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概述 平面交叉是公路网的节点.它连接了不同等级、不同形式的道路,同时也汇集了去往不同方向的人流车流.我们所做的平面交叉设计就是为保证车辆和行人在平面交叉口处能以最短的时间最有序的方式顺利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和路网的总体规划。因此.如何正确设计交叉口.合理组织交通,对于提高平面交叉口的车速和通行能力.减少延误和交通事故,避免交通阻塞.保障交叉口行车通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路平面交叉口是路网中的节点、咽喉,是人流、自行车流和机动车流的汇集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路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在多路交叉口处对各种交通流的不同处理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作为交通弱势群体(行人和自行车)一方的安全和利益,也影响到交通强势群体(机动车)一方的通行能力,并且涉及用地、建设投资、环境景观、维护管理等各个方面。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将会提升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交叉口交通流特性,以采集的信号交叉口实测通行能力数据为基础,利用独立样本检验和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影响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周期内交叉口左转和右转车辆数与交叉口通行能力关系,得出了交叉口中左转车辆数与通行能力的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4.
多相位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面交叉口是整个路网中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的瓶颈,日常交通堵塞大多与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有关。采用多相位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评估方法计算的通行能力与实际测量的通行能力接近,可以较好地反映多相位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相位有效绿灯时间、饱和度和逆向可变车道长度为约束条件,建立交叉口控制延误时间最小、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的双目标函数控制模型,运用NSGA-Ⅱ双目标优化算法,求解目标函数,获得以通行能力相对占优的信号配时方案,达到交叉口控制效率提高的目标。以重庆某交叉口实际数据为例,用NSGA-Ⅱ算法对设置可变车道后的配时优化方案求解,并与现状配时方案进行对比,设置逆向可变车道和优化信号配时能够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控制延误。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环形交叉口入口通行能力、交织段通行能力和总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矩阵形式并以此来表达冲突流量,对于入口通行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入口流量之和达到最大值为目标及各入口车流饱和度均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为约束,假设交叉口各入口转向比例不变并当实际流量增加时,首先在环形交叉口某一瓶颈入口处达到饱和,此时环形交叉口各入口流量之和即为储备通行能力.论文给出了储备通行能力的推导过程并以英国Kimber公式、瑞士Bovy等人的公式为例,针对大连市数码广场环形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该交叉口的储备通行能力.结论说明:该方法对于入口通行能力为线性回归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的计算均适用,并可由此找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入口.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环形交叉口入口通行能力、交织段通行能力和总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矩阵形式并以此来表达冲突流量,对于入口通行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入口流量之和达到最大值为目标及各入口车流饱和度均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为约束,假设交叉口各入口转向比例不变并当实际流量增加时,首先在环形交叉口某一瓶颈入口处达到饱和,此时环形交叉口各入口流量之和即为储备通行能力.论文给出了储备通行能力的推导过程并以英国Kimber公式、瑞士Bovy等人的公式为例,针对大连市数码广场环形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该交叉口的储备通行能力.结论说明:该方法对于入口通行能力为线性回归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的计算均适用,并可由此找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入口.  相似文献   

8.
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流体扩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确定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的通行能力对交叉口配时和渠化设计有重要意义。揭示了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流的运行特性,建立了自行车流体扩散模型,对不同交叉口宽度、不同信号配时的混合交通条件下交叉口自行车通行能力进行计算,得出交叉口宽度与自行车通行能力呈负线性相关。通过自行车流体扩散影响分析,得出自行车对机动车、尤其是同向右转及对向左转车辆的通行能力影响较大的结论。最后,根据哈尔滨市4个信号控制交叉口实际调查数据,得到考虑机动车影响的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通行能力计算结果,并与北京市观测值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中各种交通参与方式的交汇点,也是交通行为的冲突点和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合理的行人过街交叉口设计是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前提。在对交叉口行人过街常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公交停靠站往往成为所在路段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瓶颈,停靠站设置不合理,将会直接降低公交服务水平及道路通行能力.针对公交停靠站设置常见的问题,本文以兼顾行人及行车需求为原则,从停靠站位置选址、与交叉口的距离取值入手,提出交叉口附近公交停靠站优化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温安文  胡辉  李想 《交通标准化》2010,(13):108-111
道路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枢纽,往往也是交通事故的高发点。国内城市的统计资料表明,道路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约占全部事故的30%左右。由此可见,道路交叉口对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道路交叉口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而提高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州市天寿路交叉口高峰时段的流量调查及广州市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市与广州市交通流量与事故数据存在相近性关系。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法、事故率法建立北京市交通流量与交通事故数之间的一元线性关系模型,对广州市某交叉口的交通事故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交通流量高峰时段,影响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为交通流量,交通流量对于快速处理的事故影响作用大于一般事故;在交通流量相当小时段,交通事故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两者的关联度不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交叉口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在对北京周边无信号三路交叉口交通事故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的累积Logistic模型,可为我国交叉口严重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交叉口转弯车辆比例、控制方式和土地开发强度对无信号三路交叉口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环形交叉口具有节约时间、减少事故、节约经费、美化环境等优点。环形交叉路口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形式,应用广泛。随着我国交通的发展,环形交叉口的作用越发重要,为提高其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压力,有必要对其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组织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既是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事故中的弱者,也是交叉口秩序混乱和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首先归纳了行人过街的典型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了影响行人过街行为的诸多因素,包括行人自身特点、环境因素、交通因素、交叉口几何设计因素、信号控制因素、交通执法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组织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最后,选择典型交...  相似文献   

16.
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平面交叉口是交通事故的集中发生地,改善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是降低我国交通事故数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国省道公路平面交叉口进行实地交通调查,从交叉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出发,对引起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的因素,包括交叉口位置,几何属性情况,交通标志标线,信号设置和交叉口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根据这些方面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提出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的主要改善措施,并以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为改善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提供具体的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道路交通的咽喉,但也是"瓶颈"。存在行车速度低、事故率高、交通拥挤甚至交通堵塞等弊病。针对交叉口交通事故的严重性,提出进行交通组织设计的必要性。主要介绍了3种交通组织方法:设置专用车道、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组织渠化交通。并结合具体设计实例对交通组织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明。  相似文献   

18.
介绍承德市山庄东路与武烈路交叉点处的交通状况,提出提高该交叉点交通流安全的必要性,分析该交叉点处存在事故隐患的原因,根据隐患原因提出交通流安全性改善方案,并利用VISSIM进行对比仿真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路网中重要的节点,也是事故频发和造成延误的瓶颈点。为了缓解交叉口问题,借鉴先进的接入管理技术,探讨其在交叉口安全、效率等方面改善中的作用及应用,对改善城市交通安全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单路口感应控制系统中,单位绿灯延时对于感应信号控制的效率起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单位绿灯延时可以消除为等待少数车辆而浪费的绿灯时间,使绿灯延时高效运行,从而可提高通行能力,降低延误,减少车辆追尾等交通事故的发生.比较了两种单位绿灯延时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给出对于感应控制系统比较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