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结果示肉瘤样成份与癌灶相比,二者不仅在形态及某些功能特点上不同,而且在免疫角蛋白的表达方面也呈现出显著差异,各例之癌灶不论其为鳞癌,囊腺癌或导管癌,也不论其分化程度如何均呈现出不同强度的棕色角蛋白阳性颗粒,而肉瘤成份则无1例为阳性,提示本组病例中的两种成份各源于上皮及间叶细胞.本病肉瘤样成份形态多样,据此将该瘤分为梭形细胞型、巨细胞瘤型、腺泡型及多形细胞型等四种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期起病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一家系的遗传方式、临床特征、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染色体核型及基因诊断等。方法按照遗传学标准家系分析纲要对患者家族成员作调查,分析临床特征,做详细的体格检查,部分行血常规、血生化、头颅CT、染色体核型检查。绘制家系发病图谱,并进行遗传学分析和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谱系代号为Ⅲ7,男性,5岁半。以发现双下肢进行性变细4年半就诊。家系4代41人中患病3人,死亡1例,均为男性,起病年龄为10月至1岁,所有患者均有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跨阈步态。症状和体征随着年龄增长进行性加重。无明显智力低下。2名CMT患者及5名家系内表型正常者均发现17p11.2-p12区域内包含PMP22基因的重复突变,其亚型为CMT1A。结论 CMT是一种临床表型相似、由不同遗传方式引起的复杂性遗传性疾病,不同的临床表型由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该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分型为CMT1A;致病基因为17p11.2-p12区域内包含PMP22基因的重复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个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家系中4名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测序,寻找此家系中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强效致病基因,为研究椎间盘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提供可能的帮助。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唐城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家系调查,从中找到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的1个家系。在此家系中,20~50岁成员中有4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这4例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分析,检测4例患者的共同外显子突变位点。结果最终在4个样本中检测出IGFBP6的共同突变Chr12:g.53494591T>C。Sanger法对其进行家系内验证,IGFBP6在4例患者中皆表现为C/T型,而在5例正常对照者中皆表现为T型。最后在正常对照组200例中进行验证,未发现此位点变异。结论 IGFBP6的突变位点c.T430C(p.S144P)(Chr12:g.53494591T>C)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中椎间盘突出疾病高发的因素;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疾病致病基因的发掘。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国人陕西地区正常汉族人群中是否存在RET基因c13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基因频率,研究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该位点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探讨其病因。方法整体抽样随机选取40例陕西西安地区健康汉族献血者血样进行DNA抽提。对16例病理诊断证实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狭窄段肠组织标本进行DNA提取(均为陕西地区患儿,汉族,散发性)。PCR扩增RET基因外显子2(含c135片段),长度300 bp,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并用相关软件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陕西地区正常汉族人群存在RET基因c13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A/G,A、G基因频率分别为0.475、0.525,各等位基因频率接近,G等位基因频率稍占优势。病例组16例A、G基因频率分别为0.844,0.156。病例组基因型以突变型AA(13/16)为主。对照组与病例组存在明显差异(P<0.001)。A等位基因与疾病关联强度OR=5.97,OR95%CI(2.24,15.92),OR值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结论国人陕西地区汉族人群RET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A/G,c135G>A。先天性巨结肠表型与该位点A基因型明显相关。RET基因c13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纯合突变型AA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过高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识别确认中国人群中1例新的HLA等位基因。方法使用PCR-SSP和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分析确认HLA-B*的新等位基因。结果先证者HLA-B位点有一个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的HLA等位基因均不同,该基因和B*4812的差异在第3外显子区域的419位碱基A>C,486位碱基C>G,512位碱基G>T。导致116编码子TAC>TCC,编码的氨基酸由酪氨酸(Tyr)变成丝氨酸(Ser),147编码子TGG>TTG,编码的氨基酸由色氨酸(Trp)变成亮氨酸(Leu)。结论该基因为HLA新的等位基因,2005年10月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4814。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中国陕西地区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16型 )E6基因的结构特点。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 1例HPV16阳性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HPV16E6基因 ,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及全序列分析。结果 成功地克隆了HPV16E6基因 ,与GenBank收录的原型相比 ,E6基因中有 2个碱基发生突变 ,推导其编码的氨基酸有 1个发生了变化。结论 中国人宫颈癌HPV16E6基因结构有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婴幼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是否存在人钠 /碘转运体 (hNIS)基因 35 4、395位点突变及其基因型频率 ,为婴幼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建立理论基础。方法 试验组 4 7例 ,均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确诊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 (年龄 0~ 5岁 ) ,甲状腺显像证实腺体位置及发育基本正常 ,排除甲状腺异位及缺如的病儿。