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沥青路面施工的总结,提出了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
透水式沥青路面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水沥青路面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良好的排水、降噪、降温功能。简要介绍了透水沥青路面的原理及特点,结合近年来实施的杭州庆春路、机场路工程实践,从道路结构设计、实际效果等方面阐述了OGFC透水沥青路面在城市道路中的优势与应用,并对使用维护、建设成本、抗剪切能力等待提高方面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对沥青路面空隙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均布系数、当量半径、连通率、曲折度等指标,辅以空隙率全面评定空隙结构特征。还分析了影响空隙结构特征的诸多影响因素。以OGFC混合料为例,计算并分析其空隙结构特征。为研究水在沥青路面空隙中的输送过程奠定基础,对沥青路面抗水损坏性能提高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OGFC路面空隙堵塞问题,对OGFC路面材料进行改造,在空隙中添加以粉煤灰为主的矿物吸水性材料,构成保水性路面,并对以OGFC-13为骨架结构的保水性路面混合料进行初步性能试验,通过降温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与汉堡车辙试验,对比OGFC路面与保水性路面的降温效果、水稳定性与抗车辙性能,结果表明,保水性路面比OGFC路面降温效果更加明显,水稳定性更好,具有更好的抗车辙性能,这种路面材料经济性强、施工不复杂、具有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5.
相较传统涂覆式TiO_2沥青路面尾气降解技术,掺入式TiO_2技术能够有效实现耐久性的显著提升,但其对沥青路面各项性能是否存在影响则有待验证。将TiO_2掺入橡胶沥青OGFC级配中,通过试验分析该技术对沥青胶结料、沥青混合料性能以及成型混合料尾气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式TiO_2不会对OGFC各项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总结得出掺入式TiO_2技术的三阶段尾气降解规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保水性路面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并与OGFC混合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保水性混合料路面的保水性能及降温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水性路面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比OGFC混合料至少高4000次·mm~(-1),其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强度比均比OGFC混合料大,且其在-10℃时的低温弯拉应变较大、劲度模量较小,拥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以及低温抗裂性能;保水性路面具有较强的保水功能,浸水24h的保水量为2. 8kg/m~3;保水性路面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比OGFC路面降温10℃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OGFC排水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简要分析排水性沥青路面工程特性及研究背景,之后结合工程实践,深入研究排水性沥青路面施工工艺,介绍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最后对施工完成后排水性沥青路面渗水系数和抗滑摆值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排水性沥青路面透水性能和抗滑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施工完成后的试验段排水性沥青路面透水性能和抗滑性能良好,均可以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单粒径多孔隙聚氨酯碎石混合料(PPM)应用于路面铺装的可行性,通过飞散试验和析漏试验,确定了PPM中聚氨酯结合料的最佳用量,分析了PPM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冻融性和耐久性等路用性能,并与多孔沥青混合料OGFC(开级配抗滑表层)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聚氨酯结合料的最佳用量为4.5%~6.8%;PPM的抗高温车辙能力远强于OGFC;PPM 的最大弯拉应变满足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不同条件下的PPM飞散损失值在较低水平,且其飞散损失程度低于OGFC;与OGFC相比,PPM具有更好的抗土粒堵塞能力。  相似文献   

9.
排水沥青路面具有排水、防滑和降噪等功能,可提高行车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率。为研究其路用性能,通过进行不同级配类型、不同沥青和相同级配类型、不同沥青的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及动力黏度优于高黏沥青A,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路用性能优于开级配OGFC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谈OGFC沥青路面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沥青路面的试验研究课题,在室内目标配比及生产配比设计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常澄高速公路试验路的铺筑确定了合理的施工工艺。本文在总结试验路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分析了路面空隙率与渗水系数的关系,并介绍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为今后OGFC路面的推广应用积累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1.
马歇尔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考虑了稳定度等力学指标和体积指标,但是用稳定度作为力学指标对工程实际中出现的病害没有很好的针对性。如沥青路面的疲劳破坏,其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存在很大的联系。通过用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代替稳定度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的设计,能在源头对沥青路面可能发生的疲劳破坏给予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了沥青路面车辙破坏的影响因素,包括材料、温度、荷载、坡度、车速、湿度、路面层结构等.通过试验研究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并采用更能反映实际路面情况的全厚式车辙仪进行了动稳定度测定,得出了车辙动稳定度、车辙深度随各因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局部损坏问题,需要铺筑3cm厚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就其施工技术做一些分析探讨,并介绍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14.
沥青混合料静态蠕变劲度模量与动稳定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轮辙试验的动稳定度(以下简称DS)指标反映沥青路面的高温车辙行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不能作为计算参数用于沥青路面结构设计。通过研究不同沥青混合料的DS和静态蠕变劲度模量的响应,试图将DS指标与静态蠕变劲度模量建立联系用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数。选择了AC13和AC25两种级配、60#/70#基质沥青和5%SBS改性沥青两种结合料、花岗岩和石灰岩两种集料,分别进行了车辙试验和静态蠕变试验,其中车辙分别采用5 cm和7 cm厚度试件。结果表明,对同类型级配、结合料、集料和同一车辙厚度的沥青混合料,其DS和静态蠕变劲度模量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高达0.9以上。但综合考虑级配、结合料、集料和结构厚度等因素后,DS与静态蠕变劲度模量的线性相关性并不理想,其相关系数R2只达到0.591 2。因此,试图将DS转换为静态蠕变劲度模量用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沥青路面在重载、大交通量、高温等条件下易发生车辙病害。采用一种新型的外掺式复合聚合物改性剂——PS(Pavement Strong)路面强力剂,依托毛乌素沙漠榆靖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处治实体工程,通过室内外试验、工程实践、工后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S路面强力剂能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与传统的SBS沥青改性技术复合应用,能够更有效地防治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过加铺沥青层面可以改善结构性能,提高行车质量,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美化路容路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沥青路面的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薄层罩面能迅速恢复路面行车能力,已成为沥青路面养护的重要手段。设计SM A薄层罩面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并基于试验验证其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抗冻性,满足寒冷地区沥青路面路用性能要求,为寒区开展沥青路面养护提供数据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标准车辙试验和全厚式车辙试验,采用单因素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橡胶沥青对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沥青与基质沥青比较,对路面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有更大的改善,而且不同橡胶粉掺量也会影响到橡胶沥青的性能。通过全厚式车辙试验,将路面结构与温度梯度等因素考虑进来,使得车辙试验更符合实际路面情况,其试验结果表明各结构层对路面的影响区别较大,双层同时掺入橡胶沥青也比只改善路面高温稳定性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分析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因素,针对沥青路面面层的沥青混合料,通过试验数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级配、矿粉性质、粉油比、沥青类型、沥青用量、压实度、荷载情况、气候条件、SMA沥青混凝土、施工等方面分析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机理,为沥青路面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沥青混凝土路面发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路面集料质量管理失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集料加工性指标的研究,在料场管理模式和合同管理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确保路面集料质量和稳定供应,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