河段河床变形情况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在模型河床变形验证相似的基础上,对枢纽正常运行初期中水中沙典型年以及丰水丰沙典型年坝区河床变形进行预报。研究表明枢纽建成正常运行后,中水年与丰水年坝区河段河床冲淤变化规律相似,但变化幅度要小。坝上河床冲淤相间,总体稍有淤积;坝下近坝段冲刷深度较大,冲刷的泥沙主要在下游附近河床淤积,随着枢纽运行时间的延长,该段河床的淤沙逐渐向下游输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长江中游周天河段清淤应急工程3#、4#护滩带局部出现变形、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峡蓄水后,清水下泄,坝下河段整治建筑物受水流冲刷作用增强,加之周天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大,护滩带结构设计偏弱,难以适应新水沙条件变化,造成3#、4#护滩带头部及中部排边缘出现冲刷破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抛石、铺石与充枕相结合的维修方案,维修实施后可达到遏制冲刷发展,控制变形的目的,可为长江中游类似护滩带建筑物维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