对照组 10 0例 ,为在本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儿 (年龄 0~ 5岁 ) ,排除甲状腺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家族史。采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 ,PCR扩增hNIS基因片段。其中由于T35 4P基因突变本身并没有形成酶切位点 ,本实验采用错配的PCR技术 ,扩增片段长度为 2 0 2bp ,包括完整的外显子 9。取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HaeⅢ )消化 ,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G395R基因突变的研究扩增片段长度为 370bp ,包括外显子 9、10。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 (BspPI) ,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 结果 无论试验组或对照组 ,在hNIS密码子 35 4位均以纯合子ACA出现 ,在hNIS密码子 395位均以纯合子GGA出现。T35 4P突变及G395R突变在本研究的 14 7例对象中均未发现。结论 通过对 4 7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 (其中包括 1对双胞胎姐妹 ,另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突变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α)基因的3个氨基酸位点研究该基因在常氧条件下骨缺损区域对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方法定点突变HIF1α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402、564和803位3个氨基酸后将基因重组入腺病毒pAdEasy-1系统并测定滴度,同理包装未突变组和空病毒组;以3种病毒液连同空白组共分4组进行后续实验(A组:含突变HIF1α基因病毒液,B组:含未突变HIF1α基因病毒液,C组:空病毒液,D组:空白组);将病毒液转染入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内,通过示踪因子人源化绿色荧光蛋白(human renilla reniformi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hrGFP)观察病毒转染效率,检测各组转染细胞中HIF1α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制作兔桡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含目的基因的病毒液按上述分组转染MSCs后作为种子细胞移植到多孔纳米磷灰石-硅灰石生物活性玻璃陶瓷(apatite-wollastonite magnetic bioactive glass-ceramic,A-W MGC)载体中搭建人工组织工程骨架载体并植入体内,于术后8周处死各组动物,取植入区域组织做新血管生成检测。结果 CDS区第402、564和803位氨基酸均定点突变为丙氨酸;3种腺病毒重组体构建成功并鉴定完毕;A、B两组HIF1α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C、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之间及C、D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IF1α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 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转染到动物体内后可见明显成血管效果,其他3组未见缺损区域有血管新生。结论 13点突变后HIF1α基因能够在常氧条件下大量且高效表达;23点突变后HIF1α基因能够在体内局部形成有效的血管网络。  相似文献   

9.
一个遗传性共济失调家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小组获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 ,为六代 17例患者 ,存活的患者 6人 ,其中男性 3人 ,女性 3人 ,见图 1。先证者 ,男 ,4 0岁 ,自 2 5岁始出现行走不稳。原为木匠 ,早年因定点不稳和辨距不清而四处求医。症状逐渐加重 ,已发展至依赖木棍支撑行走。四肢震颤 ,肌张力高。近两年来出现言语含混不清 ,双眼可见持续的水平性眼球震颤。共济及平衡功能差。患者智力稍有退化。肢体感觉和四肢腱反射未见异常。家系中存活的患者 ,病情严重程度不一 ,但均表现为共济和平衡功能差。其中Ⅳ1 3伴有渐进的四肢发硬、关节疼痛及完全行走困难。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新疆维吾尔族150例COPD患者和150例健康体检者的GSTP1基因型进行检测;利用SPSS 17软件分析该多态性位点与COPD易感性的关系,并与其他种族的基因型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在COPD组和对照组中均以AA基因型为主,两组之间的AA、AG和GG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等位基因A和G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经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史后,分析结果表明G等位基因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P=0.001,OR=2.525,95%CI=1.5254.171)。结论在维吾尔族人群中GSTP1第5外显子105位G等位基因可能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术期治疗,分析术前准备与诊断、体外循环与麻醉技术、外科操作以及术后监护等对手术治疗的影响.130例中男98例,女32例.平均月龄为(15.82±6.93)(2~36)月,平均体重为(8.82±0.91)(3~12)kg.本组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39例,法乐氏四联症26例,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7例,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10例,法乐氏三联症、房室管畸形各6例,单心房、单心室及右室双出口各5例,室间隔缺损伴二尖瓣脱垂、肺静脉异位连接及三心房各3例,三尖瓣闭锁及左房黏液瘤各1例.124例患儿在全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根治性手术,6例行姑息性手术.结果 治愈126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3.1%.结论 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在围术期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在围术期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1985年3月起用氰基丙烯酸酯,经腹行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Ⅰ甲期10例、Ⅱ乙期12例、Ⅲ期6例)。AFP降至正常6例,8例肿瘤难以显示。1例生存已逾32个月、健在。1年存活率52.9%(9/17),2年存活率20%(2/10)。为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或达治愈目的:1.栓塞后早期肝切除,2.门静脉支内瘤栓的诊断和消灭,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联合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3例平均生存期已愈16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